分享

读书专栏:从欧阳修到欧阳文忠

 吴越尽说 2019-12-18


——《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读后感


作者:孙会芳


    无意看到朱永新教授写的推荐文章《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一文,介绍的是章敬平的《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初看书名深感疑惑:圣贤是高高在上远离世俗的,世代被人供奉在神坛上而受人膜拜;世俗是淹没在底层远离圣贤,长期默默无闻的下里巴人。这两者应该是互相对立完全没有关系的,那名人欧阳修,到底是怎样一个矛盾体人物呢?

    翻看这本传记,作者没有按部就班按时间或情节等某条清晰的线索来编排,书中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篇。这书还有一个特点,关于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是文化高度繁荣、政治改革活跃的时代,涉及到形形色色的历史文化或政治人物。作者隐去了他们的大名,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以防止一连看到三个陌生名字就减削阅读兴趣最后放下书本弃而不读。读后,一个有血有肉、笑容可掬的欧阳修逐渐走进读者的生活,以及他周围的一群人都是那样亲切可爱,如在眼前:宽厚仁慈的宋仁宗,大刀阔斧的范仲淹,不徇私情的王安石,严于律己的司马光,富贵一生的晏殊,重情重义的苏轼,他们的音容笑貌扑面而来,穿越千年时光,向我们款款走来。

    欧阳修自古以来是草根逆袭励志故事的典型代表,作者说他的成功得益于自身的努力、一个“牛掰”的妈妈以及范仲淹、晏殊、韩琦、富弼等一代名臣的推荐提拔。应该说,欧阳修的成才更受惠于宋朝公正公平的科举制度,使得处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们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挤进上流社会,得以施展才华与抱负。

    欧阳修父亲早亡,生前也只是基层一个小官僚,家里并无积蓄,孤儿寡母,生活艰难,靠人接济,小欧阳在艰难的环境中刻苦学习努力修行,后来就是靠参加科举改变了命运。第一次应试,只有17岁,因为押错了韵脚而名落孙山,也在情理之中;但第二次应试,24岁,欧阳考生正常发挥,一举中第,在国子监入学考试和选拔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最后殿试得十四名,这个成绩足够让人骄傲,光耀门楣。试想,如果在宋朝以前,即使是风气开放经济发达的唐朝,也主要以门阀制度来选拔人才,如果欧阳修的时代没有一个完善的科举制度,很难想象像这样出身的人能挤进朝堂最后成为二品高官。

    苏轼兄弟也是如此,这里略举一个小例子可见当时科举的公正,当时凡是参加科考的所有试卷都要糊名,且有专人誊抄,根本没有作弊的可能性。当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这份试卷,大为赞叹,又误以为此卷是他的弟子曾巩的,为了避嫌而没有点名推荐为第一后来降了名次。从这个细节,可见当时主考官光明磊落的胸怀与科举制度以才华作为取人的唯一标尺。后来,已是文坛盟主的欧阳修不遗余力提拔年轻的后进生,如苏轼,他对旁人说自己“当让他一头”,苏轼后来果然也不负众望成为新一代文坛领袖,一时传为文坛佳话。再说,唐宋八大家中,两个朝代五百多年,欧阳修所在的时代,却占了六位,而后面五位,都是草根出身,都得到欧阳修的青睐与提拔,当然这也有当时社会选拔人才制度的功劳。

    欧阳修最后进入“三十二圣哲”名单,也是苏州沧浪亭五百贤中的一员,最后谥号“文忠”,极尽殊荣。他的成名,不在于他是位参与改革政治上有作为的高官,历代高官无数,为何唯独他能成为圣人?从欧阳修到欧阳文忠,更主要的是他立志做圣人的一世修为,他骄人霸气的文学成就,他推动文坛改革向前发展以及为此而在培养后进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这一切,令我心生佩服。

    2019-12-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