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节选自《开启高敏感孩子的天赋》 著:长沼睦雄 | 译:萧云菁 | 编:叮当  “高敏感族”(HSP)是二十年前,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艾伦博士提出的概念,指天生具有敏锐感觉的一群人。“这种敏感并非疾病,也不是障碍,纯粹是天生具有的特质”,就像有的人天生跑得快,有的人天生手很巧,有的人天生很会唱歌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有特别敏锐的感觉,仅此而已。 成人可以用语言传达自己的情绪,也能主动回避让他们不舒服的情况,但孩子大多没有这样的能力,尤其是高敏感孩子,所以就会更痛苦,最后只能用身体反应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孩子可能只懂得用闹别扭的方式表达他的不愉快或不舒服,所以身为大人更有必要主动去察觉、支持这样的孩子。请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如果描述符合或者基本符合你孩子的情况,请记录“是”,如果不完全符合或者不符合,请记录“否”。1. 容易受到惊吓; 2. 经常抱怨衣服刺痒,袜子接头或者衣服商标扎人; 3. 不是很喜欢太大的惊喜; 4. 对TA而言,温柔的指正比严厉的惩罚更有用; 5. 很体谅父母的心情; 6. 会使用比自己年龄成熟的词语; 7. 会注意到那些细微的、不易察觉的气味; 8. 具有幽默感; 9. 直觉很敏锐; 10. 如果白天太兴奋,晚上就很难入睡; 11. 遇到重大变化后很难适应; 12. 爱问问题; 13. 衣服如果湿了或者进了沙子,就想换衣服; 14. 是完美主义者; 15. 会注意到他人的痛苦; 16. 喜欢安静地玩耍; 17. 会问具有深度、思想激进的问题; 18. 对疼痛非常敏感; 19. 对嘈杂的环境会感到烦躁; 20. 关注细节(注意物品位置的变动,懂得察言观色); 21. 做事比较谨慎; 22. 只有在熟人面前才能顺畅地表达; 如果以上描述中有13条以上你记录了“是”,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很大可能是高敏感孩子;如果你只记录了一两项“是”,但是在这一两个项目上孩子敏感度极高,那么TA也有可能是高敏感孩子。 根据艾伦博士的说法,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孩子基本发生率为15%-20%。如果一个班级有三十名学生的话,其中有五六人就可能是高敏感孩子,其实不算少数。但我们身处的社会通常会以其他八成的多数人为主,所以对高敏感的人来说,往往不容易适应,也会过得很辛苦。虽然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比例并不小,但可惜社会对高敏感族的理解度还很低。如果妈妈本身也是高敏感族,或许比较容易察觉“啊,这孩子好像也是高敏感型”;但若妈妈不是高敏感族,自然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有这种反应,甚至有可能认为自己的孩子“很难养”“很难搞”“很任性”。不仅如此,许多高敏感孩子甚至会敏感地感应到周遭人的情绪,反而自责自己没能回应妈妈的期待,导致内心更加痛苦。例如我看到过很多被大家称赞“你是个好孩子”的小孩,在长期压抑自己情绪的情况下身心失衡,结果身体出问题,逃避上学,甚至出现“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意识解离症状。为了避免孩子将天生高敏感的特质当作坏事而烦恼,一定要多注意孩子们的成长环境。若能对高敏感孩子有进一步的理解, 明白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他们,如何对他们表达情感,不仅能减少高敏感孩子的痛苦,也能将高敏感孩子原有的敏感特质培养成对人生有益的优点。家长和教师要对高敏感孩子能多些理解,不要把拥有敏锐感觉的孩子视为“敏感得让人困扰”的麻烦存在,而要将其视为“因为心思细腻才值得依靠”的重要存在。 若能在孩子还小时,就以适当的态度面对他们的高敏感,自然能避免孩子因此产生负面情绪,毕竟孩子天生就比成人细腻,让这个特质变成优点还是缺点,完全看孩子的成长过程。艾伦博士说过:“与其长大成人后再去抚平过去的伤痛,不如在孩子还小的时就想办法预防问题发生,这样做势必简单许多。”所以大人们有必要尽早察觉,并接受这种特质是“孩子的特色”。1. 建立安心的关系,让孩子敢在不喜欢时说不喜欢,吐露真心话。 2. 尊重孩子的感觉、思考、心情,不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价值观或期待。 3. 别将焦虑与恐惧传染给孩子,别让孩子承受父母心情不佳的责任。 4. 不否定孩子的人格,更不主观认定他是什么个性。 5. 不能有条件地爱孩子、称赞孩子、控制孩子。 6. 尊重孩子的特色,别拿孩子与其他兄弟姐妹比较。 7. 让孩子明白高敏感的好处与优点。 8. 责骂孩子前要先定下规则,并在孩子违反规则时先听他的理由。 9. 教导孩子负面情绪并非不可取,同样是很重要的情绪。 10. 提醒自己不能过度保护或过度干涉孩子。 11. 避免孩子太过依赖亲子关系,让孩子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 12. 因孩子的问题遭遇瓶颈时,先检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13. 细心观察孩子是否有解离症状或压抑情绪的情形。我始终认为不该将高敏感特质看成负面因素,应该把它看成“敏感力”“心思细腻”之类的正向能力。高敏感孩子确实容易对芝麻小事在意,导致神经紧绷而感到压力,最后甚至会让身心失衡。但他们也确实因为这种心思细腻的特质而显得特别细心,对他人拥有较强的同理心,这也是高敏感孩子和高敏感族的一大优点。事实上,有很多人因为活用这种丰富纤细的敏锐度,在社会上有活跃的表现,处处显示只要好好发展这项特质,就能将它变成人生的一大优点。究竟应该将天生比他人敏感的特质看成正向能力并且乐在其中,还是把它当作导致生活痛苦的元凶而苦恼不已,成长环境绝对有着莫大的影响力,由衷希望正在与高敏感孩子对抗、奋战的父母和老师们,换一种眼光看待这样的孩子,从而减缓孩子心灵的痛苦。
本文节选自《开启高敏感孩子的天赋》,略有删改。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为网络无版权声明图片,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