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猬效应”在教学中的思考

 杏叶书签 2019-12-19

杏叶书签

一、        案例引言

“距离产生美”;

“新媳妇过门三天香”;

“久别胜新婚”;

“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没有距离的情感,也会过期”

我听说过这些话,但我没有考问过他们的出处。我闪思过这些话,但我觉得它们都围绕着人们交往的“距离”而言。西方有的国家的法院,立规矩严禁法院工作人员“请吃”或“吃请”,其实,这也是交往心理学的一种体现,执法工作人员如果和普通人交往过密,无距离接触,一旦需要对这些人执法,势必影响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普通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由此观之,师生之间的交往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护师道尊严,更有利于教师管理学生的权威性的作用。

二、        案例背景

某班级某选修学科的10名同学。这10名同学在高一高二学习期间,其中有8人受到学校不同层级的处分:有因翻墙外出(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受处分,有因打架闹事受处分,有因吸烟受处分,有因早恋受处分。

与这10名同学谈话了解到,他们对班主任管理没有一点异议,而且十分认可,对班主任称呼为“xx哥”,有时候走在班主任一起,单手搂住班主任脖子一同前行。关系可谓是亲密。与老师这么好,为什么就不给老师争口气,反而肆意违犯校纪校规。难道是老师不管吗?这一答案是否定的。

三、        案例反思

教育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骑坐超市的展示木马,服务员禁止无效,请求小男孩的妈妈制止,小男孩的妈妈在制止不了的情况下生气的说“再不下来就打死你”,小男孩不仅没有被吓住,反而向母亲提出了“下马”的条件——答应带去吃肯德基,才肯下马。这时服务员又从楼上找来一个陌生人,走到小男孩的耳朵边只悄悄的讲了一句话,只见小男孩翻身下马。陌生人说“再不下来,我把你脑袋敲碎。”。母亲说“打死”,陌生人说“敲碎脑袋”,小孩的反应为什么不一样呢!是不是母亲与小孩之间几乎没有距离感呢?所以母亲的话,小孩就不会在意。

“刺猬效应”讲的是两个刺猬靠近取暖,距离太近则互相刺伤,距离太远则无取暖效果的问题。

由此联想到上述10名同学,8人被处分的事情,学生有没有刺伤老师,这一点是很明显的;老师有没有刺伤学生,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老师能到后面处理这么多学生,说明老师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无端护短。因此,不能简单的概括为“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这些学生平时与老师哥们儿姐们儿,也因此在平时把老师的训导“哥们儿姐们儿”化了呢。教师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并取得学生的认可,这是正常的教育教学要求,但是教师如果把自己对学生的管理层级降低到同学之间的一个水平,与学生没有一点距离感,那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严或神秘感就荡然无存了。柳宗元先生的“黔之驴”也能说明这个道理。

四、        案例矫枉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别让他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感到无助;使师生关系亲切得自然。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而不是落于俗套的“套近乎”。

以老师的知识学问弥补个别学生的精神空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规则问题天天讲,发现小疾切莫“讳疾忌医”,小疾不除,必酿后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