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学生成长的节奏 | 康老师评析

 康老师心育 2022-12-11 发布于河南


笔者认为,案例中男孩最大的问题在于自我的缺失。

男孩就读于私立学校,学校对学生“照顾”得非常到位,甚至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父亲虽为教师,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也很无力无效。

可以想见,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几乎没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而他进入高中后,就无法适应高强度自主学习的生活,于是出现了各种问题:屡次不交作业、不去学校等等。

对于这样的学生,该如何引导教育呢?

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发展男孩的自我,成为更好的他自己。

一、提升自信,发展自己。

作为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学生未来的发展,即使学生有这样的素养,也要看学生有没有这样的意愿,班主任能做的就是在个人现有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自我发展意愿。

班主任要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需求,并设法以正当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男孩不交作业、不上学校,这种偏差行为的背后就是内心自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当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够在交流中了解到学生真实需求。像这名男孩更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要成为他自己。这也是青春期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就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就是自我同一性。

从男孩的求学经历可知,私立学校的无微不至的管理照顾,其实是一种替代,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发展自己,凡事听从自己内心需求的意愿。而不交作业之类的反抗,就是向成人(家长和老师)宣言的表现。

这时,成人还有一味压制的手段,自然会与学生对抗起来,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或组织一些多样的学习、文体活动,发现男孩的优点,肯定他的优势,让他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比如他学习不错,可以就某一优秀的学科,介绍学习方法等,让他成为自己,提升自信心。

二、学会交往,增强适应

从案例中读出男孩不太会与人交往,老师与他谈话,一米远的距离,几乎听不到声音,老师提醒后,一下子走到半米的距离;

拍照的时候,男孩憋不出来笑,竟然自己用两个手指头撑着自己的嘴角,勉强拍了一张带笑容的照片……

这些细节,都表明男孩对人际交往有障碍,对情感反应是冷漠的。

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不断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

不懂得社交的距离,不会社会性的微笑……这样的孩子即使成绩再好,未来的发展也会因此受限。

班主任可以为他寻找班级里热心、有正能量的学生,主动与男孩交往,在同伴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学会与人交往。

青春期的孩子,同伴的影响已远远大于师长的影响。而同学的交往,也可以让他无形中得到模仿,习得自己的能力。

家长也要多多关注孩子,不只是学习成绩,而是全面发展的能力。

案例中,好像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有不一致之处,这要通过班主任的沟通,让介意的妈妈去影响爸爸,统一教育理念,对齐教育期待。

孩子的教育,老师、妈妈、爸爸等都有不同的影响效果,又都是各自的益处。

尤其是父亲,身为老师,更应该懂得,父亲是男孩身边最切近的男性榜样,班主任可与父亲沟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与男孩一起游戏、讨论、运动……让男孩感到父亲这一男性身上特有的力量感。这是其他人都不可替代的。

当然,这需要父亲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充分尊重孩子,激励孩子,给孩子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主动适应校园生活。今后能够走向纷繁的社会生活。

三、尊重个性,增加内驱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作为教育者,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家长,都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激发孩子自我内在的成长动力,从内心深处去建构自我的成长目标。

班主任可以在每次考试后,主动与孩子交流成绩,畅谈对未来的想法,不断激励他去尝试更大的目标,在其内心找到自我的成长点。

只有自己认定的目标,对人才有驱动力。自己思考后做出的选择才最能够负责地坚持下去。

这个目标起初可以不高,以增加男孩的成就感,自我效能感;随着信心的提升,在实际的基础上,再不断提升目标。

总之,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自我,发现优势,从本身出发去激发他成长的动力。并与家长做好沟通,影响家长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养方式,共同为孩子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