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教育从体验开始

 江山携手 2016-02-19

继续进行关于班主任论坛的讨论。

从已经记录的两个案例说起。

第一个案例:班里有一个很难缠的学生,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状况,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经常发生,虽然班主任私底下对他进行过教育,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一天,并没有在学校餐厅订餐的他到餐厅偷饭吃,被老板娘当场抓住,并把他当做小偷交到了班主任手里。班主任觉得这是一个教育契机,便向老板娘求情,希望老板娘不要再深究此事,放过这个学生。最后,班主任说:“因为我替他挡了一枪,他在心中把我当成了自己人,对我的话开始言听计从起来,偷盗的恶习在他身上消失了,从此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第二个案例:袁老师的班里经常丢东西,他隐约可以感觉到是某个学生所为,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不便轻易下结论。于是,在一次交书费的时候,袁老师把录像机掩饰在课本下面,把学生去大课间做操的那个时间段教室里的情况完整录了下来,录像中清晰再现了某个学生的盗窃行为。袁老师首先批评了这个学生,返还了本次偷盗的钱物,并统计了这个学生以前曾经偷盗的钱数。因为以前偷的钱都已被学生花费掉,袁老师在答应替学生保守秘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制定一个还款计划,并协商拟定要通过捡拾饮料瓶等方法筹钱。这个学生利用了很长的时间,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才赚到了需要偿还的钱款,但是这个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袁老师说:“我只是想让这个学生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这两个案例,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涉及到“学生盗窃”问题,从老师的讲述中最后都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两位老师的处理方法迥异:一个是通过为学生求情,让学生从心理上把老师当成“自己人”,唤起学生“心理偿还”的义气感,从而约束自我行为,开始变成“好学生”;另一个则是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应该有的惩罚,并用自己的劳动补偿自己的错误,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逐渐转变,最终达到了老师所期望的教育效果。这两种方法,我们无法评价其好与坏,因为在具体的某个学生身上,只要是适合的方法就是好的。但是,若从教育的普适性和普遍意义上来看,我更倾向于第二个案例中袁老师的做法。

下面这篇小故事,或许能够佐证我的“倾向”。

陶行知到一所小学考察。在学校门口,他看到一群孩子在围着一个流动货摊买冰激凌。那个时候的冰激凌还很稀罕,买到冰激凌的孩子欢呼雀跃,一边跳一边吃。有一个孩子,在买到蛋筒冰激凌后,不是大口地吃,而是先舔一口,再举到眼前看一看,然后闻一闻,又舔一下,看得出冰激凌对他很重要。可是,光顾着高兴的小男孩一个趔蹶,整桶冰激凌一下子掉到地上,成了散片。小男孩一下子呆住了,好半天才哭了起来。陶行知走了过去,温和地对小男孩说:“小朋友,别难过!既然你碰到这么坏的遭遇,你可以试试脱下鞋子,用脚去踩冰激凌,重重地踩,这很好玩。”小男孩听话地脱下鞋子踩在冰激凌上,看到冰激凌从脚趾缝中冒出来,小男孩破涕为笑。最后,陶行知抚摸这个小男孩的头说:“小朋友,以后要记住,不许哭鼻子,不管遭遇什么,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乐趣。”

“不管遭遇什么,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乐趣”这个人生的大道理,若是通过说教的方式来告诉孩子,那一定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但是,陶行知通过引导孩子自己去踩踏落地的冰激凌,很容易地让孩子在踩踏过程中体验到了另一种不同于“吃”的快乐,他所做的只不过是在关键的时候一语道破,人生的经验就深刻地印在了孩子的灵魂深处。

其实,案例中的两个孩子,也是不小心丢掉了生命中美丽的“冰激凌”,如何让他们在最险恶的遭遇中重新找到人生的美好,绝对不是简单的施与、感化等能够做到的。因为,任何好的教育,总是始于体验,途径美好,止于感悟的水到渠成,而非“一招鲜,吃遍天”的传奇,更非“一语中的,一了百了”的神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