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创造的这项记录,至今无人突破

 飞虎catzbc 2019-12-19
勾冶-头条号 2019/12/520:44

令人眼红、眼热的能人,大多都是在冷眼、白眼里找到了命运的点火器。因为再有威力的炸药,也需要火花去点燃。

不是羡慕嫉妒恨,就是鄙视轻视嘲,人性由来如此。心理敏感的人,往往更容易抓住点燃命运的火花。

1832年秋,湖南省提督学院(教育厅)岁试榜文前,有人哭,有人笑,21岁的曾国藩却是哭笑不得。

考中秀才(清称生员),是万里科举路的第一步。而曾国藩落榜5次了。这一次,中了“半个秀才”。

曾国藩创造的这项记录,至今无人突破

“半个秀才”,自然不是秀才,但不用重新经县试、府试,直接进提督学院(省教育厅)院试。

对5考不中的曾国藩来说,大小是个好事。列为“半个秀才”的通告,指出曾国藩文章“义理太浅”,即太浅显、不深刻。

按说,中“半个秀才”,总比没中强。文章再浅显,也比“剃光头”要好。

但曾国藩把这事当成奇耻大辱,认为是自己一生最羞愧的3件事之一,55岁时还给弟弟曾国荃写信念叨这事。

超乎常人的自尊心,在曾国藩身上产生了超乎平常的驱动力。四驱总比两驱动力强,这也就是金一南所说“心胜”。

所以,曾国藩一回家,立即闭门苦读,深刻反思义理浅在何处?终于在第7次院试时一举中了秀才。

孔夫子说“知耻近乎勇”,说的是近乎,不是等乎。

因为,四驱的“曾国藩们”是少数,绝大多数人,会觉得“不错了,比没中强多了,‘义理’浅也不过相对而言嘛。”

所以,二八定律里,大多数永远是大多数,极少数永远是极少数。而这世界80%资源,永远掌握在20%少数人手里。

曾国藩创造的这项记录,至今无人突破

考中秀才后,曾国藩在岳麓书院(现为湖南大学下设学院)学习一年。第二年,中了湖南乡试举人。

一心希望儿子光耀门楣的曾麟书,看到曾国藩这么出息,拿出家里全部积蓄,送曾国藩前往北京,结果两考不中,曾国藩穷得路上买书都要靠典当衣服。

道光十八年,又到进京参加会试时。

曾麟书很着急,家底已经耗光。湖南湘乡荷叶冲到京城,路途最快1个多月,没钱寸步难行。所以,曾麟书开始在荷叶冲七大姑八大姨家去借。

穷人是借不到钱的,越是亲戚越清楚曾家的家底。“精明”的亲戚们,在这时,都“爱莫能助”。

万般无奈,曾麟书典当了30亩土地,卖了猪,卖了牛,还凑上曾国藩老丈人欧阳先生全部积蓄。

曾国藩第3次会试,既是自己命运的最后一搏,也是这个山村贫寒农家最后的翻身希望。

幸运的是,这次中了,会试中了第38名贡士,殿试取为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试后,曾国藩成了翰林院庶吉士(研究生),毕业就是七品编修。

贫寒农家子弟,陡然来到毫无根基的京城官场,要想混下去,曾国藩首先想到要立足。

如何立足?

当然是混进圈子,有了三朋四友,人就扎下了根。无根浮萍,叶子长得再茂盛,永远经不起任何风浪。

没有一棵大树,不是根系纵横、盘根错节的。

曾国藩一评估,制约自己融入圈子最大的问题,还是 一个字,穷!

要想融入圈子,先要学会圈子的生活方式。吃喝宴请、游山玩水、结识朋友,有钱是个基础。

身为“穷翰林”,指望微薄的工资绝不可能。

所以,曾国藩很干脆,不顾入职就请假的职场大忌,考完试,立即告假回乡。

目的只有一个,筹钱。筹钱的方法,老练而上道。

锦上添花,是大多人都愿干的事。

湘乡荷叶冲这个山洼洼,几百年从没出过这种“大官”。湘乡地方官,懂得朝廷有人好说话,真金白银生怕送不出去;地方乡绅名流,“早断定”曾国藩不是凡才,自然也要表示表示;至于亲戚朋友,有这么个出息后生光耀门楣,自然会实心实意说“不收就是见外了。”

而且,曾国藩还有高招,就是“修族谱”。新科进士修族谱,族人无上光荣,掏钱送物自是应尽之责。

一年下来,曾国藩挣了1500两银子。

穷怕了的人,越有钱越舍不得花。但曾国藩很明白,钱是为目的服务的,花掉了的银子才有价值。

所以,曾国藩换掉了家里旧家具,屋里全部装潢一新;全家人吃穿用度档次一律提升,出门该坐轿坐轿;家里三天两头安排饭局,小农之家很快变成官绅门第。

1500两银子,还没回京城就花光了。但曾国藩却从一个山区穷书生,变成了一个懂吃喝、会交际,生活精致有品位的官场人。这样的曾国藩,才适合京城的官场。

曾国藩创造的这项记录,至今无人突破

立足稳了,就要往上爬。

曾国藩清楚,没有大树遮罩,七品“穷翰林”“黑翰林”就是人生归宿。

所以,曾国藩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领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道光皇帝第一宠臣穆彰阿。

渠道是现成的,穆彰阿是曾国藩会试主考,且穆彰阿弟子劳崇光,是曾国藩老乡兼同事,关系不错。

能拿到这手牌的很多,要打出彩,需要水平。

曾国藩深知,自身可利用价值,是结交关系唯一资本。而穆彰阿需要的,是忠于自己的青年才俊。

所以,曾国藩“读书养望”、刻苦修身,渐渐成了翰林圈小有名气的才子,穆彰阿欣赏的眼光也就过来了。

曾国藩创造的这项记录,至今无人突破

同时,曾国藩看透了穆彰阿心病,就是穆对英投降主义、对林则徐打击饱受诟病。

所以,曾国藩以深刻分析,为穆彰阿投降主义政策点赞,给穆彰阿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既有才学,见识又如此相投,穆彰阿当然尽心照顾。

道光二十三年考翰詹(提升关键性考试),穆彰阿任总考官。交卷后,穆彰阿就要了曾国藩考试试赋,这次曾国藩考为第6名,升五品侍讲。

穆彰阿在道光面前,隔三差五表扬曾国藩,说他“事事留心”。道光考核曾国藩,穆彰阿设法给曾国藩搞到答案。

有了穆彰阿这棵大树,曾国藩一路顺风顺水。

9年时间,从七品翰林升二品侍郎(副部)。曾国藩不无得意地写信告诉弟弟,“37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曾国藩创造的这项记录,至今无人突破

实际上,自曾国藩以后,也未有人突破这个记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