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系列——30岁前的曾国藩

 新用户0932m9rS 2021-11-11

      曾国藩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圣人,号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史稿·曾国藩传》将他与诸葛亮、裴度、王阳明相提并论。如果你以为这么一个牛人肯定天赋异禀,绝顶聪明,那你就大错特错,30岁前的曾国藩和你们之辈平常之人没有很大区别,请听我一一道来

1、秀才之路

     曾国藩是近代名人中最没有天分的一个,左宗棠、梁启超等人都说过他天性钝拙。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个资质普通,甚至有点钝拙的人。

      在曾国藩老家湖南湘乡广为流传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书房挑灯苦读,由于记忆力不是太好,加上那篇文章的字数挺多,他读了好多遍都背不会,心里不是一般的烦躁。殊不知,在他的书柜后面,有一个人比他还要着急,此人是潜入书房的小偷,本打算偷点值钱的东西,却发现屋子里除了书籍基本什么都没有。当小偷想要离开的时候,曾国藩就进来了,他只能躲到书柜后面。本以为曾国藩读一会书就去睡觉,结果他失算了,一个时辰很快过去了,小偷困的眼皮打架,而曾国藩还是没能把那篇文章背会。

      这个小偷也非常任性,直接从书柜后面跳出来,愤怒地指着曾国藩,并对他说了32个字:“你读了那么多遍,我都能倒背如流,你居然还是不会背,从未见像你这么笨的人。”随后,小偷把那篇文章一字不落的背诵下来,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曾国藩听后无地自容,从此学习更加勤奋。

      曾国藩,在二十一岁之前参加过五次秀才考试,全部名落孙山。二十一岁那年考试,自我感觉良好,发榜那日被责“文理太浅”,成为“佾生”(半个秀才),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工作人员。

       可见,曾国藩的确不怎样,拼死拼活考了六次才成为半个秀才。要知道,同时代的左宗棠十四岁就以第一名的成绩中秀才,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十七岁就成为秀才。换成一般的农家子弟,考了那么多次了才能成为孔庙的工作人员,也就认命了。

2 、进士之路

    野史中记载27岁的曾国藩在第三次进京赶考时,被定为第三甲42名,赐同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意味着曾国藩并没有获得进士,不能享受进士的政治待遇,这也意味着曾国藩不能进入翰林院。

    曾国藩不想自己在官场上就此沉沦,决定找老乡劳崇光,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劳崇光当时也没混过来,还在当庶吉士呢,但劳崇光有个身份,想必是曾国藩非常看重的——劳崇光是第一权臣穆彰阿的心腹。

     劳崇光早就欣赏曾国藩的才学,见曾国藩有意入圈,自然乐于接纳。劳崇光立刻把曾国藩介绍给了穆彰阿,穆彰阿也愿意收拢一些才华横溢的年轻官员,将来可以巩固自己的穆党圈子。穆彰阿看了曾国藩的文章,觉得见识确实不凡,认为曾国藩将来必能成大材,决定把曾国藩拉到自己幕下。

     穆彰阿知道曾国藩只获得了同进士出身,这种身份将来是混不出头的,决定替曾国藩出一出头。穆彰阿利用自己的权力,把曾国藩内定为翰林院庶吉士,这等于让曾子诚的仕途起死回生,甚至排名高居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卖了穆彰阿一个面子,决定把曾国藩的排名上升一位,位列第二。

    曾国藩通过走后门的方式,一举扭转了自己的前途,他当然对提携自己的穆相感恩戴德,视之为再造父母。

    穆彰阿越来越欣赏曾国藩,以前曾国藩不叫曾国藩,叫曾子诚。穆彰阿告诉曾子诚,说你的名字太小家子气,不大气。穆彰阿说你以后要立志成为国家藩篱,那就叫曾国藩吧。

     当年的曾国藩的考场策论怎么就让穆彰阿喜欢上了,个人觉得,当时劳崇光给他出了主意,一门心思写穆彰阿喜欢听的(其中劳崇光非常熟悉穆彰阿),所以这一通马屁拍的恰到好处。从此,世上再无曾子诚,而多一个传奇不朽的曾国藩。

3、“敛财之路”

     曾国藩27岁中进士后,根据清朝的惯例,大多数进士都要回家“玩”一年,有两个原因:一是中进士后可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这是多少中国读书人的梦想;二是中了进士,步入翰林院庶吉士两年之内是没有工资的。翰林等官员工资很低,而大清帝国又无公款消费这一说。清政府不但不提供住房和公车,甚至连官服都得你自己买。既然身为帝国官员,自然需要较为体面的住房、体面的服装,直至体面的仆人。所以在北京当官,花销十分大。特别是刚到北京的时候,需要租房子,买官服,你得带上起码上千两白银进京。所以在清代,甚至有很多高中进士之人因家中没钱,就没法进京当官。比如戊戌变法时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中进士后钦点刑部主事,这是多大的一个好事儿,就因为家境贫困,拿不出钱,一度不想就任。后来还是别人接济他,才勉强做了京官。曾国藩也有很多次想辞官回家,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做京官时比在不当官时过得还要拮据,最终没辞职的一个原因也是缺少回家的路费。那怎么办?考中进士后回家敛财,美其名曰“借钱”,方式就是拜客,这在清朝已成为一个惯例。

      在老家待了一年。曾国藩到湖南各地去拜客,通过收人家的贺礼,为将来进京当官筹集“资本”。

      曾国藩拜客,拜得非常辛苦。足迹遍布湖南湘乡、宁乡、衡阳、清泉、耒阳、永兴、邵阳、武冈、新化、安化等十多个县州。

      亲戚、朋友、地方官员,这些人曾国藩去拜会,我们能理解,因为这个对双方都有好处,你一进士登门拜会,人家当然要给点钱,有时别人不给,曾国藩当面训斥别人,有人摄于他的“身份”,也就乖乖把钱送来,以消他的气。

      曾国藩拜客还有一类对象很有意思,那就是湘乡人在其他县里所开店铺,凡是湘乡老乡开的店,不论当铺、纸行、布店还是杂货店,曾国藩一概拜到。这种拜访,目的就是赤裸裸地敛财了。而这些小老板对这个新科大老爷当然不敢怠慢,多多少少都给点钱,有的还恭恭敬敬请他喝酒。那这个敛财就有点过分了

     他一共拜了多少家呢?将近两千家人家。简直像一个化缘的和尚一家一家去收钱,真是不容易。那么四次拜客收入总共多少呢?收入还是不错的。在曾国藩留下的账本中,每一笔收入都有详细记载,折算成白银,收入共为一千四百八十九两一钱二分

      在返京的路上,曾国藩一路上拜会当地的父母官,交上他的名帖“我是谁谁谁,我打哪里来,然后我要进京了,路过贵宝地,想和你交个朋友”,就跟当地的父母官这么来。甚至还打听当地有没有湖南商户,有的话他都会去拜会

      为啥这么干,说明白了就“穷”……

      这种“敛财方式”作为那个时代的风俗,每次大之后,得有多少人奔波在拜客的路上啊?

4、初入京城

      曾国藩返回京城后,做了翰林院的庶吉士(小京官),想着风光无限,便带父亲到北京小住,没想到,父亲呆了一段时间就回家去了,还在家书中特别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他一看,惭愧的无地自容。

     原来,早年的曾国藩的确有些过分浮躁,他到北京做官之后,用于社交的时间特别多,到处去蹭饭、喝酒、聊天、听戏、下棋,不乏声色犬马,还伙同朋友去调戏别人的小妾,自己在日记中忏悔说自比禽兽。同时为人傲慢、脾气比较暴躁,多次和别人吵架交恶,按现在的话讲就是爱“怼”人,所以有时候也会因此得罪一些人。而上京初期对自己的学业和职务上的事情有所怠慢。自己也曾在日记中写道当时日夜玩乐不知不觉度过四十余天。

      曾国藩也是“常立志”,意识到他必须为自己设定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目标,但是经常不能坚持做到。曾国藩的日记中不乏有记载一天早饭后,朋友就先后来家中同他喝酒聊天。曾国藩也十分喜欢去其他人家里拜访,然后又赴宴饮酒吃饭,聊天到深夜,却全然忘了学业。有一次看老头下棋就看了一天,在日记里给自己一通臭骂

     看了曾国藩这些记录,个人感觉就是一个寒窗苦读二十载的乡下农民到了京城做官,一夜爆发,就有点控制不住自己找不着北了……和我们正常人的反应差不多。

     这就是30岁以前的曾国藩,和一个普通人并无异常。但后来,是什么让他彻底迷途知返,终成一代圣人呢?请听下回讲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