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逆袭的典范:学习曾国藩这三点

 小蓝2266 2019-04-27

本文5000字,速读1分钟,阅读5分钟。

曾国藩,出身湖南普通家庭,靠读书、做人和做官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了平定太平天国、引进洋务思潮等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读书做官、家族经营、为人处世的理念影响至今。

  无论是历史伟人、同僚、还是敌人,都给予至高评价。毛泽东评价曾几近完人,蒋介石希望拜其为师,李鸿章评其为旷世奇才,近代狂人、一向以诸葛自诩的左宗棠称自愧不如,战场对手石达开更是评其人为前所未见

 最近粗读有关曾国藩的书籍,刷完了反映他平定太平天国的电视剧《魂断太平》,从曾国藩逆袭成功的人生经历中,深刻到体会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选择和经历:苦读成才、拜交贵人、凤凰涅槃对他的人生有极其关键的意义。回顾这段历程,希望能够滋养到我们。

苦读成才,改变了命运

提到曾国藩的苦读,有个小故事。一个晚上,小偷爬上屋顶,揭开房瓦准备偷东西,看见一个孩子在油灯下背四书五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于是小偷就趴在屋顶,想等孩子背完书去睡觉时再偷。可两个小时过去了,小孩还在背那几句,于是小偷跳下屋顶,将其臭骂一顿,说你太笨了还读书干什么,我都能背下来了!然后将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当然这个故事,一者侧面曾确实是资质普通,二者说明曾读书用心。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小偷的记忆力好,天分高,但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只是个小偷。而曾国藩虽资质普通,却努力考取了进士。可见天分不等于成功,勤奋才能成才

还有个故事侧面说明曾国藩的苦读成才的精神。

 曾国藩中了秀才的第二年,回到岳麓书院学习,师从校长欧阳厚均,欧阳先生学问渊博,官至御史,办学理念跟随潮流,认为学生不仅应学习八股,更应学以致用,左宗棠、郭嵩焘等名将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曾国藩表现聪颖和苦学,深得校长喜爱。欧阳非常看好曾国藩,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80多年后,就在岳麓学院不远的湖南第一师范,杨昌济老先生拷贝了同样的行为,将自己的女儿杨开慧,许配给了自己的爱徒毛先生。看来名师都爱高徒。要想出人头地,到最好的学校,拜最牛的老师,好好表现,如能娶到名师的女儿,人生就开挂了,哈哈。

  曾国藩经过4年三次会试,在1838年会试中排第三十八名,授予同进士,在殿试、朝考成绩优异,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自此经过22年的苦读,曾国藩走进了官场,开启书写自我命运的蓝图!

  资质普通的曾国藩,通过'坚持苦读终成才、普通百姓变翰林'的成功经历,为期待改变命运的普通人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拜交贵人,实现阶层跨越

如果说苦读成才,改变了曾国藩命运,那么拜交贵人的曾国藩,实现了阶层跨越。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D校、社科院、工程院,成为翰林是普通老百姓梦寐以求的,但是想在人才济济的地方出头,非常难。从学问上,曾国藩是个新人,只是恩科排名第38的同进士,本届和前辈恩科很多比曾国藩牛逼的人大部分都在这里;从职级上,曾国藩是庶吉士是底层,即使两年后授检讨时,官衔从七品(相当于副处级),上面还有编修、修撰、侍讲、侍读、侍讲学生、侍读学生、掌院学士。话说,到了京城才知道自己的官小。要想在这里出头,要么到地方补实缺,要么受到皇帝或大臣的青睐的幸运儿。

   曾国藩就是那个幸运儿,在翰林院曾国藩实现了罕见的“十年七迁”,“十年十级”,他三十七岁那年,官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品级为从二品,跻身朝廷大员的行列。当时类似情况的仅三人,清代以来湖南省仅有他一人。这其中最大原因就是他拜交的、三位对他影响至深的贵人:唐鉴、倭仁和穆彰阿。

曾氏的贵人之一——政治导师、官场靠山穆彰阿

 穆是清朝位极人臣的人物,历任内务府大臣、步兵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任军机大臣20余年,最受道光帝信任。穆掌握着中央选拔人才的权利,嘉庆和道光的两朝进士(包括曾国藩)选拔都是他亲自参与或主持的,他也是曾国藩会考的主考官。穆在朝廷基本上说一不二,甚至皇上恩准过的人事任命,都因他的要求改变过。但穆是个聪明人,他深知自己也有风光过去的时候,因此很注重从年轻后生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曾国藩学识扎实,报国之心拳拳,虽其貌不扬,但举止稳重,行事有礼,不仅气度可堪大用,而且有一种乡下人特有的朴实,正符合他的要求,于是对曾国藩明举暗保,在皇帝面前不断的推举他。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皇帝答应接见曾国藩了。那天,曾国藩早早来到了养心殿,希望得到皇上的召见。可过了两个时辰,皇帝还没有来,太监告诉他,皇上今天有事不来了。曾国藩带着疑惑回去请教穆彰阿,穆彰阿立刻拿出银子,交给养心殿的太监,让他把皇上接见曾国藩的房间上的诗词作画全部都摘抄下来。送来过后,穆彰阿便把这些东西交给了曾国藩,要他回去熟读,务必牢记在心。第二天,道光帝接见了曾国藩并问话,曾国藩都对答如流,道光帝十分高兴,从此曾国藩就青云直上,直至二品学士(相当于现在的国务委员兼多个部门副部长)。

 可以说,没有穆彰阿,曾国藩不可能出类拔萃。在穆彰阿受宠之时,曾国藩官运亨通,办理大案要案一帆风顺。后来,穆彰阿倒台了,曾国藩做官办事就费力了,清剿太平军时也处处小心,似乎施展不开手脚,这是后话。

曾氏的贵人之二——读书和人生的导师

曾国藩进翰林院后,深知再学习的重要性,遇到了读书到时,甚至人生的导师、理学大师唐鉴。唐先生给曾国藩两个重要的指导:

第一是如何读书,唐先生认为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又说文章义理考据三门中,义理未收,义理菁则文章精,经济之学也在里面,并将所著当热门的、实实在在的与国计民生有用的学问《畿辅水利志》送给他。读了三十年书的曾国藩,遇到唐老,就发现那些书白读了。经唐老一点拔,曾国藩如有指归。他在日记中曾激动地写道:“听之,昭然若发蒙也。”

第二是要“静”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静不下来, 一切都是空的,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具体就是两点,第一点是静坐,不论压力多大或遇事时,要养成先静下来的好习惯,静坐可以引发内心的宁静;第二点就是临事淡泊守志。曾国藩原来最重要的毛病是好动不好静,于是遵照唐先生的指导,坚持了不多久,他就感觉面貌一新。曾国藩一生都在坚守这个习惯,尤其在江西被困的人生最低谷期,每逢大事或打仗之前,曾国藩都会到阁楼上然一炷香,静坐半个时辰。

 唐先生官居太常寺卿,深得咸丰皇帝信任,据听说咸丰皇帝一个月内召见十五次咨询治国之道。曾国藩正在湖南老家守母丧时期,太平军已打到湖南,朝廷欲在湖南组建团练来对抗,苦于无合适人牵头。唐先生向咸丰帝面荐曾国藩,并特为指出:曾国藩岁书生出身,既不懂军旅,又疏于民政,初时可能会不顺,但要相信他今后一定会成功。可见,唐鉴的远见,以及对曾国藩知之甚深。

曾氏的贵人之三——修身的导师和朋友

倭仁,是唐鉴的弟子,当时的理学大师。他教给曾国藩一个修身要诀:研幾(同“几”)。幾乃幾微之意。研幾,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联系起来。研幾,既然是自己对自己的整治,故最佳的方式是记日记,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达到净化灵魂的目的。同时倭仁就教他要有慎独,要有敬畏心。我们都知道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不容易原谅别人,把自己对的记得清楚,错记得不清楚,过两天就忘了。在人前要做君子,在人后也要做到君子很难。倭仁就这样要求曾国藩。于是曾国藩遵照执行,开始每天记下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管是在人前人后,不管是好事还是糗事,每天把自己的想法原本写在日记上,好的升官发财,坏的酒色财气,每天翻开日记骂自己,不仅自己骂自己,还把与倭仁交换日记,互相骂。 这种修身上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习惯,对自己要求很高,很痛苦,这样亦师亦友的两个人,反反复复的修行和互相监督。曾国藩一生都在坚持这个习惯,反省自励,死前仍在记。所以今天我们才能看到他完整的人生记录——日记、家书和公文。

拜交唐鉴、倭仁,让曾国藩实现了快速的自我完善,找到了人生指明灯;拜交穆彰阿,让曾国藩踏上了官场坦途,实现了阶层跨越!

老鹰重生,凤凰涅槃,达到人生巅峰

曾国藩一生中经历过很多挫折,其中最为困顿、低落消沉的时候在江西。

咸丰六年(1856年),45岁的曾国藩头顶湘潭战胜的光环,带着咸丰皇帝的期望,首次出省到江西作战。湘军成立以来一直实行“就地筹饷”。时任江西巡抚陈启迈气度狭隘、寸权必争、多方掣肘,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曾国藩就自己动手筹饷,这下侵犯了江西官员的财政权,惹的江西上下官员对曾怨恨与敌视,处处针锋相对,设置障碍。理学之士、脾气耿直曾国藩发作了,上疏咸丰皇帝直告陈启迈“劣迹太多,恐怕贻误大局”。咸丰大怒,罢免了陈启迈。但接下来曾又经历了在湖南同样的遭遇,江西官员不但不支持曾,反而变本加厉百般刁难,甚至他的兵勇也被人毒打痛骂,遭受侮辱。曾于是又上疏要权,希望能够得到江西巡抚的实职,但是皇帝不但没有答应,反而给他降职两级。

  此时的曾国藩多面受敌,进入了痛苦的煎熬模式。

  外部:敌人石达开围困数月,无钱无粮无装备,无法突围。

 上面:咸丰皇帝冷落打压自己。咸丰看来,曾不过是42个团练之一,能用就用,不能用拉到。此时太平天国发生内讧,元气大伤,剿灭太平军貌似也不是非要曾不可。又想起曾三次上疏陈述咸丰自己缺点的历史,余音未消,所以,咸丰对曾一直心有提防。

 左右:被同僚责难。曾与湖南、江西官场的矛盾,对他怀恨在心,使他寸步难行;身为汉人,带兵打仗还打赢了,让正统的清军生出羡慕嫉妒恨。正如曾回忆道“被困南昌,官绅人人目笑存之”。也在这时,他的官场靠山穆彰阿也撒手离开了人世。

这是曾一生中精神最痛苦的时候,感觉“百不遂志。进计日且死矣,...泉下不瞑目也”。巧合的是,曾父亲去世给了他逃离这一切借口。他立刻上疏要求回家守孝,不等皇帝回复,把军队放在江西,回湖南老家了。可是皇帝没批他回家,于是他又通过他人上疏,大诉苦水要权要钱;这下惹了咸丰皇帝,一怒之下准他在家守孝三年,相当于解除了他的兵权。适逢左宗棠等人,认为曾留下军队逃离江西的做法,不是真君子所为,是假道学,是假忠义,于是破口大骂。此时的曾国藩,更加百口难辨,夜不能寐,卧病在床。更让他觉得痛苦的是,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太平军剿灭在即,但是跟他这个湘军创始人一点没有毛关系;更讽刺的是他的很多部下胡林翼等都因为军功升官了巡抚提督,他却成了一个病怏怏的老头子。

对于牛人来说,从来没有什么失败,只有成功和在迈向成功的路上。绝地重生,绝地反弹,是每个牛逼的人让人跪舔的资本。曾国藩也不例外。

  在曾国藩极端痛苦之中,他闭关重读、反复琢磨老庄的《道德经》,结合过去几年来官场上的坎坷经历,像老鹰拔毛一样,一层层的深度剖析自己。虽然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个性和脾气的存在诸多缺陷——自己为人处事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看不起他人,锋芒毕露,说话又得理不饶人,办事情独断专行,这才是真正引起他人反感、处处受困的根本原因。曾国藩大彻大悟,幡然领悟到,行事过于方刚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时弱者。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被扫荡得,那些他以前看不起得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这片土地得生存之道。必要时,只有合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得隘口,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才能调动各方面得力量走向成功。这就是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一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认识,是曾国藩人生的重大成长和走向成熟标志。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正在这时,太平天国李秀成攻破了清军江南江北大营,清王朝唯一的防护屏障被击的落花流水,咸丰皇帝惊慌失措,不得不重新起用曾国藩。曾国藩大喜所望,无条件立刻出山。以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曾国藩,接受了圆滑世故,接受了尔虞我诈,在赶去赴任的路上,先拐去长沙府拜会了左宗棠和湖南省大小官员,包括县衙都亲自拜访,到江西后同样拜访各路官员,他这一转变,令大家对其侧面,他的真诚赢得了大家的支持,给自己带来了顺风顺水的人气 。这一年1858年,他47岁开始了再次创业,开向他辉煌人生的顶峰。比起44岁的创业的任正非晚了几年,比起85岁种脐橙的褚时健,早了38年!

1860年,49岁的曾国藩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全权掌管江南军务的汉人。

1864年,曾国藩53岁,他一手创建的湘军攻恰陷天京,太平天国灭亡。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相当于东南战区最高统帅 东南地区一把手 政治局委员)。

回顾曾国藩在江西遭遇极端的痛苦,是促使他寻求人生转变的动力,就是有了老鹰重生、凤凰涅槃的自我转化和成熟,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