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省,天祝县,走马盛况

 东海若水斋 2019-12-19

骏马翩翩西北驰 甘肃天祝一览走马盛况

2019-12-17

天祝藏族自治县(简称天祝县)为甘肃省武威市下辖县。

骑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马戏等。骑术的发明最初是为了狩猎,后来引用到军事上。由于骑术在狩猎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项体育活动。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左传》中记载:“翼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骑术最早出现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如甘肃、内蒙古等地。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山峡山崖上发现了原始先民雕刻的骑马狩猎和作战岩画,这些岩画刻于4000至1万年前,描绘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其中包括骑士狩猎的场景。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还在内蒙古东部的昭乌达盟宁城县南山根夏家店文化上层第3号石椁墓中还发现一件“骑兵猎兔铜扣环”,环外铸有两个骑马人像,描绘的是骑兵逐兔的场景。

甘肃河西走廊的山峡山崖上的岩画

到了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调教马匹和驾驭马车。当时“六艺”中的“御”指的就是驾马车技术,此时人们开始学习利用马拉战车作战。《书经·牧誓》记载,武王伐纣时,“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这里的戎车就是战车。由于马“寓兵于农,隐武于国”,周代还首次把掌握军政和军赋的官称为 “司马”,以突出马术的重要性。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和西边的秦国,决心整军经武,学习胡人穿短装、习骑射之长,克服中原人宽袍大袖、重甲循兵只善车战之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现,改变了商周时代“马拉战车”的作战观念。单骑灵活,速度快,便在战争中凸显出明显的优势。

春秋时期的骑术发展成熟,其中以赛马最为盛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便详细记载了孙膑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流传极广。虽然当时的赛马只是诸侯贵族取乐的活动,但说明当时的人们驾驭马匹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唐代的骑术运动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与唐代国力强盛有很大关系。《山堂考察·论马》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行,而兵所以恃以取胜也”。唐太宗李世民骑术精湛,多次征战南北,冲锋陷阵,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唐代的军队马术训练非常严格,有一种“透剑门伎”,表演者纵马从利刃林立的门中急驰而过,不伤分毫,令人惊叹。由于骑术运动的普及,唐代的百戏、杂耍等也开始将骑术作为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到了明清,骑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宫廷画师郎士宁曾经描绘了一幅反映清军马术训练的《马术图》,表现了清军在马术训练当中的各种动作、各种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马术图》郎士宁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术运动得到重视。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马术运动。1979年中国马术协会成立,1982年加入国际马术联合会,1983年起恢复了全国性马术竞赛活动和奥运会三项赛(盛装舞步赛、超越障碍赛和三日赛)及民间民族马术运动。

“中国走马之乡”甘肃省天祝县 夏日尽狂欢

赛马形式多种多样,有高超的马上技艺表演,也有奔腾驰骋的速度比赛。但是,甘肃省天祝县的赛马却别具一格,它不仅重速度,同时讲究马的步伐技艺,人们把这种赛马称为“走马赛”。天祝县赛马会主要就是以赛走马为主,以速度决优劣的跑马只是个点缀。

跑马和走马的步子有严格区分,跑马不讲步伐,扬蹄奔驰,以快取胜。而走马则必须是对侧步快走,只有步子稳、速度快、耐力强、姿态美才可取胜。一匹好的走马,除它应有的先天素质外,还得靠有经验的骑手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调教、训练才行。

天祝县赛马大会

自古以来,天祝草原盛产良马,岔口驿马作为全国名马,早已名声远扬。人们养马、选马、驯马已经成为风气,赛马遍及全县各地,一年中赛马会连续不断。全县传统的赛马会较大的就有十多次,且都有固定的时间。除了每年公历八月一日由县上或乡上举办的抓喜秀龙草原赛马大会外,岔口驿地区赛马会也是全县比较隆重的赛马会,每年农历二月二在岔口驿村举办。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之一的岔口驿,据传是全县最早办赛马会的地方,这一习俗从宋朝茶马互市时开始沿续下来。

天祝县走马大赛

因为天祝走马的名声,吸引了大量的马贩子及众多的外地骑手和爱马者。岔口驿是丝绸之路重镇,而且人口密集,交通便利,自然而然便成为天祝马市的集散地。因此,举办规模较大的赛马会,汇集四乡八邻的优良走马,为外地马客相马、挑马、试马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每次的赛马会上有不少马被外地马客看准选走。时至今日,仍有人千里迢迢来此选马。

关于天祝赛马会还有一些传说。据新编《无祝县志》载:天祝的赛马奖励前十三名,尤其对第十三名要重奖据说很久以前,华锐部落有英勇善战的十三兄弟,其中最小的弟弟更是才华出众,勇敢过人。在一次自卫战斗中,十三兄弟英勇献身。为纪念他们,每年举行赛马会,取前十三名给予奖励,尤其对第十三匹马特加一条哈达,表示敬重。

延伸阅读:

乾隆皇帝酷爱骑射 装备极为讲究

清代传位到乾隆皇帝已近百年,国家长期处于太平盛世,乾隆皇帝对于弓马骑射的尚武文化十分痴迷,尤其喜欢骏马。

《十骏马图》 王致诚

《十骏马图》是宫廷画师法国人王致诚的作品,图中所画的马都是乾隆皇帝的坐骑,由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进献,每一匹马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狮子玉、阚虎骝、万吉骦等。在《乾隆铠甲骑马像》中,还有乾隆皇帝的另一匹宝马佶闲骝,真实再现了御马的风姿。乾隆皇帝喜爱骏马,甚至还在宫里养马。在故宫有一处院落,最初叫御马监,清康熙年间,改称上驷院,这里是专门管理皇帝御用马匹的部门,也称“内厩”。另外在京城南苑还有一处养御马的马厩,称为“外厩”。上驷院的良马绝大多数是从新疆、蒙古送来的名马。

清康熙铜镀金镂缠枝莲马鞍,附皮签满汉文“圣祖仁皇帝御用鋄金丝线鞦辔鞍一副康熙二十一年恭贮”。

所谓好马配好鞍,宫中好马配备的鞍具也十分考究,乾隆皇帝的坐骑马鞍在清宫旧藏中为数最多。很难得的是,这些马鞍还附有黄纸签和皮签,上面会注明使用时间和用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雄壮的骏马和精良的马具,如果没有用武之地,就会黯然失色。

马摇金辔 罗衣香浅 古代女子也可骑马踏春

唐代前期,妇女骑马还得带着“羃”,近似于面纱,用来遮蔽面貌,不让路人窥探。但自武周朝之后,风气更为开放,妇人往往只戴帷帽便可策马驰骋。天宝年间,受尽恩宠的虢国夫人更是不加任何冠饰,就坦然自若地骑马游春。马摇金辔,罗衣香浅,缓缓行过上林的似锦繁花,不知是何等明媚妍丽之景。

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摹本,可以看到唐朝妇女骑马出行的盛况。

然而,宋代重文轻武,再加上疆域南移,良马愈少,骑马风气渐寝,鲜衣怒马过长安的景象,终究也只能留在那个繁红艳紫的盛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