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符号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yiyidaodao 2019-12-19

蒙象飞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4月8日

【摘要】 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即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成效。当前,中国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应体现“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这一国家形象战略传播目标,采取整合策略,一以贯之地向外传播。
【关键词】 文化符号;国家形象;对外传播 

一、

文化符号选择失误造成中国形象误读现象依然普遍 

        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借助于符号,使思想得以表达,文化得以传播,文明得以传承。阿芒·马特拉认为,符号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政治的界定从语言开始。符号及其象征意义主宰了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格局,国家的身份、利益及形象由符号互动交往而形成。国家形象尤其是国家虚拟形象的建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介以及媒介所传播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影像等)实现的。而其中,作为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的凝结式标示的文化符号,在国际符号竞争和国家形象建构中更是“首当其冲”、“一马当先”。文化符号反映了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特质,具有记忆、沟通和凝聚等功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文化符号在建构一国的国家形象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文化符号的具象性和对外传播的广泛性,使得它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天然优势,成为了当代跨文化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的语言文化、风俗礼仪以及价值信仰,造成了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文化态度和感性认识,还造成了沟通上的误解和障碍。跨文化研究表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相互交流时,最难消除的理解障碍之一,是他们难以共享一种通用的文化符号系统。国际层面上,各国之间传播分享着关于文化符号的认知和解读,但在文化符号互动中却并非分享着共同的意义,文化符号传递的信息、意义也并不一定与真实的国家形象相一致。

        在中国对外传播中,文化符号误读现象尤其普遍,给中国形象造成诸多负面影响。2011 年,《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许多学者指出“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到来”,认为该短片是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一个亮点,展现了中国形象,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家形象的高度重视。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该短片是一次国家形象公关与跨文化传播结合的有益尝试,但对于传播效果,有不少学者ᨀ出相反意见,认为短片在符号方面选择不当,充满精英意识,六十秒的宣传片呈现了五十多位行业精英的脸谱,缺乏人文关怀,无法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 究其原因,就在于传播学符号上的“误读”。事实上,文化符号选择失误、传播策略不当成为了阻碍中国文化、中国形象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当前,如何选择和使用中国文化符号,有效促进中国与外界的沟通,消除文化差异和认识局限带来的形象偏差,需社会各界深思。 

二、

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与国家战略传播目标的一致性

        长期以来,国家形象问题一直是中国最棘手的战略问题之一。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国人对自身的认知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想象依然存在很大差距,造成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差异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西方中心主义观念作祟,国际传播力西强中弱等因素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因中外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符号误读。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创造出了许多体现不同时空特点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然而,国家形象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包含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形象、政府形象、国民形象、文化形象、安全形象等侧面形象。某一文化符号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某一侧面或许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对中国其他侧面形象尤其核心形象造成伤害。

        那么,当前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定位应该是什么呢?当前,中国最值得向国际社会推介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最希望国际社会看到的是一个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和繁荣昌盛、文明进步的发展中国家,最具战略传播价值的是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因此, 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定位就应该聚焦为“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这目标上。对外传播中文化符号的选择、传递的信息意义,就应该体现“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这一战略传播目标。

三、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选择原则及传播策略

        从符号学上来说,符号表达的是概念及意义而不是符号本身,其概念及意义要被正确理解离不开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的受众对同一文化符号的解读并不完全一致,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解读同一符号时更具有共鸣和认同感。所以,在进行文化符号选择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哄而起,而应该适应当今世界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语境,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将古老、现代和未来的中国结合在一起,形成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亲和力和未来感的国家形象符合系统,一以贯之地向外传播。

        1.文化符号的选择既要注重民族性、普适性,还要注重传统、现代与未来的统一性。我们应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针对性地推出蕴含和谐发展理念的文化符号。融入世界话语体系,采用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形成“共有知识”,通过与世界话语体系和文化符号系统“接轨”,跨越文化交流异质性障碍,克服文化交流认知误差,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认同。进行文化符号系统的拓展与更新,融入更多现代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元素,将古老中国、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者结合起来,形成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感和亲和力的新的国家形象文化符号系统,以国际化的形式讲述民族化的内容,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按照国际化的规律制作推出。

        2.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要采取整合策略。文化符号的传播,是一种高度策略性、技巧性的传播,其时机、方法、手段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的对外传播指导协调机构,制定战略传播框架,形成长远规划,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分层分类逐步推进,如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利用政府外交、公共外交等渠道,借助文化演出、影视交流、图书展示、艺术展览等形式和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文化产品交易会、国际性文化论坛等平台,培育和打造一批生产标示性文化符号的文化产业,推出文化产品,进行文化贸易,最终形成中国文化符号“润物无声、细水长流”的对外传播机制。制定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反馈、评估和纠正机制,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传播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符号的意义和功能,借助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传播手段,进行现代性诠释,传播中国和谐文化,在不断的创新和超越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现代性重构,积极向国际社会制造和供给“共有观念”,进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增强对中国“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国家形象的认同。

原文刊载于范红 胡钰主编《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与品牌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P180~184。本次刊登有删减调整,如需引用请参照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