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小动脉闭塞性梗死(腔隙性脑梗死)

 zskyteacher 2019-12-19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好发部位为基底核区和丘脑区,也可发生于脑干、小脑等区域,可多发。

上图显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发出的穿支小动脉,供应尾状核、丘脑、内囊区域

【临床与病理

病理改变为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约1个月形成软化灶,腔隙灶直径5-15mm大于10mm者有时称为巨腔隙灶。临床表现可有轻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或障碍等局限性症状。梗死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总体认为症状轻而且局限,预后也好。但个别严重者可发展为多发腔隙梗死,使中枢神经系统广泛损害,病灶可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痴呆延髓性麻痹等。相当一部分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1CT平扫基底核区或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直径为10-15mm,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4周右形成脑脊液样低密度软化灶,同时出现病灶附近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宽等局部缩性变化

CT显示左侧丘脑斑片状低密度影,无占位效应

左侧丘脑、左侧基底节区小片状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死后3-1个月可发生均匀或不规则形片状强化,第2-3周最明显,形成软化灶后不再强化,并难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软化灶相鉴别。

2MRI病灶呈长T1T2信号,没有占位征象。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比CT更敏感,能发现CT上难以显示的小病(<8mm),尤其是DWI检查更有利于检出期腔性梗死灶。

DWI显示右侧内囊区域肾形高信号影,ADC像上低信号表现,诊断为急性期腔隙性脑梗塞

诊断与鉴别诊断

基底核区、丘脑区或脑干类圆形小病灶,在CT上呈低密度,在MRI上呈长T1T2信号,边界清楚、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结合病史,可以诊断。腔隙性死有时难与小囊肿、血管周围间隙鉴别,需结合临床,必要时可行增强扫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