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这个经方仅仅2味药,“量化出变化”,用于慢性胃炎或胃下垂

 旷世奇药 2019-12-19

《江西中医药杂志》当中曾刊载了一则非常漂亮的中医治疗验案。说的是一位男性患者,因食牛肉而致上腹部有一包块,导致患者疼痛、呕吐不能进食,患者遂来就诊,其钡餐检查报告为慢性胃炎,胃内蛔虫,胃石症。超声波探测到剑突下稍偏左有一前后经5cm*162.5px*162.5px的包块。中医诊断为脾积。

医者遂为患者处方:枳实24g、白术15g、山楂30g,先以该方行气散结,健脾消食,患者服一剂之后痛减呕止,再服6剂后胃疼大减;医者先安定患者之后脾胃后,再予方中加半夏、槟榔,配服驱虫净,排出蛔虫十余条;第三诊时,医者再于患者初诊方中加生蒲黄、五灵脂,患者服20剂后,诸证消失,超声波复查证实包块消失。

杂志当中,医者一诊所用方剂正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经方——枳术汤。这个经方的魅力不仅展现在现在,早在金元时期就医者李东垣将其“量化”,且一直活用至今,现代临证时,常将其用于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等消化不良之病,以及胆石症、子宫脱垂、肝脾肿大等病症。但如何使用好这个经方,其重点,还在这个“量”上。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方》中原文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其方药组成、煎服法及药后见效反应原文载:“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金匮要略》所载方证一向意精言简,但从原文当中,我们不难获知枳术汤的主症但为“心下痞满,坚大如盘,食少倦怠”,其机理亦在其中,枳术汤所治之证为“脾虚气滞饮结之气分病”。

即脾本主运化精微,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再输布灌注于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但因脾虚不运的缘故,失于转输,进而气滞于中,使得水气痞结与胃脘,故见症状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但因脾胃虚弱,所以饮食稍差;又因食少谷精不足而见倦怠之状。

本证为脾虚气滞水饮痞结于心下之水气为患,其方枳术汤,方中以枳实苦泻理气行滞,消散坚满;白术甘温健脾,利水行湿;二药共奏行气散结、健脾利水之功。药后水气消散,则痞坚得愈,故仲景于方后注云:“腹中软即当散也”。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这个经方与金元时期李东垣之《内外伤辨惑论》当中的枳术丸,均由枳实、白术二药配伍而成,且均由健脾消积之用,又皆可治脾虚又有积滞之脘腹痞满之证。而二方其应用如何,其剂量如何,差别却是很大的,医者必须详析之,如此用方疗病如同用剑射靶一样,用好才能正中靶心!那么,它们之间如何区分呢?

1.二者剂量与剂型不同。

仲景经方枳术汤的剂量,枳实为白术的两倍,即为重用枳实,剂型为汤剂,意在以消为主;东垣枳术丸的剂量,白术重用二倍与知识,剂型用丸,其意在以补为主。

2.二者病症侧重不同。

仲景经方枳术汤主治气滞水停,其气滞重于脾虚证,治之以急,法以行气消痞,正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验案一样,急治以汤。

而东垣之枳术丸,主治脾虚积滞,脾虚重于积滞证,治之以缓,法以健脾消痞。

实际上,东垣此方原出《金匮》,然一急一缓,一行一补,其用各有不同。大家明白了吗?

内容来自新浪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