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恰当而有深度的贝多芬演绎

 阿里山图书馆 2019-12-19

相当有实力的钢琴家并未获得公众的普遍关注,这样的情况久已有之。孔嘉宁也是其中一位。12月13日,他在上海的一座私人音乐厅“极音乐听”举行贝多芬奏鸣曲的独奏会,演出带给我长久的回味。

                                      孔嘉宁

孔嘉宁先后跟随多位重要的钢琴家学习,也成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最年轻的亚裔教授,同时渐渐展开了自己作为独奏家的事业。然而,吸引我的始终不是他的履历,而是他这个人。关注孔嘉宁其人是从他的微博开始,长久以来,他都不介意在微博里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艺术观点。对于黄金年代的演奏风格有些了解的人,也许都不难明白他虽然话不多,却相当切中要害。他新进灌录的唱片还未发行,通过一些视频欣赏其演奏,的确让我着迷。

先前他来国内演出,曲目超级重磅,贝多芬《第29号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琴奏鸣曲”》加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可惜没安排上海场。本次钢琴家带来贝多芬最初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就是Op.2中的三部作品。虽然不似“槌子键琴”那样的巨作,钢琴家本人倒是一直在念叨这套作品的难度。听他演奏,也会明白这种难度。演奏者勇敢地面对原作本身的困难,丝毫不选择模糊化,最终克服艺术难关展现无可替代的魅力。如前所述,孔嘉宁对于黄金年代的演奏艺术发表了言简意赅的深刻见解。听了他的现场演奏,我发现这位钢琴家的魅力就在于: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孔嘉宁演奏贝多芬这套早期奏鸣曲的成就,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是技巧层面。贝多芬Op.2通常不会被视为职业钢琴家演奏技巧的试金石,可对于表现古典杰作而言,这三首奏鸣曲反映了太多基础性的东西。触键的清晰与分量、跑句的均匀、演奏和弦的整齐、结构的透彻等,它们看似是很基本的技巧,事实上却是支撑许多伟大的钢琴演奏风格的基础。某些老一辈大师未必擅长驾驭“拉三”,但就这些基础的完善,及其提升至艺术层面的高度来说,众多新锐钢琴家根本就是望尘莫及。而演奏风格的韵味,恰恰就是在这种坚实的基础之中酝酿,成果也不仅限于古典作品。孔嘉宁在这方面所弹出的那种考究,恐怕不失为他同辈人中最耐听的演奏之一了。

听他弹出《第一号奏鸣曲》开头的几句,或组织该作慢乐章的歌唱线条,我们发现钢琴家在前述层面的锤炼极为用心,技巧也随之升华为音乐。于是就导出了第二个层面,即音乐表现的品位。和单纯的硬技巧相比,音乐表现不是空中楼阁,因为要获得真实的音乐性,需要极为强大的技巧支撑。前述那些技巧的考究,自然是钢琴家细心锤炼的结果,但他如何将其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表现才是关键。孔嘉宁弹出一种古典派的演奏,他追求音响的朴素性,却在朴素中探索韵味的层次;把握结构的立体感,德奥学派的交响化声音同特别清晰的线性手法相互交融;追求乐章结构的清晰与均衡,杜绝飘忽的速度变化;依照音乐内容的发展、自然的运用和自由速度。

一言以蔽之,这就是恰当而有深度的贝多芬演绎风格的典型。但我们又不能不好奇:为何当代许许多多别的钢琴家不这么弹呢?这就要归结为钢琴家成就的第三个层面,就是钢琴家能够深入不同作品,乃至每一乐章各自的情境来表现这三首奏鸣曲。Op.2属于早期创作,却更是贝多芬的伟大之作,三部作品的艺术性格不仅成熟,且极为丰富,不能在描摹早期古典的精美中“笼而统之”。孔嘉宁无论是刻画几个慢乐章高品质的歌唱性与各自独特的性格,还是发掘小步舞曲与谐谑曲的性格层次,又或是揭示贝多芬在精致格局中蕴含的戏剧性,其演奏都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黄金年代的演绎何为能够称为足金?孔嘉宁分析了很多要点,他的演奏也印证了他的说法。标准定立得高,势必意味着钢琴家现阶段的演奏只能实践其中的一部分。然而艺术的格调一经确立,又有坚实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期待他的演奏。

                                                            文 | 张可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