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上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就是正统、景泰、天顺三个朝代,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原因,朝廷严令禁止景德镇烧瓷,这个时期称为空白期,也称黑暗期。
其实,所谓空白期这几十年,景德镇御窑厂仍然在烧瓷,只是因为连年战乱、改朝换代等原因,在品质与数量上比永、宣时期大为减少。所以,空白期并非无官窑瓷器,工艺精细者还是有的,只是绝大多数没有年款。果然是虎口脱险而得以幸存下来。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空白期青花瓷景德镇御窑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城市基建等原因进行了一系列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大量被认为是明代空白期官窑的青花瓷器,现将其中最重要的两次发现介绍如下:
上层较为稀薄,为褐色窑渣层,有一些无纪年和少量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双圈款青花瓷片出土。比较以往的成化官窑发掘资料,可知为上层成化款瓷片为成化早、中期的制品,而无款瓷片很可能是天顺时代的遗物。中层最厚,最主要的遗物是青花龙缸残片,此外还有器座、碗、盘、壶、瓶、盏等残器,品种有青花、斗彩和刻花白釉瓷等,均无款识。
青花画法与青料从明代官窑瓷器官样继承性的角度来看,空白期处于宣德与成化之间,三个时期的制瓷工艺必定有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青花瓷而言,最能体现其制瓷工艺特点是青花画法。所谓青花画法就是在瓷坯上用青料绘制纹饰的技法,是青花瓷制作的关键环节。 从青料使用的角度来看,明代官窑青花瓷中以永宣为代表的苏麻离青风格和以成化为代表的平等青风格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这种风格上的转变与空白期有什么关系?答案应该就在于空白期青花画法的特点及青料使用情况。 青花画法永宣青花的主流画法是勾线、填色,但其填色的方法已不同元青花那样种大笔搨涂,而是用小笔搨涂。宣德青花和永乐一样,大面积填色时也多用小笔,但笔上所蘸青花料含水份明显增多,青花色块滋润,更具有传统写意画的晕散效果,即《南窑笔记》所云:“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永宣青花上常见的小笔填色方式称“搨涂法”。 明宣德青花应龙纹缸 使用该方法填色时,每笔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将画笔挫锋压在坯体上搨涂时,青料水便不能自然洇散,导致笔毫带动青料水时出现浑浊痕迹,使烧出的青花色彩有深浅不一的笔触痕。
空白期青花瓷上常见的画法如下:1、轮廓线的画法。空白期青花瓷花卉纹样的轮廓线画法有两种:一种接近宣德,线条有粗细变化,细部轮廓往往在设色时被覆盖,形成没骨画的艺术效果;一种接近成化青花,即线条粗细一致,线条的色调浓淡均匀,运笔少变化,表现的纹样装饰意味较强。空白期青花瓷上的人物形象多用铁线勾勒,如婴戏图。经过变形处理的形象外轮廓则多用短弧线,如蕉叶纹、云纹。 明正统青花波涛纹盘 2、搨涂法。这是永宣时期以来主流的青花填色方法,空白期继续沿用。过程为将蘸有青料的笔挫锋于器坯上进行涂抹,分深、浅两次搨料完成,使纹饰形成深浅分明的层次感。如青花葡萄纹大盘的叶子、龙纹的龙身。空白期青花使用“搨涂法”填色时虽也多用小笔搨涂,但与永宣时期的“搨涂法”不同,不再以青料反复涂抹纹样,而是将蘸饱一定浓度青料水的小笔轻压坯体,让坯体自然吸收,青料水均匀渗化,整体色调趋于平淡。 明空白期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 3、搨染法。这种填色法是从搨涂法发展而来的,但不同的是“搨染法”将“搨涂法”中深浅两次作业合并为成一次完成,也不再大面积搨涂纹样,最终在纹饰上形成的深浅过渡的艺术效果比“搨涂法”更为自然。这种填色法在宣德时期已出现,但空白期更注重的是青料的渲染,所搨的青料含水更多,成化时期在此继承上发展出“分水法”。 明成化青花仕女图三友盘 4、点按填色法。这种填色法的过程为在勾好轮廓线的图案上用蘸饱青料的笔尖进行点按填色。如明空白期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的莲纹,就是以蘸饱青料的笔头点按设色,呈现出花瓣尖浅、笔肚落笔处深的效果。 明天顺青花海水翼龙纹盘 5、一笔画法(包括一笔描和一笔涂色)。一笔描是指绘制小纹饰时不用先描轮廓线再填色,而是直接一笔勾绘将纹饰一次性画完,这种技法是元青花写意画法的延伸。其特点是笔触细小繁密、轻快活泼,通常顺沿青花纹样轮廓而施作,使所绘线条与纹样形态产生呼应。一笔涂色是空白期青花在双勾涂色法的基础上简化了局部纹样双勾线条拓抹青料的工艺程序。
明成化青花梵文盘 “搨染法”是成化前期青花的主流填色方法,这是沿袭自永宣时期常见的“搨涂法”并经过空白期的发展演变成以染为主的“搨染法”。 空白期的“搨染法”对成化前期的青花画法影响极大,以成化早期青花瓷的花卉纹为例,青花的拓染是顺着花瓣开放的形态,笔触有的平匀明净,有的也浓淡不匀,显现了一个笔触“搨”中有“染”的技法特征。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期间因海禁和对外贸易中断的缘故,进口青料减少,青花瓷上多使用进口料与国产料配制而成的混合钴料。这种混合钴料兼具进口料与国产料的特点,更适合“勾线、搨染”的青花画法。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