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牡丹亭》与《长生殿》的爱情比较

 高山仙人掌 2019-12-20

  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戏剧作品,《牡丹亭》与《长生殿》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我认为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故事的主体和主线都是爱情,都是却蕴含着更加深刻和广泛的思想,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可以说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更晚的洪昇有意而为之产生的,因为洪昇非常推崇汤显祖,并且以他人对自己作品《长生殿》的评价——“闹热版的《牡丹亭》”而欣慰,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流作品的共性使然——触碰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因此,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讨论是很有意义的,而本文将主要从爱情和爱情观的角度,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和对比讨论。

一、爱情故事结构与主题上的相似性

正如前文所说,洪昇对他人对自己作品“闹热牡丹亭”的评价非常认可,根据洪昇的女儿记载陈述,洪昇本人对《牡丹亭》有自己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其作品也借鉴了《牡丹亭》,这种借鉴体现在很多方面,使得二者有了很多相似之处,最明显的就是爱情故事的结构上的相似性。根据洪昇女儿的记录(《跋》),洪昇对《牡丹亭》的精妙结构有深刻的理解:

“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

可以看出,洪昇理解的《牡丹亭》的结构精妙之处在于由生到死,由死复生的过程,于是我们在《长生殿》中也能看到类似的结构,有的书甚至将其分为上本和下本,以《惊变》、《埋玉》作为分界,前半部分描述李杨爱情经历波折终于两情相悦时杨贵妃命丧马嵬,正是“自生而之死”,而后半部分的爱情部分描写则也是杨贵妃与历经人世沧桑的唐明皇身后团圆的故事,正所谓“自死而之生”。

在相似的结构之下,蕴含着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相似主旨,我认为两部作品都是深刻而宽广的,因此无法用只言片语去概括作家想要表达的主旨,这里只对爱情方面的主旨做自己的理解,那么在这方面的主题上,而这就有了相似之处,而这相似之处,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这一相似的爱情故事的结构。此种结构,一方面可以在生死之际的转变中,添加进去很多的故事情节,生平遭遇,使得情节宽广而丰满。

如前半部分“自生而之死”,两部作品都很好的表现了爱情主人公的深情,而在这深情的顶峰,都制造了最大的悲剧——死亡,可以说这里的死亡,《牡丹亭》是更加深刻而沉痛的,杜丽娘的死亡,来源于求之不得,死亡成为了这一痛苦的程度的具象化体现,即以死亡来表现悲剧的程度和绝望,而《长生殿》则更像是在李杨爱情美满之际产生的一个毁灭,正如鲁迅所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的死亡正是此意,因此,二者的结构虽然相似,但是在细节体现上却有不同,《牡丹亭》的死亡,是一种得不到幸福时内心的痛苦和破灭,而《长生殿》的死亡则是幸福被毁灭的苦痛。

而后半部分的“自死而之生”,则主要体现爱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和坚定追求,这里主要是指女性,杜丽娘和杨贵妃都经历了重重磨难,但是她们并没有放弃,最终收获到了死地后生的团圆,而坐着的爱情观,就正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体现。一言以蔽之,汤显祖或是洪昇,认为爱情都需要的是至情至性,汤显祖自不必说,其作品极力地表达了这一点,甚至在《牡丹亭还魂记题词》中点明了“一往情深”的论调,而洪昇的作品,借鉴了汤显祖生死之恋的结构,其用意也自不必多说,李杨二人的生死相恋,惟“情”一字而已矣。

因此,可以说洪昇很好的领会到了汤显祖的故事结构的妙处以及其结构所要极力表达的爱情主旨,并且自己也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亘古不变的爱情主旨——两情相悦。虽然二人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在细节上也有所不同,但是结构及主体都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一观点在爱情上,也是朴实而普适的。但是,虽然在宏观层次,二人的爱情观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的爱情观上,我认为,两人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下面,将叙述个人认为的二者在爱情层面具体的不同。

二、《牡丹亭》——自我意识的觉醒

       《牡丹亭》里的爱情故事,可以说算是我国古代传统才子佳人戏了,但是却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牡丹亭》中的绝对主人公是杜丽娘而不是柳梦梅,这与以往的很多以男性为主角(主要讲如何追求女性)的剧本有很大的不同,在《牡丹亭》中,汤显祖极力突出的是杜丽娘自身的情丝,最基本的,可以看到汤显祖想要表达的是在爱情中女性与男性是一样的,也具有追求和选择的权利和能力,也具有自己的思想,而更进一步的,其实杜丽娘的形象可以上升到无性别的、全体青年层面上——即使在礼教森严的时代,所谓爱情,应该是能够自己主导的,自己追求的东西,虽然我认为这里汤显祖只是借爱情的壳子,去表达更进一步的个体对内心自由的追求,但是本文讨论爱情,因此不再多说。

不过即使在爱情层面,这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的体现,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能够叫做爱情,而是应该“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且不论此种爱情观是否正确,但是其思想绝对是进步而触动人心的。因此杜丽娘在梦中遇到的柳生,也许并不完美,甚至很多行为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但是确实杜丽娘自己选择的如意郎君,是自己的意愿,进一步说,在十六岁的杜丽娘心中,爱情并不是合适与否的问题,而是动心与否,不是绝对理性,而是带有很大的感性,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对自我精神层面需求的追求,因此,无论对错,其思想境界都是高出时代,甚至至今不为过时的。

       《牡丹亭》虽然极力地歌颂了这样的爱情观,在爱情层面看却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才子佳人的俗套,因为这样青春的爱情是极端而片面的,它歌颂自我意识,歌颂自我选择和自我欣赏,都是却由于极端而失去了一定的现实性,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故事只能结于中状元大团圆的原因——因为故事想要表达的激情和纯甄,在爱情主人公得到团圆后就失去了感染力,无法继续用同样的笔调去描摹了。而与之相反的,我认为《长生殿》就能够更加侧重于此。

三、《长生殿》——普通爱情应有的模样

       《长生殿》描述了一场旷世的帝妃之恋,因此后人在评论时多认为其爱情具有特殊性,而《牡丹亭》一类的才子佳人爱情具有普适性,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与之相反,我认为《长生殿》的爱情故事更加的接近真实,更加的具有普适性,并且蕴含着洪昇对爱情应有模样的赞美。这些,都主要体现在《埋玉》之前的描写中。

       首先,是爱情的建立,与汤显祖一样,洪昇虽然也强调情,但是却也强调“缘分”,不同于杜丽娘的一往情深,李杨爱情的情到深处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其中经历很多波折,如李杨二人也曾闹过别扭,在生气之后,杨贵妃内心懊悔,最后削发谢罪,而唐明皇内心痛苦,想断却又不舍,最后思念战胜了生气,二人重归于好。这一情节与日常的爱情其实更为接近——即使相爱的两个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矛盾,完全不生对方的气,但是如果是相爱的两个人,在生气之后,在短暂的自我发泄之后,更多的是痛苦、懊恼和怜惜,最终两个人互相体谅和原谅,并且改正和包容,最后情感进一步加深。这些,在绝大多数的才子佳人戏之中是绝对没有的,所谓郎才女貌,两情相悦,都不是绝对的,这种偶有矛盾,之后愈合,才是更加真实的,而且,我认为也是更加美好的。

       同样的,李杨爱情也不是一见钟情,一见情深的,而是经历了考验和波折,最终走向矢志不渝的,这其中,唐明皇作为皇帝,拥有后宫佳丽三千,除了杨贵妃外还有很多宠爱的妃子,如虢国夫人、梅妃等等,每一次杨贵妃都战胜了竞争对手,与唐明皇的感情进一步加深,最终二人立下誓言,终生相伴,但是如果以唐明皇的角度来看,也许更加耐人寻味,实际上贵为皇帝的李隆基,并不会惧怕贵妃娘娘,但是每一次的行为却表现的有些滑稽了,这实际上说明,唐明皇在一次次的事件中,逐渐地意识到了自己爱的人究竟是谁,最终做出选择,不全是因为杨玉环的招数手段,更是自己内心的决定,在一次次思考和寻找内心挚爱之后,唐明皇终于找到了确定了,那个人就是杨贵妃,所以二人才能够盟誓,才能够收获甜蜜的爱情。这一点,与我们普通人的爱情也是类似的,在平等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唐明皇。没有人能够左右我们的意志,最终做出决定的始终是自己,经济过程,去找到心中所属,是一件美好的事。

       与此同时,上述的情节,一方面是二人爱情的进展,另一方面又是二人爱情的相处和展现,洪昇告诉我们,理想的却又真实的“才子佳人”爱情,就是这般有喜有闹,却幸福满满的,而这一方面的主旨还体现在二人的志趣相投上——唐明皇与杨贵妃是音乐上的知音,二人于此的交流是美好的,且曲高和寡,洪昇将“汉皇重色思倾国”,转变成了因为志趣而结合,正所谓红颜知己,红颜易得,知己难求。这样的改变,使得李杨二人的爱情更加美好而纯粹,但同时,这一点与现实的爱情又是多么的相似!真正的伴侣,不是看中对方的颜面身形,而是内心是否相通,这本就是爱情应该的模样。而这也就使得后半部分李杨二人的生死相恋做好了铺垫,使后文更加感人而自然,结尾也是我们想看到的模样。

       综上所述,虽然包着帝妃之恋、老少之恋的特殊外壳,但是《长生殿》的爱情,却更有普适性,也更加真实,虽然是爱情的理想化描述,却也足以慰藉人心,仿佛为传统的才子佳人戏添上了后续,告诉世人在“团圆”之后爱情应有的模样。

四、结语

       借鉴了《牡丹亭》的《长生殿》,与原作自然有很多类似之处,这也是一流作品的共通之处。在爱情方面,两部作品都强调“情”、强调“真心”,这种对爱情宏观的认知,是普适的,也是众人皆知的(也许超越了时代),两位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这个主旨放进了具体的故事中,使其无限放大地具体地表现了出来。而在这之中,又有了很多的不同。汤显祖用极度浪漫的笔调渲染出了杜丽娘这样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对爱情和自由极度渴求的少女形象,将这种爱情像诗一般的歌颂,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内心,而洪昇虽然也用浪漫的笔调描写了帝妃的生死之恋,却在其中点染着真实和现实,使得爱情故事亦真亦幻,感人至深。可以说,二者各有妙处,耐人寻味。而两部作品的主旨也远远不止于此,爱情只是作品的显性主题,因此单独拿来分析对比肯定不够全面,要想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还需要从更多的角度进行,这也是这两部作品伟大和使人深思的地方,作为一个二十来岁的人,我只是初窥门径,在读完之后深觉如此,这也许是经典作品的启发意义。希望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去看到更多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