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二、楚庄王未竟的霸业

 蚂蚁神威 2019-12-20

早在晋楚中原拉锯的后期,陈、蔡便已附楚,到楚庄王取得邲(bì,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北)之战的大胜以后,更是连一贯的墙头草郑国也彻底倒向了楚国,夹在晋楚之间的中原诸国里只剩下宋国还坚定地站在晋国一边跟楚国作对。这对楚国交通齐、鲁很不方便,也有碍于楚庄王中原霸业的观瞻,所以宋国会成为楚国的下一个打击目标毫不奇怪。

不过,楚庄王只是轻轻敲打了宋国几下,并没立即就给宋国什么好看。应该说,如果没有周定王十二年(楚庄王十九年,鲁宣公十四年,前595年)夏天的晋国伐郑,他会不会严厉的对待宋国,恐怕还真不太好说。

这符合楚庄王的一贯风格。从“三年不鸣”到斗越椒之叛再到邲之战,他一直表现的像个拖延症患者,似乎是个能避免暴力冲突就尽量避免暴力冲突的人。也许他才是那个真正慎用武力的人?只是两千多年来从没听到有人这么赞扬过他。

晋国伐郑名义上是为了报邲之战的仇,但实际上只是想让郑国害怕从而主动背楚附晋,所以晋军在郑国边境搞了个阅兵式,秀了一下肌肉就回去了,并没真的跟郑国发生战斗。

秀肌肉这个主意是荀林父出的。他以为晋国虽然刚刚遭遇惨败,但对郑国仍有以前的威慑力。这本来没错,可是他忘了,正是因为他没能救下郑国,才让郑国倒向了楚国,难道郑国就那么不长记性,还要相信晋国会保护自己?所以昏蛋仍然还是昏蛋——虽然他的肌肉秀的确让郑国害怕了,但郑国却并没像他设想的那样背楚附晋,而是跑到楚国求罩去了。

楚庄王当然不能眼看着刚收的小弟再回到晋国的怀抱,但晋楚做为两个“超级大国”,也着实不便老是直接开战,所以他把目光瞄向了晋国的跟班宋国。不过,他也没有出兵宋国的理由,于是便想了个损招:派申舟出使齐国,派公子冯出使晋国。

派两个使者怎么就是损招了呢?因为到齐必经宋,到晋必经郑,可是楚庄王却不许他们向宋国和郑国借道。借道,相当于我们今天取得过境签证,是对途经国主权的尊重。郑国是自己人,不跟郑国借道也就罢了,不跟敌对的宋国借道,其后果恐怕就不是那么乐观了;尤其是这个使者申舟,他曾在周顷王二年(楚穆王九年,鲁文公十年,前617年)的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田猎上责打过宋昭公的随从,以此做为对宋昭公违背楚穆王命令的惩罚,因而深深地得罪过宋国,所以他要是过宋境而不借道,那就不是乐不乐观的问题,而是悲不悲剧的问题了。

申舟接到这么个不近人情的命令,心里不能不害怕,便对楚庄王说:“郑国人灵活,宋国人死板。不借道的话,公子冯出使晋国不会有什么危险,我却必死无疑。”楚庄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哪还用申舟来提醒?但令人错愕的是,他竟然连掩饰都不掩饰,说:“宋国人要是杀了你,我就讨伐他们来替你报仇。”可见这家伙不仅够狠也够不要脸。

我们可以说,楚庄王这是把申舟给豁出去了,没准他非常讨厌申舟也说不定。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也很配合,宁肯被楚国灭国也不愿被楚国瞧不起,毅然杀死了申舟。楚庄王如愿找到了战争借口,兴奋地“投袂(mèi)而起”,立即兴兵伐宋,于周定王十二年(楚庄王十九年,鲁宣公十四年,前595年)秋九月,也就是晋国伐郑之后三四个月的光景,包围了宋国的都城。

晋国伐郑只是一场秀,楚国伐宋却是真刀真枪真动手。宋国自知扛不住,便派大夫乐婴齐向晋国求救。小弟挨了揍,大哥理应出头,可是晋国大夫伯宗却反对这么做,他劝晋景公说:“古语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现在楚国正得上天眷顾,我们就算再强大,难道还能违背天意吗?谚语说:高尚还是卑劣全看从哪个角度来说。河湖容纳污秽,林谷蕴聚瘴气,美玉隐含瑕疵,国君干些不名誉的事,这本来就是天道。您还是应该耐心等待时机。”

的确,楚国势头正健,晋国又刚刚惨败于楚,跟它硬碰硬再打一仗不见得是个明智的选择,所以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该过于责备伯宗。不过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背信弃义的事,非要把它说成是符合“天之道也”的理所当然,实在是显得有点脸皮太厚,颇有些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意思,很不磊落。

当然,如果晋景公仅仅是拒绝出兵救宋,那我们就仍能替他开脱,比如说他是忍辱负重什么的,可这个不要脸的东西听了伯宗的话之后,不仅打消了派兵救宋的念头,而且还萌生了牺牲宋国来消耗楚国的念头,竟然派了个叫解扬的使者到宋国去,骗宋国说晋军已经全军出动,让他们固守待援,千万不要投降——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欺骗和出卖了,无论如何也跟忍辱负重扯不上关系,所以我们实在是没法帮他,不要脸的名头他还是顶着吧。

使者解扬途经郑国的时候暴露了身份,被郑国人抓住交给了楚庄王。虽然楚庄王不见得知道解扬此行的使命是什么,但那对他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他已经决定收买解扬,让他假传晋国将不会救宋并且要让宋国投降的消息。

解扬身陷楚营成了阶下囚,要完成使命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可是他将计就计,假意答应了楚庄王的要求,获得机会登上楼车对围城中的宋国人喊话,从而成功的把晋景公的骗词传达给了宋国。这惹恼了楚庄王,他认为解扬不守信用,想要杀了他泄愤。解扬说:“我之所以假意答应替楚国喊话,只是为了完成我们国君给我的命令,‘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如果我因此而死正是死得其所。”楚庄王被他的信义所打动,把他放回了晋国。

这就是“解扬守信”的故事,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赞许。可是对宋国来说,解扬的重义守信跟晋景公的背信弃义却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把宋国推进了漫长、艰苦并且毫无希望的消耗战中。在这场持续到第二年五月,前后长达九个月的围困中,宋国人因为得到了晋国必将相救的承诺,所以一直不肯投降,围城中甚至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àn)”的惨境。对此我们不得不说,如果解扬不是那么重义守信,宋国的百姓也许不至于遭那么大的罪,所以越是正直信义的人越应该擦亮眼睛,小心自己的正直信义被混账王八蛋利用了去干坏事。

不过,尽管混账王八蛋的确是混账王八蛋,但混账王八蛋却并不等于就是糊涂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围困战中,楚国的确如晋国所愿被消耗得够呛,搞得楚庄王一度想退兵回国。要不是申叔时给他出了个盖房子种田以示围困到底的主意,只怕宋国还不肯投降。真要是那样的话,到底是需要长途转运大量粮草的楚军先崩溃,还是已经“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宋国先崩溃,恐怕还真不好说。

我们不知道“筑室反耕者”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没早点想到,如果早点想到,双方一定都能少遭点罪,我们知道的是宋国见到楚国摆出围困到底绝不退兵的架势之后,终于失去了苦熬下去的勇气和决心,于周定王十三年(楚庄王二十年,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五月投降了。

有意思的是,投降后的宋国跟楚国签订了一份“我无(勿)尔诈,尔无(勿)我虞”的盟书,算是对晋国背盟卖宋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公开的否定和声讨,所以难怪连始终瞧不起楚国的鲁国都开始放下自己礼仪之邦的架子,主动跑来跟楚国这个蛮夷套近乎了。

至此,楚国的声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楚庄王会在一场规模宏大的诸侯会盟之后,正式成为新一代霸主。可是,楚庄王再一次让我们的预期落空了。他不仅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再也没做什么大动作,而且在三年后,也就是周定王十六年(楚庄王二十三年,鲁宣公十八年,前591年)的秋天,突然撒手人寰,死了,时年顶多也就只有四十一二岁。

没有诸侯拥戴,没有天子首肯,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虽然业绩不错,但毕竟还是缺了一个成果认定会,很遗憾不能算是完美实现了自己的霸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