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小话题029-2018年A股年报的商誉减值

 坚定前行 2019-12-20

  2019年05月06日,上证综指盘中接连失守3000点和2900点,收盘跌5.58%,创出逾三年最大跌幅。市场发生了啥,小编这里就不赘述了,虽然外部因素是下跌的主因,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事件频出的年报

截至2019年05月06日,根据Wind的数据,A股3610家上市公司,除*ST华泽、*ST长生、*ST新亿、*ST毅达、*ST东南等少数公司外,2018年年报基本公布完毕。

2018年,在已公布年报的公司中,亏损家数合计454家,合计亏损3875亿元;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亏损家数合计226家,亏损家数翻番,合计亏损金额增长两倍以上。

其中,525家A股上市公司2018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此前的业绩预告下限下修,328家由预盈变为亏损,占亏损家数的72.4%,比例异常之高,投资者很容易“踩雷掉坑”。更加令人痛心的是,下修幅度超过1亿元的有108家,其中ST欧浦下修幅度排名第一,净利润由业绩预告下限预亏3.5亿元下修为亏损41.79亿元;乐视网下修幅度排名第二,由净利润业绩预告下限预亏6.13亿元下修为亏损40.95亿元;欧菲光下修幅度排名第三,由净利润业绩预告下限盈利18亿元下修为亏损5.19亿元。

2018年,在已公布的年报中,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达到了38家;2017年,这一数字为17家,而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更是达到了216家。在金融监管重拳出击的背景下,中介机构越来越惮于为劣质上市公司和其不诚信管理层背书。这里要为监管点赞!各位投资者需要格外擦亮眼睛。

二、棘手的商誉减值

2018年,A股的商誉减值损失(1658.61亿元)占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393.60亿元)的10.77%,商誉减值对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影响可见一斑。

而商誉其实是老生常谈。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2018年11月1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就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风险进行提示。

风险提示中提及与商誉减值相关的前述特定减值迹象包括但不限于:

(1)现金流或经营利润持续恶化或明显低于形成商誉时的预期,特别是被收购方未实现承诺的业绩;

(2)所处行业产能过剩,相关产业政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状况或市场竞争程度发生明显不利变化;

(3)相关业务技术壁垒较低或技术快速进步,产品与服务易被模仿或已升级换代,盈利现状难以维持;

(4)核心团队发生明显不利变化,且短期内难以恢复;

(5)与特定行政许可、特许经营资格、特定合同项目等资质存在密切关联的商誉,相关资质的市场惯例已发生变化,如放开经营资质的行政许可、特许经营或特定合同到期无法接续等;

(6)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明显提高,且没有证据表明短期内会下降;

(7)经营所处国家或地区的风险突出,如面临外汇管制、恶性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恶化等。

2019年01月04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动态(2018年第9期)公布了针对“商誉及其减值”的意见。

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认为如果不将商誉逐渐消耗的过程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是将商誉突然减值至零,那么可能会造成以前期间的企业业绩不真实。

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并且该方法的成本低,便于操作,有利于投资者理解,可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商誉至此“岌岌可危”。

三、上市公司商誉概况

截至2019年05月06日,根据Wind的数据,2018年,上市公司的商誉合计1.3076万亿元,13家商誉超百亿元,在A股3610家上市公司中有872家发生了商誉减值,其中45家商誉减值损失超过10亿元。

数据来源:Wind

虽然商誉减值损失合计达到1658.61亿元,创出历史新高,是2017年的4.5倍,2016年的14.5倍,但是相较于2017年,上市公司的商誉合计仍然继续上升。该数值与九百多家中小板公司(非金融)全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19.44亿元)基本相当,是755家创业板公司全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7.02亿元)的4.92倍。

数据来源:Wind

2018年商誉减值损失的规模飙升的原因其实相关的分析很多,无非就是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中,不少上市公司进行了高溢价的收购,为期两年到三年的业绩承诺期到期后,问题开始集中爆发了。整体来看,A股商誉从2013年的2000亿元左右攀升到2018年的1.3万亿元左右。

分板块来看,沪市主板商誉5040亿元,占净资产比例1.84%;深市主板商誉2530亿元,占净资产比例6.32%;中小板商誉3214亿元,占净资产比例9.49%;创业板商誉2293亿元,占净资产比例16.25%。商誉对中小板和创业板影响更大。

分行业来看,医药生物、传媒、计算机三大行业的商誉均超千亿元,位列申万一级行业商誉总额前三位。传媒、计算机、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五大行业的商誉减值损失均超百亿元,位列前五。

从商誉占净资产比例来看,传媒、休闲服务、计算机三个行业位列前三。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既然2018年商誉减值损失结束,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如果这样想就太天真了,上市公司仍然计有高达1.3076万亿元的商誉,上表展示了商誉占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例,各位投资者仍然需要对商誉高度重视。如果上市公司的收购合并和经营管理行为不够理性健康,后续商誉仍然有可能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已经计提了巨额商誉减值损失的公司也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总体而言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小觑。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内容来源:本文内容由小编根据互联网公开信息整理而成。

本文仅供投资者学习交流,文中所列股票仅为信息真实展示或示例,不构成个股推荐。投资者均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独立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