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扪心自问,你是个好人吗? 有人说,真正的善良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但很多时候,跟随大众就会无疑让自己成为一个加害者,此时的你就从“善”转变成了“恶”。 白羊中的黑羊 善恶本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 当我们面对巨大的压力时,通常会把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转移给相对软弱的人,从而形成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的'黑羊效应'。 无助的黑羊--受害者,常常什么也没做,就无辜遭受周围人群的攻击。 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跟着大家一起对某个人做某些事很有趣。 冷漠的白羊--旁观者,目睹部分或全部过程,却没采取任何行动。 菲妥妥事件 前些日子的“菲妥妥事件”,因父亲欠下巨额高利贷无力偿还,一家人决定自杀。 菲妥妥在微博发布了遗书被救。 菲妥妥当日遗书交代的原因 这本是一件让人庆幸的事情,毕竟是一条人命的获救。 但第二天,就有人在网上扒了她以前的微博: 旅行、用iponex,有大量未拆化妆品,在游戏充值上万元等,认为她是在炒作。 一夜之间,网上无数人开始对她冷嘲热讽,诅咒和谩骂如潮水涌来。 以前有句话;“以笔为戈,以纸为戎。” 或许现在应该成为“以键盘为戈,以闭眼为戎”了。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吗,也不想知道事实,他们只管自己的快乐。 而一些知道真相的人,最终选择了旁观。 这导致一家再次自杀,这次他们成功了,菲妥妥当场死亡。 跳楼轻生 还有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的新闻,一个人爬上楼顶企图跳楼轻生。 都不知道那群人怎么知道的消息,就见一瞬间楼下就出现了大量的吃瓜群众。 而这些群众中只有一两个人选择了报警求助,而有更多的人选择等在一旁看热闹。 有人有说有笑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又是这个人欠了外债无力偿还,又是这个人有了外遇被现场捉奸。 无数的版本飞窜在半空中,久久无法落地。 更有甚者,在看到女孩的犹豫后直接起哄,认为这人在“做戏”,认为她在寻求曝光率。 催促他赶紧跳下来,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最终,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人一跃而下,落地后当场死亡。 而那些围观者如同苍蝇一般感叹一番,掏出手机拍几张照片传在网上便转身离去。 这就是“黑羊效应”的真实写照。 我们自然有理由相信: 除去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大多数起哄的人并没有逼死轻生者的主观意图,只是看着好玩儿。 也就附和着大众嚎上几嗓子,权当发泄日常的烦躁。 但就是他们的一时兴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校园霸凌 又或者一直处于热议之中的校园霸凌,几乎每个电影中都有白羊和屠夫的存在。 往往在事情败露后,当警察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说: 警察叔叔,我是个好人啊,我当然只是随着他们上去轻轻推了他一下 /我当时可连他衣角都没有碰一下,我绝对没有害他的意思啊。 可他们不知道,在做这些事情甚至无作为的时候,他们早就把利剑插满了那个孩子的心脏。 真正的我们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的“白羊”、“黑羊”与“屠夫”的角色经常在互相转换,今天无比可怜的“黑羊”也可能转身化为冷血无情的“屠夫”。 遗憾的是,现在的社会很少有人可以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于这个古怪而残酷的漩涡之中。 有人说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好人,只有恶人与带着“好人面具”的恶人。 要我说,真正能够把人们结成利益共同体的不是所谓的交流和合作,而是罪恶的共享。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的信任,就是把自己的阴暗面展示出来。 就好比你会肆意的向自己的父母发泄自己的不满,但在面对自己的朋友、上司时却变得和蔼,仿佛当时发泄的那个人不是你一样。 个人犯下罪恶可能会让人感觉后悔与懊恼,但当集体犯下罪恶之后反而会让机体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 “一条绳上的蚂蚱”、“法不责众”不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因此,人群中的“屠夫”在加害“黑羊”时并不会有太大的负罪感,因为“屠夫”和“白羊”的数量,远远的超过了那一只“黑羊”。 当量变为质变时,恶也就是善。 当我们躲在屏幕后面疯狂“输出”的时候,不如好好想一想 我们躲在网络背后说这些话,在人前还能说吗? 电脑屏幕上反射出的是我们应有的样子吗? 还有一个面露慈悲实质恐怖的恶魔呢?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被这样评价:
不要轻易的去试探人心,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太阳。 很多时候,只是在照亮别人,唯独照不到自己。 人活着,总是要相信点什么的。我们不要把别人想得太坏,但也不能想得太好,而使自己受到伤害。 尽管人都有两面性,但是大多数的时候,还是拿出了善良的一面。
或许,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成为那只黑羊。 只是,努力不要被推入深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