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层面来论正邪

 我的最爱绕指柔 2019-12-20

按照六经理论来分析正气与邪气的位置与态势,则非常容易理解疾病的发生,也便于治疗。凡治病,先分析正气的强弱与态势,看正气在六经的哪个层次,是三阴还是三阳,然后再看邪气的位置、强弱。观察分析正气的抵抗力量是否足够,是否需要扶正,还是直接祛邪。不管如何,都要在六经的各个层面上保护正气,不能只祛邪,不扶正。好的中医唯恐会伤了病人的正气,因为正气一伤则邪气必然内陷。

太阳层面的正与邪。

如果治疗单纯的太阳证,也就是表证,要用辛温的中药。辛以开表且助正气向外祛邪;温以扶阳,且阳气内旺更宜于祛除其邪气。即如辛凉诸法,虽未能内扶阳气,但仍有外祛邪气的效果,但还是不如温药扶正之效大。如此治病尚可与言至精至微的医道。但如滥用下法、清法以治表证,那就是医生中最烂的,根本无须与之谈医。

汗法是太阳层面,上的攻邪大法,但临床上有些病人是禁止发汗的。比如伤了血的病人不可发汗,咽喉千燥者不可发汗,长疮的病人虽然周身疼痛也不可以发汗,大汗之后不可更发汗之类,其禁汗的目的,或者是因为贫血,或者是因为体液缺乏,或者是因为体温不足,所有这些都是人体的生命力低下,元气不足的表现,治疗,上应该分析病因,以扶助元气为法。如果再用发汗的治法,会导致正气更加不足,而病变也会加重。

病人出现脉浮紧,头项强痛,肢疲而痛,恶寒发热等症状,都是正气在太阳经层面上奋起抵抗邪气的必然现象,而不是疾病的本身。如果光想着把这些症状当成病来治,那就把人体的元气消灭掉了。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疾病,整部《伤寒杂病论》不过是一部正气从各个层面奋起抗邪的写照。则伤寒也罢,杂病也罢,如果能清楚地认识。

到正气在不同层面的不同抗邪反应,医生自然会采用合适的治疗手段去扶正祛邪,而不是祛邪伤正。由此,强调一一个真正的治疗思路:凡治病,当须顾护正气,想正气所想,虑正气所虑,理解正气的工作方式,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认清何为真正的疾病反应,何为正气的祛邪反应,如此方为正气所需,药为正气所用,疾病自然得愈。

比如发热。身体正气感受到外邪的入侵,它会自动努力抗邪。因为邪气自外而入,首先侵犯了太阳经,因此,正气主要是在太阳经的层面上抵抗。抵抗的过程可能会发.热,而且发热越高,则表明抵抗的程度越激烈。一般情况下,小孩比较容易发高热。为什么呢?因为小孩的元气足,抵抗的力量也足,因此容易产生高热。而壮年人,元气已经虚了,其抵抗力也自然下降,与邪气的抗争也必然无力,也就不容易发生高热。所以说,能发高烧不是坏事,至少可以知道体内的元气尚足。这时中医就要打开皮毛,把郁在太阳经的邪气赶出去,一般用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都是辛温发汗剂,都可以补助正气之不及,将集于表层之有害物质逐于体外。

如果不发汗,而用西医的冰块降温,用冷水浴清热,那就把正气压下去,让外邪入内,那就麻烦大了。如果是持续的低热,那是正气在三阴经的层面上抵抗邪气。正气已经非常不足了,但仍然顽强抵抗。这时就要扶助三阴层面上的阳气以祛邪外用。如果用抗生素来治疗,那是杀灭元气,把邪气封在体内。要么病人元气暴脱而死,要么,机体仍然拼命抵抗而发低烧。

所以,治疗外感病,一以扶正以祛邪,一以伤正而养邪。两种治疗手段的优劣一目了然。故仲景日:病在阳者应以汗解之。在表者,正尚在内而未伤,尽可以汗法祛邪于外。如果正气不足,忧虑汗法伤正,自可加人参于麻黄汤中,而成麻黄理中汤,这是变通之法,但也常用于当前临床。既然有了理中汤顾护中气,则麻黄汤量需要用足,如此一鼓作气,一剂而邪气得祛而病愈。所有治疗外感病,当需剂已,如此则或可为良医。

例如太阳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下则为逆。又有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之。又有结胸症,其脉浮大,皆正气抵抗病变之表现,倘若医生不能帮病人扶助正气,以向外抗邪,反而用下法,清法,那就与正气背道而驰,这就是逆,逆则有伤正气,引病内陷,病变百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