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上的两个奇特谜团——安慰剂与顺势疗法

 大科技杂志社 2019-12-20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总是在不断地遭受各种各样的挑战,医学上也是如此,安慰剂和顺势疗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而更为奇怪的是,采用安慰剂效应和顺势疗法的患者,他们的反应是不同的,这就说明这两种效应并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确定性,这一现象更是让医学研究人员一头雾水。

安慰剂效应

一个老太太每天晚上睡觉时都要吃上一片安眠药,否则就无法入睡。结果,有一天没药了,家里离城里又太远,深更半夜哪儿还有卖药的。儿子急得没有办法,突然灵机一动说:妈,吃药了。顺势就把一粒黄豆放进了老人的嘴里,老人想也没想,喝口水就咽了下去。结果,不一会儿,老人就安然入睡了。于是,儿子每天这样做,老人硬是没有察觉,而且,更神的是老人睡得比平常还好。

不要以为这就是一个笑话,其实这一现象是医学上著名的“安慰剂效应”。当然,上述故事中所用的黄豆确实有点夸张。在现代医学中,安慰剂一般要制成与真正药物的外观一致,并且由没有药效也没有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制成。

实际上,人类使用安慰剂的历史已相当悠久。早在抗菌素发明以前,医生们便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而病人还满以为有了希望,于是有些病人就有了神奇的反应。在其中某些病例中,最后病人果真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甚至还平安地度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鬼门关”。

多数情况下,这种以假乱真的“安慰剂效应”都被认为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医学临床甚至发现安慰剂的有效率平均可达30%,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人容易接受暗示或者自我暗示,通过人体自我调节,使病情得到好转。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心理暗示一直是解释安慰剂效应的常用方法。那么,安慰剂的作用仅仅是心理作用吗?它是否能够引起生理上的作用呢?

最近,意大利都灵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在对帕金森氏症的研究中,利用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给患者进行注射,病人并不知道这一情况。结果发现病人的脑细胞出现了与接受药物注射时同样的反应。科学家认为,这种反应是由于安慰剂能够促使脑部多巴胺水平升高所导致的。帕金森氏症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病人大脑中缺少多巴胺这种神经传导素,导致患者出现肌肉僵直、震颤和行走困难等症状。

这表明,安慰剂效应并不完全是心理因素的作用,也会产生生理反应。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知”假设,患者期待药物起作用的心理激发了生理反应;另一种是“条件反射”假设,患者所处的医疗环境引起了生理上的条件反射。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几十年来,虽然医生们都知道存在安慰剂效应,但这一现象就像迷雾一样一直笼罩在人们的脑海中。而意大利科学家研究似乎显示,安慰剂效应可能是通过大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身体的一种生化反应。现在,研究人员还需要识别安慰剂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能够发挥作用。也许安慰剂对某些疾病不会产生作用,也许在不同的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共同机理,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顺势疗法

公元前4世纪,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首先发现,服用某些大剂量的天然物制剂能引起健康人产生疾病的症状,而使用小剂量的同类物质却能缓解这些相同的症状。如金鸡纳(后证明其主要成分为奎宁),可以引起健康人出现类似间歇热症状(疟疾的主要症状),但它同样可用来治疗间歇热。2000多年以后的1790年,德国医生哈尼曼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了希波克拉底理论。

哈尼曼对当时医学界常采用的大放血和毒性药物治疗极为反感,正在苦苦探索一种更平和、更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当他了解到某些极少量的物质制剂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就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顺势疗法,即利用微剂量的制剂或药物去刺激机体的特异性防御机制,由此顺势治疗疾病,而且越稀释的制剂具有越强的治疗作用。为了发现药物的最小有效剂量,哈尼曼采用重复加蒸馏水或酒精稀释法,并反复强有力地震荡以达到充分混合,然后丢弃其中的99%。再加稀释液,如此反复稀释,直到药液中采用常规的实验方法不能检测出药物。这种稀释法尤其能使毒物以相对安全的剂量用于治疗疾病。

人们对顺势疗法的争议较大,现代药理学更是给予了强烈的抨击,认为它是荒谬的、不合理的,其作用仅是一种安慰剂,甚至有人认为顺势疗法是一种医学迷信。然而,顺势疗法医生则坚持认为,虽然从药理学上是无效的,但从生物学上还是有效的,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顺势疗法医师还宣称,不论将药液稀释到何种程度,哪怕药液中除了水(溶剂)之外什么也没有,原始的药物仍会在水分子中留下痕迹。因此,不论药液稀释到什么程度,它仍然具备原来药物的特性。

常规医学院的医生也承认该疗法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大多数不认为其真正起作用。他们认为从科学研究的原则出发,很多顺势疗法论文不符合科研规范,结论的可信度不大。但有些较严肃的顺势疗法论文还是得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结论,如《柳叶刀》杂志曾报道24例哮喘病的治疗,实验采用的是双盲法,结果表明顺势疗法比纯粹的安慰剂有效。《小儿科》杂志也曾报道对81个尼加拉瓜腹泻症患者的治疗中,服用顺势疗法制剂的效果比服安慰剂要好。

甚至为了验证顺势疗法是骗人的而进行的实验,最终却可能支持了顺势疗法。药理学家恩尼斯曾经是顺势疗法的强烈批评者,但她最新的研究却证明,高度稀释的组胺溶液产生了与组胺本身相同的效果。恩尼斯的实验表明,顺势疗法中确实存在有价值的东西。

然而也有一些采用严格双盲和随机的实验不能证明顺势方法比安慰剂的效果更好,如骨髓炎的治疗,顺势疗法基本无效。另外,对一些感染性疾病采用小(微)剂量的抗生素治疗还可能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因为这样将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而使抗生素失去作用。

在西方国家,顺势疗法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一些私人诊所常将该疗法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手段,但大多数都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严格选择顺势疗法的适应症。

和安慰剂效应一样,顺势疗法也没有更为合理的解释,它们真正成为了医学上的科学谜团。我们期待着科学家能够早日揭开它们的真实面目,为人类造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