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观人理论系列】《中国古典园林史》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花园!

 zks3980 2019-12-20

本文节选自景观人《风景园林基础》专业课全年复习计划

慈宁宫花园

《中国古典园林史》P484-P486

 

景观布局

慈宁宫建于明代,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十年(1751年)重加修葺,一直作为历朝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嫔们居住的地方。

慈宁宫花园为慈宁宫附园,花园内的许多建筑物都供佛藏经,颇有寺庙园林的色彩。

花园平面为长方形,面积约0.69公顷。

建筑布置完全按照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来安排,园路的布设亦取纵横均齐的几何式,是一个极少见的规整式庭园。

②园内建筑密度较低,大小11幢占全园面积不到五分之一。庭院空间开朗,古树参天,显示出一种严肃、清雅的气氛。

③北半部分:咸若馆为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北端;左右为宝相楼和吉云楼,也是供佛藏经之所。

咸若馆↑

咸若馆↑

宝相楼↑

吉云楼↑

南半部分:建筑体量小,建筑密度更低,植物配置尤其丰富,园林意味更浓郁。中轴线上跨越长方形水池之上 — 临溪亭

临溪亭↑

临溪亭↑

花园正南假山↑

慈宁宫视频:

建福宫花园

《中国古典园林史》P486-P489

 

景观布局

建福宫花园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面积大约0.4公顷。又名西花园。

花园东部约三分之一的地段为三进院落位于建福宫的中轴线上,可视为宫廷的延伸。第一进中央惠风亭,第二进静怡轩,第三进慧曜楼。

慧曜楼以西,由通透的游廊依次分隔为三个院落空间:吉云楼、敬胜楼、碧琳馆。

建福宫花园主体建筑物——延春阁周围分布着园林建筑,高低错落,变化有致。

延春阁与南面叠石大假山上的积翠亭敬胜斋的东五间,三者正好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

景观特点:

建筑密度较高,没有水景,是以山石取胜的旱园。

②全部楼房沿宫墙建置,为的是把高大的宫墙稍加掩障,减少园林的封闭感觉。

③大量使用空廊联系各殿宇,既便于交通,又能把园林划分为许多既隔又透的大小院落空间,以增加层次和景深。

④总体布局比较灵活,虽非均齐对称,但亦主辅分明,中轴线突出,以显示一定程度的宫廷严谨气氛。

视频:

宁寿宫花园

《中国古典园林史》P489-P491

 

景观布局

宁寿宫花园又叫乾隆花园,是乾隆预为其坐满60年皇帝之后归政做太上皇时颐养休憩时而建。设计以建福宫花园为蓝本。

地形地貌:地形狭长花园布局

总体规划采取横向分割为院落的办法,弥补了地段过于狭长的缺陷。建筑布局共分五进院落,每进院落各有特色互不雷同,形成一条引人入胜,步移景异的纵深观赏路线。

【第一进落】

迎门假山,山洞通一径引人入园,主体建筑正厅古华轩。


禊赏亭面阔三间,前出抱厦,亭内设流杯渠,自假山上引水注入,寓意“曲水流觞”。

西北角山顶建旭辉,可登高远眺园外宫禁之借景。

【第二进落】

北京典型三合式住宅院落,主体建筑正厅遂初堂。庭院内湖石点景,花木扶疏,有抄手游廊和窝角游廊连接正厅、两厢和垂花门。

【第三进院落】

以一座叠山大假山为主体。环山建筑四幢。主峰上建耸秀亭,居高临下可南望禁中宫阙。山北正厅二层的萃赏楼,面阔五间,与配楼延趣楼以窝角游廊连接。

耸秀亭↑

萃赏楼↑

【第四进院落】

主体建筑式两层的符望阁,完全仿建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符望阁也是全园体量最大、外观最华丽的建筑物。底层室内均为金镶玉嵌、精工细雕的装修,纵横穿插间隔犹如迷宫。阁南屏列叠石假山一区,主峰上建碧螺亭。

【第五进院落】

主体建筑倦勤斋,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楼。东部五间正对着符望阁,左右各有空透的游廊。靠西墙的竹香馆,其前另以弓形矮墙围成小院,玲珑小巧别有洞天。

宁寿宫花园总体布局:虽存明显的中轴线,但并非一气贯穿南北纵深,而是根据院落的具体情况而略微错开少许,成为不拘一格的“错中”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