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语堂眼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却年轻早逝

 少读红楼 2020-02-11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首篇为《闺房记乐》,主要描述了沈复和妻子陈芸相遇相恋相守二十余年中,柴米油盐、论诗品茗中点点滴滴美好,文字清新直率,感情质朴感人。但细细读来,虽为记“乐”,却在多处埋下了陈芸早亡的伏笔。

  

之一: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余年一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

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而陈芸却是个“生而颖慧”,的女子,不仅记忆力强,如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而且悟性很高,无师自通,能作“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再者有一定的学识见解,可与沈复辩论“杜工部与李青莲诗作的特点”。如: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

  

如若她身处现代,可谓才女之名,但是在“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女双重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的封建社会,男人们将女人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在上千年间女子都处于“女憧憧、妇空空”的呆萌状态。

  

那个时候女子如果拥有聪明的才智,便会有“挑动邪心、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的可能,必然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如易安居士李清照、幽栖居士朱淑真,一个被悲愁折磨而死,一个投江自溺而亡。所以,多才多思的陈芸,必然是难以长寿的。

  

之二: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

此处说的是“面相”。现代的美女、网红的标配是锥子下颚巴掌脸,这与古代对女子的审美标准是有点儿不一样的,古代人认为丰颔重颐是旺夫之像,此种面相温和敦厚、善体人意。

  

陈芸虽然“眉弯目秀、顾盼神飞”,但却“两齿微露”,意思是有点儿龅牙,在要求女子笑不露齿的那个时代,这个牙齿长得实在是有点儿“违规”。再说其身材,在洞房花烛夜时,仍然是“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瘦弱的身体,造成了陈芸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不强。

  

有云:倚窗对酌。酒未三杯,忽闻桥下哄然一声,如有人堕。……余知沧浪亭畔素有溺鬼,恐芸胆怯,未敢即言,芸曰:“噫!此声也,胡为乎来哉?”不禁毛骨皆栗。急闭窗,携酒归房。……剔灯入帐,芸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在七月十五“鬼节”中,陈芸受了一点儿惊吓,竟然发烧了,体质实在堪忧。

  

  

之三:芸作新妇,初甚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

人都有喜怒哀乐,为什么陈芸能“终日无怒容”呢?是食肉衣锦行有车的物质生活优渥,还是婆疼公慈姑叔睦的家庭关系和谐?非也!

  

陈芸的一生历尽磨难,她四岁丧父,稍年长便要以做女红养活母亲和弟弟;18岁出嫁,后来被公婆冤枉,两次逐出家门、流离失所;被小叔子坑骗;被女仆阿双卷包;母亲去世,弟弟离家出走无音信;身患重病却还要经历骨肉分离,这种种的不幸都压向了这个弱女子,而她如何能“终日无怒容”呢?只是忍、只能忍、只有忍,应为她无力反抗那封建礼教的压迫。

  

“忍”字头上一把刀,人前笑靥如花、人后心似刀扎。一个人的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排解,郁闷于胸,体内激素分泌和肌肉紧张度等的变化,会导致免疫系统很难处于最佳状态,这时人的抵抗力就会下降,疾病乘虚而入。长期压抑的情绪导致陈芸的身体每况愈下,最后竟一病不起,刚过不惑之年而亡。

  

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陈芸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然而她更是个为爱奋不顾身、低如尘埃的女人,虽只抱“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朴素愿望,然终究是“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可悲可叹啊……

  

作者:温暖前行,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