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院应有多少麻醉医生?绩效如何考核?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个指南...

 2018MZYS 2019-12-20

来源:国家卫健委    

麻醉医生配置标准、绩效怎么考核,一文说清楚...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中对各级医院麻醉科医师的数量、考核办法等做了一系列规定,具体内容小编整理如下:

No.1  

麻醉科医师、护士和医技人员要配备充足

《指南》中提到,各级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业务范畴和临床工作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麻醉科队伍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和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充足的麻醉科医师、护士和医技人员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门的研究人员和必要辅助人员。

麻醉科医师数量规定:

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和手术科室医师比例逐步达到1:3

二级及以下综合医院可根据诊疗情况合理确定比例,但不低于1:5;

专科医院以满足医疗服务需求为原则合理确定比例。

开设疼痛病房的医院,疼痛病房医师与实际开放床位之比不低于0.3:1,且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麻醉科护士:

配合开展围手术期工作的麻醉科护士与麻醉科医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0.5:1

同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足够数量其他岗位的麻醉科护士,负责麻醉门诊、疼痛门诊、专科病房等护理工作。

No.2  

麻醉科未来建设方向

《指南》中指出,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整合资源设置门诊儿童镇静中心、无痛诊疗中心,对手术室外麻醉患者进行集中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可以开设麻醉治疗门诊,利用麻醉学技术探索开展睡眠障碍、免疫性疾病、药物依赖等病症的治疗。

疼痛门诊可以利用医联体、远程诊疗等将疼痛诊疗服务向基层延伸,探索开展居家疼痛管理新模式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疼痛病房、麻醉治疗病房、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病房)、临终关怀病房等麻醉相关的专科住院服务。

No.3  

通过绩效指标衡量麻醉科的工作负荷、工作效率

《指南》明确,医疗机构应当通过绩效指标衡量麻醉科的工作负荷、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和安全等情况,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调动麻醉科相关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和服务效率。

管理指标:

1.麻醉门诊评估占比

2.术中自体血输注率

3.全身麻醉后麻醉恢复室转入率

4.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床位使用率

5.术后转入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患者占比

6.椎管内分娩镇痛率

7.单个手术间日平均开放时间

质量指标:

1.门诊病历质量合格率

2.患者入室后麻醉取消率

3.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

4.非计划改变麻醉方式占比

5.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6.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

7.非计划二次插管率

8.全麻后声音嘶哑发生率

9.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率

10.麻醉死亡率

11.麻醉后24小时内患者死亡率

12.麻醉后24小时内患者心搏骤停率

13.非计划转入重症监护室(ICU)率

14.麻醉后恢复室入室低体温率

15.麻醉后恢复室转出延迟率

滑动查看麻醉科绩效考核定义

一、管理指标

(一)麻醉门诊评估占比。在麻醉门诊接受术前评估患者数,占同期接受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二)术中自体血输注率。麻醉中接受自体血(包括自体全血及自体血红细胞)输注患者数占同期接受输血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

(三)全身麻醉后麻醉恢复室转入率。全身麻醉术后转入麻醉后恢复室的患者数占同期接受全身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四)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床位使用率。本年度麻醉后监护病房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占实际开放总床日数的比例。

(五)术后转入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患者占比。术后转入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的患者数占同期所有接受麻醉患者总数之比例。

(六)椎管内分娩镇痛率。椎管内分娩镇痛指采用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等椎管内麻醉技术,对经阴道分娩产妇实施的镇痛方法。椎管内分娩镇痛率指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产妇占同期经阴道分娩产妇总数的比例。

(七)单个手术间日平均开放时间。医疗机构年度内所有手术间工作日平均总开放时间/(医疗机构所有手术间数×年度工作日数)。

二、质量指标

(一)门诊病历质量合格率。符合门诊病历质量要求的门诊病历数占同期门诊病历总数的比例。

(二)患者入室后麻醉取消率。患者入室是指患者进入手术间或手术室内的术前等待区。患者入室后麻醉取消率是指患者入室后麻醉取消的数占同期入室患者总数的比例。

(三)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麻醉开始是指麻醉医师开始给予患者全身麻醉药物或开始区域麻醉操作。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是指麻醉开始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取消的数占同期麻醉总数之比例。

(四)非计划改变麻醉方式占比。非计划改变麻醉方式是指在实施麻醉的过程中,非计划改变麻醉方式。非计划改变麻醉方式占比,是指非计划改变麻醉方式患者数占同期接受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五)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是指由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引起的气胸、血胸、局部血肿、导管或导丝异常等,需要外科手段(含介入治疗)干预的并发症。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指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例数占同期中心静脉穿刺总例数的比例。

(六)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是指在椎管内麻醉后新发的重度头痛、局部感觉异常(麻木或异感)、运动异常(肌无力甚至瘫痪)等,持续超过72小时,并排除其他病因者。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是指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例数占同期椎管内麻醉总例数的比例。

(七)非计划二次插管率。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是指在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拔除后6小时内,非计划再次行气管插管术。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是指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患者数占同期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患者总数的比例。

(八)全麻后声音嘶哑发生率。全身麻醉后声音嘶哑是指新发的、在拔除人工通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喉罩等)后72小时内没有恢复的声音嘶哑,排除咽喉、颈部以及胸部手术等原因。全身麻醉后声音嘶哑发生率,是指全身麻醉后声音嘶哑发生例数占同期使用人工气道全身麻醉总例数的比例。

(九)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率。麻醉后新发昏迷是指麻醉前清醒患者麻醉手术后没有苏醒,持续昏迷超过24小时;昏迷原因可包括患者本身疾患、手术、麻醉以及其他任何因素,除外因医疗目的给予镇静催眠者。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率,是指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例数占同期麻醉总例数的比例。

(十)麻醉死亡率。麻醉死亡指由麻醉直接导致的患者死亡,且发生于麻醉开始后72小时内。麻醉死亡率是指麻醉死亡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

(十一)麻醉后24小时内患者死亡率。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死亡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患者死亡原因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以及其他任何因素。

(十二)麻醉后24小时内患者心搏骤停率。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患者心搏骤停的原因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以及其他任何因素。

(十三)非计划转入重症监护室(ICU)率。非计划转入ICU是指在开始麻醉诱导前并无术后转入ICU的计划,而术中或术后决定转入ICU。非计划转入ICU率,是指非计划转入ICU患者数占同期转入ICU患者总数的比例。

(十四)麻醉后恢复室入室低体温率。麻醉后恢复室入室低体温是指患者入恢复室第一次测量体温低于35.5℃。麻醉后恢复室入室低体温率,是指入恢复室低体温患者数占同期入恢复室患者总数的比例。体温测量的方式推荐为红外耳温枪。

(十五)麻醉后恢复室转出延迟率。入麻醉后恢复室超过3小时的患者数占同期入麻醉后恢复室患者总数的比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