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会取代验光操作吗?

 华民 2019-12-21

1、现代眼视光的各类教材中主观验光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已经高度标准了。以采用综合验光仪给患者做主觉验光为例,教材书中有非常详细的说明,具体每一步如何操作,患者在验光师调节光学镜片后作出主观反应,根据不同的反应验光师验光师再作出相应的镜片调整。比如,通过判断交叉柱镜“1面”清楚还是“2面”清楚来判断轴向的调整方向,柱镜量的精确等。验光师最终通过终点判断标准,确定患者眼睛的主觉验光结果。目前很多验光教育学校还有一些模拟软件供学生练习主观验光操作或考试使用这种软件模拟患者给出的镜片的不同感受,验光师根据软件的“患者”反应作出相应的综合验光仪调整,直至达到验光终点。相信现在多数的眼镜店、视光中心、医院等的从业人员通过培训和练习都能做好这个步骤,达到找出眼球真实的屈光状态的目标。

2、假设未来是否会出现一种人工智能来完成这些标准化的主观验光操作呢?在软件中设置好各类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对于不同的反应表现给出不同的操作——这些是否会出现由人工智能取代人的专业操作的情况呢?问题的答案是或者不是。是,人工智能会取代验光操作,连给学生练习用的软件都在教学中应用好几年了,给人做的主观验光操作的人工智能还远吗?如果仅仅是为了找出眼镜的真实屈光状态,比如:眼的屈光度是近视多少度?散光多少度?在什么轴向上?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yes”。主觉验光操作流程的标准化意味着这个过程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不是,人工智能很难取代验光师。这与上面说的并不矛盾,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标准化的操作,却取代不了个性化的人思维方式,即使说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眼光操作环节,却取代不了人的服务。即使大家都能把眼球真实的屈光状态找出来,即把标准验光做好,为什么临床上还有各类戴镜不适、戴镜不当导致的问题,比如视觉疲劳和近视进展加快?因为准确验光,仅仅反应了眼球的屈光状态,只完成了“精确”这一步骤还远远不够。戴眼镜还涉及个体的用眼环境、用眼方式、年龄、适应性、眼位、调节能力、集合能力、ACA等非常多的因素,配镜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等调查验光处方,这叫“合适”。我们给患者配镜的目的,是以达到符合用眼需求为目的的,而不仅仅是“完全矫正眼球的屈光”。

3、随着现代视光学的发展和进步,从业人员的不断提高,视光工作的重点已经悄然从验光“准确”向验配“合适”的眼镜发展了。验光师的学习和工作重点也应该从“会验光”提升到“会给配镜处方”了,验光师应更多地学习电脑做不了的综合分析的“合适处方”的知识和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