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表达,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生长

 GXF360 2019-12-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言语是语文的根,言语性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性。著名语文教育家李海林先生深刻地指出:“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必须有学生主体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教学论》)从言语生长视角探寻语文教学,是基于语文本体立场的审视,是语文教学自身的救赎与新生的途径。

太虚最早的革命想法,来源与外界理论的影响,早年太虚在阅藏期间遇见华山法师,一位接受时代新思想而办僧学校的人,他与太虚交谈并辩论十数天,谈及科学的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现代知识,介绍了天演论、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章太炎文集、梁启超饮冰室等书给太虚,太虚之前接触过的都是中国传统的经史诗文与佛教典籍,通过华山一会,打开新的视野,也就是这时,他产生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过救民的悲愿心。

一、着眼于形式,品味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的言语既包括言语内容,也包括言语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主旨、思想,却忽略对文本如何通过言语表达这些主旨、思想的关注。歌德说:“题材是人人都能看见的,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一个秘密。”着眼于文本言语,不仅要把握文本借助言语表达了什么,更要把握文本是怎样借助言语来表达的。

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注意该文本的体裁样式,因此将解读的着眼点放在分析扫路人的形象上。这样,散文教学异化成小说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原因就在于教师只是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而忽略了内容背后的言语形式。文本两次描写天游峰、两次描写老人的外貌、三次写了作者与老人的对话,这些都是文本的言语内容,都需要学生理解。但是,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天游峰的?为什么要分两次描写老人的外貌?作者是如何描写与老人对话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与老人的对话?”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仅仅是“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了。通过这些思考、追问,学生能体悟文本,触摸到作者内在情感的变化:从“得意”到“好奇”,从“好奇”到“好感”,从“惊讶”到“感动”。最终,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感受到写人类文章的行文方式。

聚焦言语,发掘文本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专业责任。因此,教师应眼于文本的言语,引领学生不仅要了解文本内容,更要触摸到文本表达的形式,从而领略到言语的温度、色彩、节奏、风格等。俗话说:“言为心声。”只有从言语入手,才能探寻到文本表达的秘妙,让学生从掌握信息走向积淀文化和提升能力的高度。

二、着眼于学情,甄选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同样的文本,对不同的学生,不能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在打磨公开课时,一些教师常常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放置到不同班级进行教学,以期发现设计中不贴合学生认知的地方,但结果总是令人尴尬,因为课堂意外生成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企图以同样的预设去教不同班级,那么这是对学生个性特点的漠视,降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的本质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好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的思维牵引教师的思维,而不是以教师的思维困囿学生。根据具体的学情,教师要从言语教学的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观照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也要观照学生具体的学习心理、需求。

一是采取了财政投入、支票转让、土地划转、收入上交等方式,形成财政资金空转循环方式,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公司获得了土地,但是财政因投入后,土地局又上缴了土地批租收入款,也没有发生多支的问题。这件事在三大公司完成了各自的开发规则、土地丈量、定级确权后,于1991年6月实施了财政空转、土地使用权实转的手续,三大公司由此解决了土地资本金问题。

比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发现学生阅读文本比较粗糙,走马观花,没有沉入文本内核中。为此,我以“一点突破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正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在教学中,一个学生独具慧眼,发现文章中有一个字——“落”多次出现,从“落在柜顶上”到“落在我书桌上”再到“落到我的肩上”。这三句话写活了珍珠鸟对“我”的信赖过程。这个“落”字,不仅写出了珍珠鸟的情态,更写出了珍珠鸟与“我”逐渐亲近的过程。有的学生说,落在柜顶上,说明珍珠鸟很调皮;有的学生说,落在书桌上,说明珍珠鸟在试探“我”;有的学生说,落在“我”的肩膀上,说明珍珠鸟已经完全信赖“我”了;有的学生说,珍珠鸟是由远及近地落的,说明了它与“我”的心理距离也由远及近。正是因为对文本中的字、词进行细细地咀嚼、揣摩、品味,学生才找寻到文本解读的钥匙,探寻到文本表达的密码。

言语是丰富的,不仅言语的内容丰富,而且言语的形式也很丰富的。作为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选择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要把握好具体的学情,进行甄别、选择。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走向高效。

(1)加强耕地保护。要严格保护现有耕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力,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和生物产量,并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三、着眼于方式,发掘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总是将一些非语文的东西放置到教学中,这样冲淡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其实,语文课并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面装。语文课堂必须以语文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从语文教学方式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研制以言语形式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以实现语文本体性教学的最大价值。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寻语言背后的人文意蕴。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悟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如,文中有两个带有省略号的排比句——

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虽然同样运用排比的方式来表达阿炳的情感,但它们迥然不同。第一个排比句,五字短语“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带有递进性质,都是用来形容阿炳的内心所听到的内容;而第二个排比句,都用“他爱那”三个字串接,带有并列性质,用来表达《二泉映月》曲子内容的博大,间接地表现出阿炳内心的博大。对这样独特的言语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品味、体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选用两种排比形式中的一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样,让学生真正触摸并实践这样独特的言语形式。

只有着眼于语文的方式,才能发掘出属于语文本体的教学内容。只有通过言语感悟、言语实践,才能让学生体悟言语表达的秘妙,从而走出只关注内容而忽视言语形式的传统语文教学的窠臼。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从言语形式上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言语实践。于是,文本中那些充满感情温度的词句叩击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的同情心和敬仰之情,深刻体悟了阿炳坚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形象。

思路剖析 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BC∥EF且BC=2EF,所以求BC的长就转化为求EF的长.而在直角三角形EFN中,只知所以需求其锐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或找出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由AB=OB和E为OA的中点想到连接BE,则BE⊥AC.又∠BCE=∠CEF=45°,所以△E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BM=EM=EF,则四边形EFMB为平行四边形,得运用勾股定理可得故

思想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言语是语文的根,言语性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特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言语形式,着眼于学生的具体学情,着眼于语文的教学方式,品味、甄选、发掘语文的本体性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言语出发,立足言语,思考、追问“文本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言语的语言层走向言语的语义层,从言语的语义层走向言语的语意层,这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