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才华横溢,追求什么?

 江山携手 2019-12-21

大庾岭,在我国古代,尤其在唐宋两朝,是发配犯官去岭南的必经之路.庾岭之山脊筑有一雄关,谓之大梅关。道旁多梅树,亦称"梅岭".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在遥远的盛唐,两位前后过大庾岭的过客,才华灼灼,但结局悬殊,让人唏嘘之余,也给后人以警示.

初唐上元二年,虢州弘农人氏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入仕途.彼时,唐高宗皇后武则天把握朝政,宋之问因巧思文华而取幸于武则天.在中国男权社会,大多数人可能对取悦一个女人而不屑.然宋之问以为荣耀.他不仅陪同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 为一国之君服务好象能勉强说得过去,可不久宋之问又倾心媚附武后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却是怎么说都不是件光彩的事.

后不久,首相张建直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皓等人退位武,天杀两张,迎接唐中宗。 神龙元年( 705年)春宋的问题被降级为泷州(州治现在在广东罗定县东)。 于是《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灵魂和南翥鸟一起,把北枝花弄得满是泪水。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是令归之日,不能憎恨长沙.

此诗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但是透过这片真挚,去探寻背后的那个写诗人,才发现其人其行为惨不忍睹.满腹才华,纵然不去依附任何人,做好本职工作也会过得不至于太惨,大约衣食无忧不是问题.我不能想象一个外表帅气,才华灼灼的人弓腰曲膝媚笑的巴结逢迎的样子会”丑”成么样子,大约像京戏里鼻梁上有一撮白的” 小丑”的样子吧.

宋之问混到流放这个份上,一般人大约会反省,会悔悟,心理强大的,会乐观从容处之.心理脆弱的大概会一蹶不振。但是奇葩宋之问因诸事艰难,念念不忘往日荣光.第二年竟逃回洛阳.好朋友冒着危险收留他,谁曾想,宋之问为了巴结当朝宰相武三思,竟然告发了好友张伸之要诛杀武三思的事情.于是好朋友不仅被砍头,还被灭族,因为交友不慎,全族死光光.宋之问因此被获赏识,擢任鸿胪主簿.

当时的朝廷朋友纷纷争论,不久宋问题就想靠近安乐的公主.

景云元年(710年)六月,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而宋之问因为曾经依附过二张兄弟及武三思被诏流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没有德行的才能,是没有主枝的翻车鱼植物,总是粘在别的树上,开花, 用别的高枝展示花的鲜艳,不久不得不说萎缩了的花及其支援的蔓.

如果宋之问不去处处攀附,凛然为人,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才华传播速度慢一些).后世人谈到,再不济也是唐朝众多诗人里的一颗明星.那句”近乡情更怯”的佳句里,一个”怯”贯穿了他的一生,其所为让后世不齿.那具华丽皮嚢包裹着的灵魂是那样经不起生活的锤炼,可惜了那灼灼的才华.

十一年后的大岭又来了客人,这个客人不是客人,也是重任的担当者,也是才华灼热.

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回岭南,途径大庾岭梅关。同样少年才智过人,能诗善文;同样登进士及第,进入官场,但张九龄以树的伟岸屹立,哪怕是资深领导怎样欣赏、赞叹,对张九龄只是受到鼓舞,没有想着去攀附谁,一棵日后要长成参天的大树,纵然时下是小树苗,也是昂扬的,只接受阳光、风雨、雾霭、流岚.独自承担寒潮、风雷、霹雳。就算是受人弹劾,干工作不顺心,大不了辞官不做.就算是辞官不做,还是可以为百姓做些事情.

入仕官九年后,失意的张九龄 在回岭南的途中,感觉到大岭梅关“人很险”的危险,希望朝廷修好大岭路。 张九龄的建议经法院批准,他自由担任开放主管,农闲时期招收民夫,开工,辛勤指挥施工。 由于梅关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发生了很大变化。 梅岭古道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渠道,后代被称为“古代京广线”,不仅对唐代南北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给后代带来了幸福。 后有赞诗《度大庾岭》 :

凿破鸿蒙一窍通,至今传说九龄功;

天垂瘿雨猛烟外,路入炎荒火树中

万里关河瞻北极,两行旌旆过南雄;

鸬鹚声中端阳附近,榎树青青青荔枝变红。

同名为《度大庾岭》,张九龄的功绩不仅官方载入史书,还受到民间人士的赞扬。

在修好大庾岭的第二年,张九龄被召入京,官拜左补阙.十五年后被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主理朝政。卓越的政治才华,文学才华,耿介不阿的处事风格,并付诸于为国为民的实践行为,这些让张九龄名垂千古.正像他的《感遇十二首》中的诗句一样

谁知道林栖者,听到传闻互相欢迎。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我的才华溢出,训练像兰如桂,坚持我的心,为什么要向观赏者求挫?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人生沉沦、沉浮、得失荣辱,是很多人必须经历的一次考验。 但是,擅长,乘机,碰到失意,擅自看穿争斗,永远不做尴尬的人,天道无处不在

历史的车轮轰隆隆地碾过,物是人非,大庾岭上的梅花默默无语,含笑看着南来北往的客.1300多年前,大庾岭上那两个过客,才华灼灼,前者遗臭万年,后者光耀千秋,给我们后人无限的思考与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