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知识必学:紫苏

 谷山居士 2019-12-21

紫苏辛温考

散寒解肌表

祛风平咳嗽

鱼蟹中毒讨

子能降气喘

安胎梗最好

许多中药的功用是人们从动物身上获知的。传说有一年夏天,华佗在河边采药。忽听河湾里哗哗啦啦水响,掀起层层波浪。一看,原来是只水獭逮住了一条大鱼。水獭把大鱼叼到岸边。嚼吃了好一阵,把大鱼连鳞带骨通通吞进肚里,肚皮撑得像鼓样。水獭撑得难受极了,一会儿在水边躺,会儿往岸上窜,一会儿躺着不动,一会儿翻滚折腾。后来,只见水獭爬到岸边一块紫草地边,吃了些紫草叶,又爬了几圈,跳跳蹦蹦地回到了河边,一会儿便舒坦自如地游走了。
看到这个情景,华佗心想:鱼属凉性,这紫草应属温性,这紫草应该能解鱼蟹毒。后来给人医治也验证了这药效,此后,华佗把紫草的茎叶制成丸、散,给人治病中,又发现这种药还具有表散功能,可以益脾、宣肺、利气、化痰、止咳的作用。华佗受到水獭的启示所知道的这紫草便是中药紫苏。

紫苏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全草具特异芳香。茎直立,圆角四棱形,呈紫色或紫绿色。叶对生,卵圆形,叶两面紫色或仅下面紫色,因此将这种草本称作紫苏。其种子则名苏子、叶称苏叶、茎称苏梗。
紫苏者,紫,谓其茎叶之色,以别白苏也;苏,言指其气香舒畅。《方言》卷十:“舒,苏也。”郭璞注:“谓苏息也。”“苏”,繁体字作“蘇”。《本草纲目》曰:“蘇从稣,音稣,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嫩叶古作菜蔬,《本草纲目》曰:“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葅食甚香。”故有紫菜之称。苏叶嫩者偏红,老者偏黑,赤苏、红苏、黑苏等因以得名。其气香,称香苏;倒言之则呼臭苏。又名桂荏。《尔雅·释草》云:“苏,桂荏。”郭璞注:“苏,荏类,故名桂荏。”荏,即同属植物白苏。《本草纲目》曰:“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
据资料记载,紫苏在中国种植应用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主要有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了紫苏叶及种子的食用价值。陶弘景说,紫苏“其子研之,杂米作糜,甚肥美,下气补益。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断谷亦用之,名为重油”。陈藏器说:“江东以荏子为油,北土以大麻为油,此二油俱堪油物。若其和漆,荏者为强尔。”孟诜说,紫苏子“可蒸令熟,烈日干之,当口开,舂取米食之,亦可休粮”。
紫苏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苏”,列为中品。苏有紫苏和白苏之分。药用的苏叶和苏子多为紫苏叶和紫苏子;白苏子虽亦供药用,但习惯上不简称为苏子。苏梗的来源则包括紫苏和白苏,且现时商品以白苏梗为常见。中医处方中未见有以白苏叶入药者。
历代本草均将紫苏和白苏分条记述,且它们的药效确有所区别,但植物学家则认为紫苏和白苏为同植物来源,将它们的学名统统定为苏Perilla frutscens(L.)Brit.。从中药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定名似无的当,容易把药材搞混了。
紫苏分紫苏叶、紫苏梗与紫苏子,紫苏叶发汗力较强;紫苏梗长于行气宽中安胎;紫苏子长于降气化痰。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切碎。本品气清香,味微辛。以色紫、香气浓者为佳。生用。紫苏叶药性辛,温。归肺、脾经。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主要应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脾胃气滞、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煎服,5~10g,不宜久煎。
紫苏梗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紫苏梗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适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煎服,5~10g。
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湖北、江苏、河南、浙江、河北。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压碎有香气,味微辛。以粒饱满、色灰棕、油性足者为佳。生用或炒用。紫苏子药性辛,温。归肺、大肠经。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应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煎服,3~10g。脾虚便溏者慎用。
唐初的甄权在《古今录验方》中记道:“以(紫苏)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紫苏“解鱼蟹毒”,作为食物,鲜苏叶是煮鱼、蟹、虾、螺的调味佳品,如常见的紫苏炒田螺、紫苏炒泥鳅、紫苏煮螃蟹等都是味美佳肴。一则可辟腥调味;二则芳香醒脾开胃;三则可解其毒,即防治食入这类食物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有的是轻微中毒表现,但更多是食物过敏反应引起的。
李时珍认为“其色紫,人血分”,这是以药物的颜色来说明其特点的,对于此说,现在的中药书籍多不云治疗血分病变,但在古代本草书中有记载紫苏止血的认识,如宋代《履巉岩本草》记载“止金疮出血”。从临床来看,紫苏主要还是治疗气分病证,而不是治疗血分病证。
根据李时珍论述,紫苏通过适当的配伍以后,其作用不同,“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此说符合临床用药,现将紫苏作为安胎常药;“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现用其治疗脾胃虚寒病证;“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这就是讲紫苏的解表作用,现临床多配伍荆芥、防风同用;“同芎䓖、当归则和血散血”,这是讲紫苏走血分,其机理当是通过行气加强川芎、当归的活血作用;“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也就是说,紫苏治疗湿浊病证也是常用之品;“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这是强调紫苏的行气作用;“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也”,根据临床应用来看此处用紫苏子作用会更好一些。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图片来源:品牌方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