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诗经》中的诗反复吟唱,重章叠句,后来的诗却不这样了?

 梧桐树边羽 2019-12-22

有朋友问:在《诗经》中,诗歌较多的运用重章叠句,但为何后世的诗歌对重章叠句运用较少?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我们讲诗歌史曾提到过,诗是伴随着音乐发展的。直到汉朝,因为诗的发展太快,音乐的变化已经跟不上,才逐渐出现“徒歌”,也就是吟诵的诗。到魏晋南北朝时候,汉字音韵学全面发展,诗就完全独立出来,成为吟诵文学、文本文学,但同样还有用来吟唱的“乐府诗”、“曲子词”来接力音乐歌词。

音乐和诗词的发展一直是紧密连接的。

我们能肯定一点,《诗经》的诗都是拿来唱的。《诗经》分为风、雅、颂,无非就是民歌,诸侯、大臣所作的歌以及专业音乐人做来祭祀用的大歌。

而在《诗经》时期,诗歌作品无论是从结构还是赋比兴的手法来看,都已经是完全成熟的作品。

那么我们对比现在流行音乐的歌词,就会发现,除了语言结构不同,重复吟唱的特色依旧如此鲜明。

当下的流行音乐,是不是有副歌部分?是不是每一段都要反复吟唱。

《诗经》是同样的道理。什么道理?文字撑不起整首乐曲,所以咱们改几个字吧,既唱满了全场,不至于音乐空场,又通过反复咏叹来加强歌的节奏感属性,同时由于文字简单,反复吟诵,让听众更快地接受这样的诗并广为流传。

一举多得的修辞手法,谁不会用呢?

比如《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其实对背诵《诗经》作品能有很大帮助。

这和现代流行歌曲的区别虽然很大,但字词修改,反复吟唱的套路是一样的。

为什么后来的诗不再用这种修辞方法?

因为诗独立成为文本文学,吟诵文学。吟诵出来还好,但是写出来反复几段既浪费竹简,又浪费墨水,还给人一种啰嗦反复的感觉。

诗的文学性发生了改变,艺术表达变换了方式。

这个道理要领会也非常容易。我们拿《雨巷》举例吧,反复的段落,在背景有音乐的情况下吟诵起来,不但不觉得繁复,还感觉很有意境。

可你在课本上去看到它变成文字,可能每个人感受不一样,反正我是觉得真啰嗦。

又比如前面我前面有文章讨论过乐府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啰嗦细碎,不就是把“东西南北”全代入唱一遍,这样的诗,好在哪?

这样的诗,好在唱,而不是吟诵。

而这就是诗的本源,只不过诗独立于音乐之后,只遵从汉字本身音韵法则(四声韵、平仄),正因为音乐的散佚,我们无法再通过演唱来感受这种民歌的美了。

《诗经》也一样。

现在有很多音乐家为《诗经》、古诗谱上乐曲进行演唱。不说效果怎么样,但这是一条正确赏析早期诗歌的路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