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徽商王直”被斩首着手,探析明朝中后期国际经贸往来的重要性

 瓜子心 2020-08-08

前言

明朝是一个有故事的朝代,自秦汉以来,直到唐代、宋代,中国在海上的活动很频繁,我们中国最早就已经和很多国家有着长期的贸易往来。而明朝正是我国古代航海最鼎盛的时期。明代航海已经发展到顶峰,却同时又是这个朝代,把中国的航海坠入了谷底。

当时的明朝土地辽阔,物产丰富,当时有很多的丝绸、瓷器。布匹、药材等很是受日本人的喜欢。然而明朝时期朱元璋在位时,实行了"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海上的贸易发展。在朱棣即位后,对海上贸易一事,还是做了一些变化与调整,但还是没有重视海洋贸易。

在明朝海禁时期的到来,在海上被称之为"净海王"的徽商商人王直是明朝时期有名的海盗。在长达20年的时间了,王直建立了海上贸易王国,在王直被斩首之后,大明政局也出现了变动,一个海盗居然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历史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故借此机会,我将从王直"净海王"被斩首之后,探析明朝中后期推动国际经贸往来的重要性。

大明海商船只

中国历史的"海盗"与封建时期的农民起义是不同的。农民起义的目的是推翻旧的王朝,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海盗"在历史的记载里很多都是商人,他们的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利益,目的性很明确。

在朱棣继位后,虽然海禁政策依然进行着,但是朱棣看到了海洋对朝廷的影响,看到了丰厚的税收,看到了海上贸易的诸多好处,所以朱棣下令开设了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市舶司,这样很多百姓得以出海经商,而朝廷获得更多的税收。虽然郑和下西洋,但是却从未给朝廷带来财富,反而给朝廷带了很多政治负担。

《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郑和下西洋

当时的明朝物产丰富,日本对当时的中国物产需求很大。如衣料类:布匹,丝线,中药,书而贸易的往来,我们中国也对日本的商品感兴趣。如日本所产的刀其锋利精巧备受国人赞赏,另外,(倭扇)扇子。描金饰物等,也非常受明朝百姓的欢迎。从而贸易就是有需求的交易。朝廷也对此做出了阻挠。后来,被称为净海王的海盗,从事了走私贸易,但是他也是希望明朝政府取消海禁,允许中日贸易。

明朝为了不让百姓下海经商,也是为了清楚倭寇(当时的日本人)侵扰,明朝实施"内迁"政策,数万沿海百姓迁往内陆。海禁政策使我国彻底和外界失去联系,成为了闭关锁国。然而商人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铤而走险,海禁越是严厉,证明海上的贸易的利润也就越大,走私就此兴盛,从而也滋生出很多的特殊职业。"海盗"就此兴盛。

明朝的徽商

说起明朝会说到海禁, 说海禁会说到海盗 , 说海盗会说商人、贸易。说贸易不得不提做生意的人、在明朝最会做生意的人要数徽商。徽商是对徽州生意人的统称。对徽州经商状况最好的诠释就是"无徽不成镇"。当时的明朝徽州人口众多,而耕地非常缺少,于是有很多徽州的人做起了生意,从而解决温饱。经商被互相影响着,久而久之就成了徽人获得求生之道的出路。

徽杭古道

《徽商便览缘起》记载:"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遇山川平衍处,人民几聚族居之。"

中国的古代最有名的两大商帮当属晋商与徽商。徽商经营的主要以盐商为主,而晋商主要经钱庄为主,徽商之所以以盐运为主,也是因为地属沿海的关系。徽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以小博大,渐渐资本雄厚起来。

徽商海运

徽商萌生于东晋时期,在唐宋时期逐渐发展,到了明朝,徽商发展到了极致,这段时期也称为徽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徽商经营方式多样,只要能赚钱,徽商几乎无业不从。大致包括长途贩运,设立商铺或者两者兼顾。明代的徽州,是一个以商业代替耕地的时期,当时这里文风昌盛,徽商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而越做越大。在徽商的发展中其中明朝的王直就是徽商的典型人物。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

徽州城

明朝徽商代表性人物

王直(1501-1559年),本名铨,绰号"直"。王直出生于徽州,从小受商业氛围的影响,年轻时做过盐商,从中过得了丰厚的利润,让他更有决心做一个商人,从而走上了商人的道路。王直的一生,充满波折,但他也有远大的抱负,一直都希望朝廷变革,发展海上贸易。

王直雕像

在日本的汪直塑像

明代对于王直的记载不是很多,但是也不难看出,只要有海禁的历史记载,就会有王直的出现。王直年轻的时候,为人霸气,有侠义之气。好打抱不平,又很有口才,村子上若谁家有官司上诉,往往都会请王直作为主要的辩护人,但他更想做一个商人。

于是,王直变走向了海上贸易的历史舞台,在短短几年王直在海上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很快被称王,王直的生意越做越大。投奔他的人群也渐渐多了起来、队伍的庞大,人口的众多,从而朝廷感觉到了危机,于是想办法抓到王直。

倭寇为乱 肆虐东南 涂炭生民

1555年,王直已经成为海上霸主。明朝政府发现用武力已经解决不了王直集团,所以改用其他手段对王直进行策略战术。朝廷派两名官员去日本见王直,王直在谈判中指出倭寇之国缺少丝绵,必须互通贸易,才能解决祸患。

1557年,经过很多次谈判,王直决定接受大明的招抚,愿意归顺大明王朝。向朝廷递交通商请求书,要求解除海禁。但是王直的想法遭到了朝廷的软禁。1559年,明朝政府下令斩杀王直。王直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海上度过的。

《筹海图编》记载:先是王直者,徽州歙县人。少落魄,有任侠气。及壮,多智略,善施与,故人乐与之游。一时无赖若叶宗满、徐惟学(即徐碧溪)、谢和、方廷助等咸宗之。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在海上的抗倭战争中,王直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当时以王直的民间组织,已经是海上的最大势力,朝廷也意识到只有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王直之墓

王直死后的隆庆开关

王直死后,海上倭寇更加猖獗,东南沿海秩序大乱。而少了王直在海上的庇佑,东南沿海的百姓受尽了苦头。朝廷派重兵把守,也大大为朝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王直死后由于海上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使朝廷陷入了困难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出现后朝廷才认识到王直生前与朝廷谈判的意义,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使问题更加恶化。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记载:“时有徽人汪直,以事亡命走海上,倭爱服之。倭勇而戆 ... 六年为天命元年,帝王历数,已有所归。今且将明朝之事叙完。”

就在王直死后7年(1567年),新帝即位,年号为"隆庆",新皇帝名为明穆宗。新皇帝上台后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上奏开海得到了批准,史称"隆庆开关"。政策的开放使得民间海外贸易合法化,商人也不用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贸易回归正常,摆脱了违法境地。

明穆宗

评价

想要直到为什么成为海盗这本《筹海图编》客观的说明了原因,也为此说明了王直在海上做的贡献。王直是当时最大海盗集团的头领,但是历朝历代所有的民间组织都希望成为官方的正规军,为朝廷所用,王直也不例外。

《东西洋考》记载:"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盖东洋若吕宋、苏禄诸国,西洋若交址、占城、暹罗诸国,皆我羁縻外臣,无侵叛,而特严禁贩倭奴者,比于通番接济之例。此商舶之大原也。”

海禁政策放开后,东南沿海并没有出现动乱,相反明朝海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大批国内商人涌入海外,在那里开辟崭新的事业;国内商业更繁荣,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海禁政策的放开有着很大的关系。航海的历史与其它历史不同,他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兴衰

对于明朝的海禁政策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朝廷的目的是出去海防安全,但海禁政策是实施,也同时给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中国海上势力日益衰弱,也是有很大的原因。

参考文献:《东西洋考》《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筹海图编》《晋书》《郑和传》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