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汉时期篆书艺术刍议

 攒菁堂 2019-12-22
一、汉代篆书的书法艺术

汉代蔡邕在《篆势》中对篆书做了如下的描述,可以看作是汉代篆书的风格特征和汉代人篆书的审美标准:“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像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㧑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曲,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清末叶昌炽也说:“汉魏碑额,笔法奇伟可喜,非后人所能仿佛。”

蔡邕是汉代的大书法家,叶昌炽是清末的大金石家,二人所论当足以为据。蔡邕在《篆势》中先对篆书做了大量的意象描述,在文末说“研桑不能数其诘曲”,研桑是汉代数学家,连他都不能数出篆书笔势中的屈曲变化,可见汉代篆书笔法之丰富。包世臣说汉魏书法之雄肆于唐楷处正在于笔画中段的“实”而不“怯”,其实汉代篆书的笔法何尝不是这样,之所以能够“非后人所能仿佛”,是因为其“奇伟可喜”、丰富多变的笔法。

汉 郑固碑 碑额

碑版、碑额题字,典型的有《袁安碑》《少室石阙铭》《开母石阙铭》,《景君碑》篆额、《郑固碑》篆额、《西狭颂》篆额、《白石神君碑》篆额、《韩仁铭》篆额、《孔宙碑》篆额、《华山庙碑》篆额等。这类篆书,书法虽多整饬,纵有行横有列,但其风格特征却丰富多变,一碑有一碑之面目。这是汉代篆书的大宗也是最精彩的表现形式,其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跌宕不拘、烂漫多姿者如《西狭颂》碑额篆书,方折处挺出而轻灵,圆转处劲健而飘动,结体严谨活泼,呈现出恣肆雄伟的气象。优美从容,圆转流丽者如《华山庙碑》《景君碑》《郑固碑》《韩仁铭》《孔宙碑》等碑额及《袁安碑》《少室石阙铭》《开母石阙铭》等篆书,这是汉代篆书的大宗,山东济宁曲阜东汉碑额篆书多是此类。其字势取纵势长方,用笔方圆兼备。笔画纵向者中段提细,纤劲刚韧,起笔藏锋,端庄厚重,收笔或悬针或垂露;笔画横向者纵敛合度,俯仰有法;转折处极见神采,或转或折,或提或按,难窥端倪。方整斩截,恣肆朴拙者如《张迁碑》篆额,其用笔方圆兼备,藏露互现,俯仰得体,笔势起伏屈伸,如龙行虎步,结字亦茂密诡奇,变幻莫测。雄浑厚重,寓巧于拙者如《白石神君》篆额 , 此类篆额笔画粗重,有重量感,其笔画边沿看似光洁实则多变,将微妙的变化和丰富的笔法湮没于粗重的笔画当中,雄浑圆厚,装饰性和古意兼具。 

汉 维天降灵瓦当

瓦当篆书和镜鉴铭刻篆书,内容、形式多样,出土数量极多。这种类型的篆书能够随形布势,增删就形,新奇可爱,独具匠心,是汉代特有的篆书类型。

印章篆书,出土数量极多,是印化了的小篆文字,其特点陶宗仪在《辍耕录·印章制度》中描述的最为贴切:“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正方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在平整严正中表现出雍容静美,是汉代印章篆书的特点,是后代学习篆刻者取法的无尽宝藏。

砖铭和画像石题铭篆书,与碑版、碑额篆书相比改变了其起笔、收笔、转折处的圆转为方折,少了书写的意味,却多了几分匠心,将数量不多的文字安排在一起,互相咬合、互相牵制,显得浑然一体、雄厚苍茫。

简牍帛书中的篆书,书写烂漫多姿、活泼可爱。与以上类型的铭刻篆书同属小篆体系,造字之理相同,只是一种是原生态的手写体,一种是经过刻凿铸造工匠的修饰加工的正体。

以上可以看出,篆书在汉代其日常应用的地位逐步被隶书取代,但并没有因此而走下历史舞台,相反,它的应用遍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之广非前代堪比(如碑版、碑额、砖铭、画像石题铭、瓦当、镜鉴铭刻等篆书都是汉代新的产物)。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技术表现,可以说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汉代的小篆书法艺术达到了顶峰,非前代所可比肩,非后代所能超越。

二、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政策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废除了东方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体系的文字,以西周以来秦系文字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改变了当时各国文字“殊形异制”的状况。据许慎《说文解字·叙》:“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以这三人所写小篆作为学童习字的标准教材,这就是著名的字书《秦三仓》,以此规范了小篆的字形。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芝罘等刻石。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价到:“小篆开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三代以来风气至此一变。盖李斯笔法敦古,于简易中正有浑朴之气。”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秦国治国采用的也是李斯一派法家思想。法家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李斯的老师韩非的著作《韩非子》里,其中在《解老》一篇中说道:“礼为情貌者也 , 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甚至把“好五音”列为君王“十过”之一,在这种“狭隘功利主义”审美思想的影响下,法家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删繁趋简”是秦代审美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也正是李斯小篆“省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可以这样认为,在书写时李斯考虑的最多的是建立小篆之“法”,而在创造小篆之“美”上是用心较少的。然而,秦祚不长,享国仅十五年,秦代就在农民起义中灭亡了。

汉 袁安碑

秦亡汉兴,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典章制度,但在治国思想上并没沿用秦代采用的法家思想,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则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于秦代美学思想的突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如果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庭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 ( 至少在文艺方面 ) 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光怪陆离,《楚辞》《山海经》、赤兔金鸟、祥禽瑞兽,羽人戏龙、怪力乱神……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在楚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中,汉代的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汉 西岳华山庙碑碑额

书法也是如此,与秦代篆书相比,汉代篆书有了更多想象的、浪漫的成分:线条一改秦篆的“玉箸”式样,提按波变,跌宕流动,是充满了浪漫色彩的节奏变化,而非屏住呼吸的圆匀静净;起笔时或藏或露,少有雷同;收笔处或作悬针,或为垂露,姿态万千;转折处或提或按,或转或折,方圆兼备,虚实相生。瓦当铭文更能随形布势,随意生态,活泼多变。缪篆屈曲回环,鸟虫篆,笔画作鸟、虫、鱼状,更是将篆书的装饰意味、浪漫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这时,回过头来体味蔡邕的《篆势》:“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像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㧑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曲,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将其置于汉代弥漫着浪漫楚风的背景下,会发现这篇描述汉代篆书的瑰丽文章不是辞藻的铺陈堆砌,而是言之有物的意象描述。“圣人立象以尽意”,汉代流动瑰丽的篆书,所表达的正是汉代追求浪漫、重视装饰的审美追求。森严的秦文化之“法”与浪漫的楚文化之“意”在汉代篆书里交融,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承前启后,耀炳千秋!

(本文作者任职于济宁市文物保护中心)

详见《艺术品》2019年第8期

 本 期 责 编    王可苡 

 新媒体编辑   杨元元

邮局订阅:

长按识别二维码

  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荣宝斋在线

官方商城购买《艺术品》期刊↓

主管单位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    荣宝斋

出版单位    荣宝斋出版社

学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国家画院  北京画院

辽宁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广东省博物馆

广州艺术博物院  广东省书法院

吉林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

马五一  王岳川 王明明 王家新 王登科 王 镛 牛克诚

冯 远 卢禹舜 丛文俊 刘曦林 李虹霖 李 翔   齐东方  

陈佩秋 吴为山 吴悦石 张建平 张德祥 苏士澍   邵大箴 

邹 涛 林 阳 范 扬 范存刚 范迪安 唐 辉   耿宝昌 

徐 里 崔 伟 梅墨生 程大利 韩天雍 雷振芳   管 峻 

傅熹年 薛永年

出 品 人:  朱   涛

主      编:王登科

编辑部主任:唐 昆

责任编辑:唐 昆 杨元元 王可苡 侯文佳

美术编辑:许雪霁 袁 璐

校      对:王桂荷 韩珊珊

杂志介绍

荣宝斋《艺术品》杂志是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主管,荣宝斋主办的艺术综合资讯类月刊。本刊根据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艺术品市场投资情况,依托荣宝斋的资源,打造艺术品市场的权威平台。为中国艺术品行业和市场服务,成为我国艺术品市场的主流核心媒体。

在“《艺术品》,品艺术,艺术使人更深刻”的办刊理念下,在学术的象牙塔与大众生活之间搭建起互动平台。

现期刊分为四大板块,主要栏目有:

 “人物·状态”——人物、关注、艺坛

 “典藏·知识”——珍品、论坛、金石、鉴定、赏析、地域、海外、说艺

 “艺术·生活”——文玩、生活、行旅、边写边唱、影像

 “资讯·市场”——微言、巡礼、市场

各地邮局订阅,或从杂志社直接订阅

邮发代号:2—968

国内统一刊号:CN10—1011/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902

单   价:38.00元

年定价:456.00元(免邮寄挂号费)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琉璃厂支行

账   号:0200008009004600122

户   名:荣宝斋

地   址:北京琉璃厂西街万源夹道1号

电   话:(010)63031731

邮   箱:hwj55@163.com

备   注:转账或汇款时请注明地址、邮编、联系人、

电话与所订期数及数量

出版形式

每月15日前出版  国际16开  

215mm×285mm  128页全彩精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