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懿学院 | 汉代篆书(上)

 秦岭之尖 2017-03-20


汉篆概括地说,就是汉代的篆书,包括汉代的一些碑刻、铜器铭文、碑额、瓦当、墨迹以及汉代制印用的缪篆。

汉篆许多方面有着秦小篆的特点,但体格近方,某些笔法掺入了隶书。汉篆在全面继承秦小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局面,有的呈纵势,有的为横势,有的用笔谨严挺硬,有的用笔一波三折,有的方圆并用,有的近于隶体。但是,在当今书法界,汉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明确汉篆还不是篆书,它是书法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1、篆书碑刻

汉代篆书碑刻有《嵩山三石阙》,即《太室石阙》《少室石阙》《开母庙石阙》《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北陛石题字》等。两汉全面地继承了秦文化,汉篆是在秦篆的温床上发展的,所以,汉篆较之秦篆有变化,并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此只举一二种。

《袁安碑》是东汉的篆书碑刻,立于东汉永元四年(92)。《袁安碑》的发现是十分有趣的一个故事。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安碑被人们移置河南偃师县西南约30华里辛村东牛王庙中作供案,因为刻字在下面,长期无人知道是汉碑。1929年的夏天,村里有一儿童仰卧于供案下纳凉,才发现石上刻有文字,于是马上告之村里的人。村人任继斌遂以拓本流传行世。其碑上下皆残,10行,每行15字,共存139字。《袁安碑》结体微方,用笔圆匀,笔画偏瘦,似与《袁敞碑》如出一手,所存之字笔画都很清晰。该碑的碑额已损佚,有穿(碑孔)在五、六行之间。

开母庙石阙铭》为东汉篆书碑刻,东汉延光二年(123)刻,20行,每行12字,下横前多题名10行,每行7字。系颍川太守朱宠等为庙所兴治之神道阙。碑原称《启母庙石阙铭》,因避汉景帝名讳,改成《开母》。该阙铭左右一对,堆积七层,第二、第三、第四层一部分为铭文,其他为画像。铭文为篆书,书法古朴,近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此阙铭“茂密浑劲”,长洲潘钟瑞评其书云:“其笔势圆满,顿折县可推寻,足为学者之楷法。”《开母》是汉代篆书的名迹,但由于石质粗劣,加之历时久远,故缺损也比较多。

《袁安碑》虽然是汉篆的代表作之一,但它确实与其他的汉篆不同。在汉篆中,它最接近秦小篆,而且比现存的秦小篆(复刻本除外)都要清晰得多。《袁安碑》在全面承继秦刻石的基础上进行了异化。

其字形很接近秦小篆,体态生动,齐整而不板滞,用笔婉通而朴茂,并且还出现了线条粗细的变化和方折,避免了秦刻石的线条均匀的现象;它的构形也不是完全的整齐划一,出现了长短宽窄的处理,而不似秦刻石那样诚惶诚恐的整齐划一;在大章法上,《袁安碑》也在整体的详静中表现出某些局部的不平衡的因素,毫不掩饰它自己与其他类别的汉篆的有机联系。因此,《袁安碑》较之为皇帝巡行而书镌的秦刻石放松得多,也更为生动多姿,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和风格特征。《袁敞碑》可以说是《袁安碑》的姊妹篇,风格十分相近。《开母庙石阙铭》字结体略趋正方,用笔方折更多,大章法非常茂密。马一浮在跋《开母庙石阙铭》中指出:“《开母石阙》已是隶变之渐,而大朴未雕,秦刻体势至此遂异,转似可喜”。(《马一浮集》)

2、篆书刻画金文

在汉代以篆书刻画的金文作品数量也不少,其对象是在铜器上刻画铭文。它与商周铜器铭文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以刀代笔刻画,后者是制模进行铸造。汉代的金文一般都刻画在日常生活的器具上,如鼎钟、壶、钫、盘、鉴等。刻画铭文的方式是用刀直接在器具上进行。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两汉金文其实也是一种写法,但只不过是用刀代笔罢了,有的是单刀,有的还是双刀。

西汉的铭文以小篆为多,东汉的铭文不仅有篆书,也有隶书。它与战国的中山王铜器铭文、秦代的权、量诏版刻画铭文都属于同一类别的作品形式,其制作方法也基本一致。如果说秦代的权、量诏版相当于草书,那么汉代的铜器铭文就好比是行书,而中山王铜器铭文则似楷书。从刻工的角度看,中山王铜器铭文技巧非常高,不仅一丝不苟,而且气势恢宏,难度也最大;汉代的铭文比秦代的铭文更熟练精细,出现了一批较突出的作品。这些作品刻画精确,蕴藉含蓄,较秦代有所提高,该时期的篆书铭文的刻画,许多都有隶化的现象。《文帝九年铙》是其中很接近秦篆的铜器铭文,一共刻了10个字,其中“文”、“帝”、“年”和“六”都是秦刻石的翻版,结构长方,用刀工稳厚重,排列疏朗平和。当然也有掺方的现象,如“乐”、“府”、“造”等字。

与《文帝九年铙》比较接近的是西汉《元年铜斛铭文》和《新莽衡杆铭文》,刻画得严谨而工丽,刀锋深藏不露,其安详工整的程度应在汉篆碑刻之上,特别是《新莽衡杆铭文》尤为突出。

寿成室鼎铭》应是新莽时的作品,王莽建立新朝后,将汉朝皇宫—未央宫改名寿成室,此鼎当是皇宫所置,它的刻画铭文起笔与收笔之处尽量不露痕迹,走刀爽朗简洁,婉转有致,转折处大多不露圭角。它的许多字有“篆尚婉而通”的小篆的圆笔特征,如“成”、“至”、“并”、“斤”、“六”、“少”等。其用笔游刃有余,笔画婉曲生动,行笔圆转遒劲,线质水准很高;结字以长为主,但变化很大,虽然融入了隶笔,进行方圆对比,但构成的是统一协调的艺术效果;其章法是一纵一横的大效果尤以横刻的排列精彩,共有13列竖行,每行最多3字,有两行只有两字,字的宽度都基本一致,变化就在长短疏密,十分精妙,颇具匠心。《寿成室鼎铭》在鼎上占有的位置是属于器物的中间部位,显示出刻工对字形、章法、刀法自如的把握,显示出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与统一,高度协调与和谐,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和效法的。

《上林鉴》在许多地方与《寿成室鼎铭》有相近的地方,但它的处理更为简约,更加直率。它的字形构成有些是纯粹的小篆,如“上”、“林”、“容”、“放”、“枝”和“第”等,但更多的字掺杂了隶书,它的用笔显示了刀的强韧的力量。它的大章法十分紧凑,有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制作的《中山内府锅》和《中山内府钫》的铜器铭文十分有趣。虽然都是在同一时间制作,但前者为汉篆,后者为隶书;前者用笔方圆结合,后者用笔方折简直。《中山内府锅》的结字是明显的“方形”甚至扁形化,而且笔画的连接有明显的“断”即另起笔的特点。它非常自由,起笔收笔的痕迹清楚,转折毫不作意,顺其自然,能藏则藏能露就露。将它列入汉篆的范畴,但其中也有些字是篆隶之间,或者就是隶书,如“中四”等。《中山内府钫》是隶书,它不仅笔画中出现了波画,而且字形为横势,应是比较纯粹的隶体,其中也有少许篆笔出现。此两件铜器铭文都是用双刀刻成,厚实朴茂,仔细观赏,还不排除出自一人之手的可能性。

西汉末年,王莽去汉建新,推行全面复古的政策,尽管新王朝只有短短的15年时间就寿终正寝,但它在始建国元年(9)留下来的一批书法艺术品颇有价值。《始建国元年承水盘铭文》基本上是秦小篆的翻版,如“律”、“衡”、“盘”、“六”、“始”、“元”、“月”、“制”等,结体大部分取长方,个别字特长,如“兰“、”制”,这样使大章法灵活多变;用笔以中锋为主,方圆并用,蕴藉含蓄,转折以圆转为主;其章法多变,出奇制胜,外围构成一个正方形,共5行,每行有3字、4字、5字和6字不等,也就是说五行字就有4种字距的处理法。

新嘉量铭文》也是始建国元年所刻制。为新莽始建国元年分颁行的标准量器上刻画的铭文。《新嘉量铭文》是汉篆中一件非常有影响的铜器铭文,它也有秦小篆的影子,但它的结体更强调了纵势;它的用笔仍然是秦小篆的笔意,基本为中锋而且非常流畅,非常干脆,非常有力;它的转折就全然走出了秦小篆的藩篱,即使有圆转的也不多,而大量使用了方折,不过它的方折是以不中断的接续方式为主的,使笔画之间的连接处尽量不留起止痕迹。《新嘉量》也与《袁安碑》等一样,成为汉篆之中颇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始建国元年漆盘刻字》是为数不多的新朝刻漆书法艺术品。尽管刻漆与刻铜器都是刻,但技术性要求不一样,使用的工具也不一样。从某种程序上讲,刻画铜还要容易些,因为是硬碰硬,而刻漆却是硬碰软韧。此漆盘刻字,显示了刻工书法修养颇高,结体变化多样,有长形、有扁形,有方形;用笔以中锋为主,圆转飞动,十分自然,字字都妙趣横生。我认为,汉代篆书刻画的金文应当列入古代书法真迹的范畴,因为它是直接以刀代笔“写”上去的,没有经过二次加工。

3、汉篆墨迹与汉碑篆额

①汉篆墨迹

汉篆墨迹为数不多,但它与汉碑篆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仅举一例。《张掖都尉棨信》,1973年出土于甘肃居延水金关遗址,为西汉末之物。该棨信是写在长21厘米, 宽16厘米的红色纺织物上,为墨书文字。棨信是标识官名并作为信用的物件,相当于现在的通行证。虽然它只有小旗那样大 而且只有6个字,但汉篆水平是相当高的。其书写笔笔中锋,四环往复,得心应手,篆笔线条的质量非常高,既继承了秦小篆的用笔,又发展了汉篆的用笔。值得指出的是,要用墨在布上直接书写此篆书,必须具备相当的功力,否则是写不好的。此棨信作者提锋用笔如锥画沙,力透布背,笔势开张,方圆并用,难度很大。其结体也耐人寻味,这是相当大的篆书墨迹,由它的面积推之,每字长有8~9厘米,宽约4厘米。结体基本采用了秦篆的结体,掺入汉篆的方折。如“张”,基本是秦篆的写法,只在三处加入方折,其他5字也类似这样处理。其章法显得很紧凑,有“疏能走马,密不藏针”的感觉,给人以颇高的汉篆艺术的享受。它字势有力而外放,气韵开张而厚实,对于研习篆书者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启发。

汉篆的独特时代风格在汉碑额中获得鲜明体现,但碑额的产生与发展完全是基于当时社会的广泛使用,也就是从其实用性而上升到艺术性的。汉碑的最终形成,是在东汉时期,所以汉碑额的产生都是在东汉。汉碑碑首形成有限的空间,虽然给篆额提供的条件是有限的,造成一定的技术限制和相当的创作难度。但正因为这样的条件,促使汉代的书家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技能,体现了他们发人深省的创意,从而使篆书艺术上了新台阶,产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篆额通常使用的字体都是当时通行的汉篆,但是都各有各的特色,没有雷同。如《西岳华山庙碑》碑额、《北海相景君铭》碑额、《郑固碑》碑额、《孔庙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西狭颂》碑额、《张迁碑》碑额、《韩仁铭》碑额,《尹庙碑》碑额、《赵菿残碑》碑额等。它们有的极尽屈曲穿插之妙,与汉印的缪篆交相辉映,异曲同工;有的方整高古,坚实雄逸;有的圆润飘逸,一泻千里;有的严谨匀称,修短合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