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湿重=丑+胖+病!甩掉赘肉,远离三高,从灸透这7穴开始

 阿美6618 2019-12-22
文/ 艾疗名媛课堂任药师
昨晚我在内部群做了一次讲课分享,主题是:《湿邪,人体的水灾》。为什么要做这个主题的分享?因为湿气的危害已迫在眉睫。
现代人的病为什么那么复杂、难调?为什么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却越来越多?因为——现代人普遍湿邪重,而湿邪,是众多病邪中最难缠、最狡猾的病邪。

一、痰湿重=丑+胖+病!
1、湿重脾虚,让女人变成黄脸婆!
湿气重最容易伤脾,而脾又是运化湿气的,脾虚又容易导致湿气重。

脾脏对应黄色,如果湿重脾虚,就容易面黄枯萎,失去光泽,并影响脾肾水湿的运化,导致眼袋大、脸浮肿。
如果湿邪侵犯皮肤,就会出现痘痘、湿疹、疱疹流脓等症状,让人皮肤直接变差、变丑。
另外,脾气主“升清降浊”,它还具备升血、控血的能力。如脾气虚弱,气血无法正常升到头面部滋养肌肤,也就更快出现细纹、色斑、衰老!
2、湿气跑到皮下,就是赘肉!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分享过:气不足则胖,血不足则瘦。里面的气指的就是肺与脾气虚弱,导致痰湿重而肥胖。

而中医典籍中也常常提到“肥人多湿,瘦人多火”。一般而言,肥胖或容易发胖的人,体内容易产生痰湿,而怎么吃也不胖的瘦人往往阳气偏盛,肝肾阴虚而津液少。

如果脾虚了,身体内的津液代谢不通畅,就容易堆积在身体里产生痰湿,当这些湿邪泛溢到皮肤下,就会变成赘肉!
3、湿气侵犯哪里,哪里就生病,让人百病齐发!

痰湿蒙蔽清窍:易出现胸闷、精神不振、健忘等症状,老年易患老年痴呆、中风、高血压等问题...
痰湿滞留于肺:阻碍肺气的宣发肃降,易造成咳嗽痰多、喉中痰鸣、打鼾、喘促等,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咳嗽等问题....
痰湿阻遏脾胃:容易食欲不振、引起肥胖、流涎、腹胀、大便黏腻等,易得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问题....
痰湿滞留于下焦:易导致腰酸乏力、下肢酸软、阴部潮湿,男子前列腺炎、肥大,女子带下量多、盆腔炎、肌瘤息肉、闭经等问题....
二、通过舌相判断湿气!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湿气?伸伸舌头,一看便知。可以在每天早晨刷牙时,对着镜子仔细观察舌头。

而看舌头,主要看两部分:一是看舌体,二是看舌苔。通过舌体的大小,可以判断体液的多少。水分越少,舌体越瘦;水分多了,舌体就会胀大。
舌头胖了、大了,但是口腔还是原来的大小,舌头就会顶上牙齿,时间长了就留下齿痕。另外,湿多了以后舌体也可能出现裂纹,像是泡发了一样,跟咱们洗澡时间长了手上起皱一样。

再来看舌苔,腻苔是什么样呢?它就好像舌面上挂着一层刚喝完的牛奶一样,又白又厚。像这种舌苔白厚,看起来比较滑腻的,说明体内湿气比较重或体内有寒;如果舌苔黄厚而且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三、4个信号暴露身体湿重!
除了观察舌象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湿邪的特点来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
1、起床后身体疲劳,四肢沉重
湿性重浊”。其中,“重”是沉重的意思。有的人起床后觉得特别疲劳,头上像有东西裹着一样,整个人没有精气神。
2、大便冲不净,小便淋漓不尽
湿性黏滞,“黏”是黏腻的意思,“滞”是停滞的意思。湿邪致病有黏腻、停滞的特点。有的人大便后冲不干净;还有的人在小便时排尿不畅,有淋漓不尽的感觉。
3、下肢容易水肿、关节痛
水往低处流,湿喜欢往下走,《黄帝内经》中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比如,水肿就多以下肢比较明显,风湿性关节炎也以膝关节、踝关节的肿痛比较常见。要重灸除湿之穴位了。
4、面色淡白,精力不足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为阴邪,容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比如,如果湿邪困住了肌表的经络,肢体就又困重、懒得动弹;如果湿邪阻于中焦,就会胸腹胀闷。
四、甩掉赘肉,远离三高,从灸透这7穴开始!
我们要想把一件湿衣服弄干,需要把它拿到太阳下去晒、拿到火上去烤,需要利用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把衣服里有形态的水汽,气化成没有形态的湿气,这样,衣服才能干。

同理,人体脾、肺、肾的气虚和阳虚,常导致水湿停滞,才酿成痰湿,要想把体内痰湿给气化、排出,就少不了阳气的蒸腾作用。所以,艾灸很适合调理湿气,渗透进入人体的艾灸纯阳之气,就像人体内的小太阳,把湿气蒸发。
健脾、祛湿、祛痰、减肥

灸透以下7穴:
1、脾俞、肾俞(二选一循环灸):脾俞为脾的背部俞穴,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灸通可直接健脾利湿。

而肾俞穴是肾的背俞穴,肾主水,二者都能促进湿气代谢。并且灸二者能直接温脾肾之阳,蒸腾湿气!
2、曲池穴: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曲池,疏通它有助大肠经湿气外排。
3、承山穴: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承山穴固化,灸透承山穴,可固化脾土,健脾利时、运化水湿

4、阴陵泉穴:祛湿的明星穴、大穴,脾经气血在此会合,灸透它可快速排出脾经湿气。

5、巨阙穴: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募集心经气血,灸透它可帮助胸腹上部湿热疏泄。

6、中脘穴: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也是调胃的重要穴位,脾胃相表里,健脾别忘了调胃。

7、三阴交: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灸透它可很好健脾利肾,促进湿气代谢。

艾灸方法:每次4-5个穴位循环灸,可用艾灸悬灸或木质艾灸盒灸,肢体每穴15-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个礼拜休息1-2天。

起效关键:一定要在以上时间的基础慢慢延长艾灸时间,把穴位灸透、把阳气补足,才能把体内湿气给气化、蒸腾、排出!


转载请联系本号并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