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杜甫《冬至》:长安是大唐士人心中的锡安

 cat1208 2019-12-22

唐大历二年(西历767)冬至日,地处长江边的夔州城(今重庆奉节)还不算太冷。城里郊外的百姓三三两两结伴到江边闲逛,来度过这个重要节日。

今天的人对二十四节气不是很敏感。大多数人住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与时序关系不大。只要公共交通不受影响,天冷加衣,北方城市到时候来暖气,每天的生活节奏差不多。而在农耕时代的中国,二十四节气太重要了,它将一年按照太阳直射点转移、时令变换划分二十四格,农人严格照此安排农事,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心情,亦随节气而变动。

冬至是在北半球的中华大地一年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从此日之后,白昼渐长,故中国古人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即阴极而阳生,就像太极图那样,代表的“阴”的半边黑色中间有一点代表“阳”的白点。在唐代,冬至被视为真正一年的的开始,举国上下,从朝廷到民间,过冬至非常隆重。这一天长安城里的皇帝将祭天祈福,老百姓呢,就是吃吃喝喝,出去游玩来庆祝。

乾元二年(759年)离开关中的杜甫,已经飘零在外九个年头了。上一年,他来到夔州。这个冬至日他随着人群一起来到江边,看着热热闹闹的场面,已经五十六岁的老杜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七律《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现如今虚岁五十六的男人,并不算衰老,如果是一位厅局级或部级官员,这个岁数还是正当年华,处在人生的顶峰。而对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而言,穷困潦倒的他已经进入人生的倒计时。游子在异乡过节最能唤起孤独感和漂泊感,何况杜甫是个情感丰富的诗人。

这首诗的主旨是伤今日,追往昔,想长安,和杜甫前一年写的《秋兴八首》抒发的是相同情感。

站在江边的杜甫,那一刻想起自己的身世。离开长安后,每个冬至日客居他乡,飘忽无定,时光匆匆,穷愁交加,人如困顿在泥淖中。瞅瞅江边来往的人,对比颜值自己又老又衰。偏远的夔州居民过冬至日的风俗,是找自己亲近的伙伴一起出来玩,老头更觉得是孤苦伶仃。雪后天晴的日子,老杜撑着拐杖对着深深的长江峡谷,想起长安城里往昔时光。冬至日百官上朝,腰间佩玉玎珰,响声在宫殿里发散。那一刻呀,老杜的心碎了,无一寸完好。前路迷茫,什么地方能看到关中大地,看到长安城呢?(“望三秦”一些版本为“见三秦”)

这首七律诗八句,每一联皆为对仗,和《登高》一样。

▲斗胆献丑,书写《冬至》

杜甫在《秋兴八首》中,也是处处对景生情,想念长安。如“每依北斗望京华”,“画省香炉违伏枕”,“闻道长安似弈棋”,“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花萼夹城通御气”,“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年轻时,我读到这些诗句,不是很喜欢,觉得老杜太怀旧、太絮叨了,来来回回最终要说到长安。长安真的有那么值得回忆,值得想念么?

而今我以为可以读懂老杜这些诗句了。长安,不仅是杜甫心中的圣地,也是大唐士人永远的锡安,无论他们飘零在何处,孤独时,失意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长安城。安史之乱前的开元盛世,是大唐帝国和杜甫这代诗人最美好年华的重叠期。

杜甫,终究没能回到长安,三年后他死在湘江上的一叶孤舟上。大唐,也再回不到开元盛世那样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