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热、胃虚、食滞都能引起神志病

 为什么73 2019-12-23


中医书友会第228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田老的神思想:胃热神昏胃虚神乱胃滞“食厥”,一起来学学。(编辑/宁佳佳

神志病从胃论治

作者/田雨河

人之神,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表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因此,胃与神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一)胃与神的生理

1. 胃与五神志的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其内容是指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分别由五脏所主而表现于外。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以物质作为基础的,而五神志的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

2. 胃与心神的关系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胃贯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即心尖搏动处。《素问・平人气象论》中的这段文字说明胃络通于心,心得以从胃获取营养,发挥其主血、主神志的功能。从此可知,心神的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胃所化生之血的供养。正如张元素所说:“胃者人之根本”。但胃土必须借助心君之火的温煦才能将水谷化为气血。心与胃以络相通,以血为用,心主神,血为根,胃为本。心与胃存在着有机的、密切的联系。

(二)胃与神的病理

正因为胃与神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也往往胃病及神。

1. 胃热神昏 

《素问・厥论篇》中指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所谓厥是指阳明气血逆乱的证候。为什么阳明经气血逆乱会见到癫狂而欲走呼及神识混乱、妄见而妄言呢?这是因为阳明乃气血化生之源,亦即神之物质源泉。阳明胃热内结,腑实已甚,热极津枯,胃热熏心,热扰心神而见神识昏蒙。治以通腑泻热,方用大承气汤。胃为腑,心为脏,何以胃热熏心呢?这是因为胃络通心,胃经邪热可以通过经络到达心。故临床可见到胃热神昏、谵语。临床上神昏不仅仅由胃热引起,胃的其他病理变化亦可致神昏。

2. 胃虚神乱

胃阴胃阳密切配合,完成受纳、腐熟水谷的作用。若胃阳虚衰,犹火灶中无火,则不能腐熟水谷上输下传,故叶天士曰:“食谷不化,胃无火也。”华岫云曰:“世人胃阳虚多由寒凝胃阳,胃气虚寒所致,造成水谷不化,气血乏源,五脏六腑失其所养。心失所养则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健忘怔忡;肝失所养则头晕目眩,虚烦失眠,胁痛易怒;肾失血资则脑转耳鸣惊惕不安。若胃阴不足,胃失濡润,一则胃留燥失其受纳腐熟之职,致气血乏源,神无所养;再则胃燥伤津,虚热内扰,神无所安,故见虚烦不安之状。”

3. 胃滞“食厥”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过量,则食滞胃脘,食积化热,油热攻心;除嗳腐酸、矢气奇臭、胃脘疼痛之外,常可并见神昏肢厥等所谓“食厥”之证。

(三)胃与神的关系在治疗上的应用

临床上常常见到胃病而神乱的病症,往往采用治胃之法则神自安。

验案1  清胃泻热以治神昏

程某,男,10岁,1981年8月12日初诊。主诉:患者以头痛、高热、呕吐、嗜睡急诊入院。西医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经降温、抗感染治疗,热势反增,要求中医会诊。当时患者口渴欲饮,高热汗出,呕吐,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

辨证:阳明热盛,胃气不降,浊气攻心。

处方:白虎汤。

生石膏90g,知母15g,粳米10g,甘草15g。水煎服,1日2剂,分4次服。

患者服后,渴止吐停,再服2剂,热降神清,连服3剂而愈。

此证中医辨证阳明气分热盛、胃热熏心,故有神昏谵妄。治病求本,胃热为本,神昏为标,清胃热则神自清。

验案2  泻胃通腑以治神狂

张某,男,21岁,农民,于1982年6月12日初诊。主诉:10余日前突然精神狂乱,打人毁物,不食不眠,力逾常人,由亲人捆绑着转入我院。某医院曾诊为“精神病”。患者就诊时詈骂叫号,打人毁物,口气臭秽,舌红苔黄,起芒刺,家属告知约10日未大便。

辨证:阳明腑实发狂,治以通腑热。

处方:大承气汤。

大黄15g(后下),川厚朴15g,枳实15g,芒硝10g(冲服)。1日2次,分4次服。

患者次日下午便下燥屎十余粒,其色深暗,患者神志顿清,安然入眠;继服调胃承气汤10剂,1日1剂,以清泻胃热,于1982年7月14日痊愈出院。

本证属阳明发狂,治以通腑泻热,硬便畅行,实火随降,源流一清,神志顿苏。

验案3  温胃散寒以振神

患某,女,65岁,主诉:患者胃痛入院。西医诊断为“胃痉挛”,追问病史,患者于5月1日因牙疼食用雪糕3盒后,胃痛暴作,转不安,冷汗淋漓。前医开方附子理中汤,服后痛仍不减。近日胃痛时作,不纳水谷,精神淡漠,恶寒蜷卧,似睡非睡,其脉弦紧。“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气被胃寒所遏,故不能养神,证见神情淡漠,似睡非睡;不能养筋,故恶寒蜷卧,非少阴寒化之证,治以温胃散寒。

辨证:证属寒凝胃阳,阻遏阳气。

处方: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10g,香附9g,生姜30g,荜澄茄20g。急频服,1日2剂,昼夜服之。

次日患者神清欲食,效不更方,1日1剂,连服10剂,痊愈出院。

验案4  养阴益胃以安神

刘某,女,42岁,教师,于1982年4月3日初诊。主诉:胃脘隐痛10余年。口干渴,干呕,不欲食,神疲乏力,心神恍惚,失眠多梦。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服用镇静药无效,中药服补心丹之类仍不眠。田老察其舌红无苔,光如镜面,其脉细数。

辨证:胃阴不足,心失血养。

处方:益胃汤。

玉竹15g,沙参40g,麦冬20g,生地黄18g,冰糖30g(溶于药汁中),石斛30g。

患者服后,饮食有增,继服5剂可入眠,精神转佳,舌苔始生。

验案5  疏泄胃气以治“食厥”

阎某,女,4岁,于1980年10月2日初诊。主诉:患者突然高热神昏,面赤汗出,四肢抽搐,两目上视,口气臭秽,脉数而滑。

田老急针内庭、足三里,患儿吐出食物酸臭难闻,瞬间神清抽止。嘱其家属将保和丸2丸切碎煎汤顿服,1日2次。田老追问病史,患儿为饮食过量,欲吐不出,继而高热汗出面赤。

辨证:食积化热(辨证依据:食积化热,熏蒸阳明经,胃热熏心则神昏)。

处方:针足三里、内庭。

针足三里以调和阳明胃气、针内庭以泻阳明胃热,吐则热从上越,胃通于口,胃热从口出则神清。


I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