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谱》校注及白话译文(1)

 亰煇 2019-12-23

最近一直致力《书谱》的校注翻译和课件编辑工作,将用连续几期的时间,为大家逐渐推出我的工作成果。但我首先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做这件很多人都做过工作,大家再决定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诚然,众多书家都为《书谱》这篇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书论做过注释,但书家们往往水平较高,只是对重点的词句做了注释,并未整篇翻译,这就造成这样几点问题:

1. 当下书法爱好者普遍文言修养不够,书家们都懂的文言字句,初学者不一定懂,我这里简单的列举一个例子: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表面意思是“质朴是因为时代而兴起,妍美是因为审美风俗而变化。”但质朴就和风俗无关?还是妍美和时代无关?实际上,这句话应该解释为“质朴和妍美。随着时代审美风俗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文言文当中的互文现象,与《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理。如果说这句话按照寻常翻译还能勉强理解,那后文有很多语句用现代汉语的逻辑根本是读不通的。

2. 各家注释不同,导致读者容易理解片面,我在注释的时候,联系上下文把都能解释的通的各家说法基本都保留,并提出一种我自认为最佳的翻译,这样既能鲜明表达我的学术立场,又能为有不同想法的人留个岔路口。而且市面上的注释版有一些讹误,我都一一更正。

3. 一些连词、代词书家们大多不作解释,但这就导致读者看了注释也不能理解上下文的关系到底是转折,还是递进,亦或是因果。连词和代词如果弄不清楚,是没办法串通文义的。这就是我为什么既要注释,又要通译,注释是解决难点,通译是贯通文章的前后关系,二者缺一不可。按照有些注释本来进行翻译,非常容易上下文失去因果关系,还是了解孙过庭的鲜明立场。我的标准就是,注释务必详尽,而直译部分说人话,并不逐字翻译,把话外之音也要翻译出来。

4. 《书谱》的工作,我是分层次进行的,我把《书谱》分为几大段,每一大段都要进行注释、通译以及大段中心思想的提炼,这些我都会在群里讲公开课。对于《书谱》整篇文章的提炼以及孙过庭的书法观我会在常年班(也就是收费班)里面讲。所以,这篇文章后面附带了我公开课的第一节课,大家可以看看,和顺序翻译有很大不同。(但公开课里面有一处错误,就是下文“克”字的翻译,经过查证已经修改,看视频的应该可以找出来。)

好了,我要说的就这么多,你要不要看下去,看完要不要分享,都凭大家认为我的工作有没有价值,不过我会坚持做完这件工作,目前对《书谱》的直译只剩下两小段,马上要进入第二节公开课了,有兴趣的可以加我下面的微信,联系我进群。关于我所用的参考书籍,我会在最后一次推文中合并给出。

《书谱》注释及直译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2)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1. 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顷,近来;信,确实;绝伦,没有可以类比的,即无与伦比;伦,辈、类。比此句见于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南朝虞龢《论书表》载。孙过庭早生张彦远150年左右。

2. 云没:云为语气助词;没,通“殁”,死亡。

3. 抗行:抗衡并行。这里“行”旧读仄声,表品性,抗行指高尚的行为,又意相等、不相上下。详见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一版24印868页“抗行”。

4.雁行:居于前列。这里“行”读“航”音,表示大雁以次第飞行,有秩序则分先后,故指代前列,这里王羲之说张芝的草书比他要好,故后文说如果我也像他那么用功,不一定不如他。见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一版24印1818页“雁行”。《通雅·释诂》:“雁行,犹颜行......前行曰颜,通作雁”。抗行,有人认为这句话比较的是钟繇和张芝的水平,但联系上下文可知,此说不通。

5.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耽,沉迷;谢,不如。引号内整句话《晋书·王羲之传》与《法书要录》卷一有载。

6.推张迈钟:推,推崇;迈,超越。

7.专擅:古汉语词典释专权擅断,但“擅”有擅长之意,专擅在这里可能指王羲之的专长,或是成就。

8.未果于前规:这里的果指实现、达到。整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达到前人的规范。这里孙过庭似乎认为王羲之不如钟繇和张芝,或者说王羲之没有达到前人所树立的书法的最高标准。又有《尔雅·释诂》:“果,胜也”,表示胜过,把达到换成胜过,意思即变,未果就从“不如”变成了“不胜于”,整句话就变成了“没有超越前人所树立的书法最高标准。”。

9.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摭,拾取,引申为汲取,表示王羲之汲取众家所长;惭,惭愧;即事;当下的事,指王羲之的评论。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王羲之)融会贯通众家所长,也能无愧于(王羲之对自己)的评论(或无愧于他的盛名)。

译文:

自古以来的书法家,从汉朝至三国时期,钟繇和张芝的书法最为超绝。到了东晋末年,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被广称绝妙。王羲之说:“近来我搜集并研究了众多的名家书法作品,钟、张的书法确实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可以说,钟、张死了以后,王羲之父子继承了他们的书法地位。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比钟的不分上下,有人说我超过了他。张芝的草书要超过我,是因为张芝的笔法精熟,为练书法曾把池塘的水都洗黑了,假如我也这么用功,未必就不如他”。这是王羲之推崇张芝又认为自己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氏的专长,虽然没达到(或释为:没有胜过)前人所树立的规范(或释为:不如钟、张),但他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也无愧盛名(或释为:无愧于他对自己的论述)。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li2)一迁,质文三变,驰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lu4)于椎轮者乎!

1. 评者云:引号内的这段评论见于虞龢《论书表》,评者应指虞龢。

2. 四贤:指钟张二王。

3. 特绝:特,不平常;绝,举世无双。用今天的话说“特别牛逼”。

4. 逮:达到,引申为比得上。

5. 质:质朴。

6. 妍:妍美。

7. 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这里是古文中的互文修辞,“质”和“妍”是随着“代”和“俗”的变化而变化的,释为:质朴和妍美的审美观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分别受到推崇。

8. 书契:指文字或凭据,这里是书写文字之义。书,文字,抑或书写;契,刻。书和契是文字记录的两种方式。

9. 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淳通“醇”,指味道醇厚的酒;醨,味道轻薄的酒;质,质朴;文,华丽,有文采,与质相对;驰骛,奔走,奔驰;沿革,沿袭与变革;物理,万物运行的原理;迁、变;变化。这里醇醨指的是风俗,《旧唐书·文苑传序》有:“世代又文质,风俗有淳醨......”,这里用风俗的变化比喻艺术作品风格的变化。

10.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乖,违背,不协调;时,时代需求。这句话的意思是,学古而不违背这个时代的需求,学今而不流于时弊。《书谱》中的这句话其实阐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古的东西有时候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也是没意义的;而这个时代大行其道的东西也不能盲从,否则会成为时代的炮灰,少数带头者的垫脚石。

11.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语出《论语》,指质朴和华美应该同时存在并配合融洽,才能写出完美的书法。

12. 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易,更换;反,回归;雕宫,华美舒适的宫殿;穴处,上古穴居;玉辂,古代帝王之车,指华丽的车;椎轮,上古车轮无辐,指草创时期的车。《文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后来椎轮引申为草创之意。

译文:

        评论者说:“钟张、二王是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古今超绝。但今(二王)不及古(钟张)是因为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质朴和妍美却随时代和习俗不断变化。虽然书写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然而,正如社会风俗有醇厚与浮薄,质朴和华丽也是多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之间相互继承,又有所改变,每个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偏重,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关键在于学古要不违时宜,学今要不流于时弊。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质朴和华美应该同时存在并配合融洽,才能写出完美的书法。)何必本来有雕梁画栋的宫殿不住,有美玉装饰的豪车不乘,而去刻意住在洞穴里,乘轮子都没有完善古车呢?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揔其终始,匪无乖互。

1. 又云:引号内评论出自于南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2. 意者:或许,恐怕。《汉书文·帝记》:“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详见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一版24印1860页“意者”。有人认为意者是“我以为”这样也解释得通。

3. 纲纪、始卒:这里取纲要义,引申为大概,与下文引申为详细情况的始卒相对。

4. 隶书:这里千百年来纷争不断,有说是隶书,有说其实指的是楷书,但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工稳一类”的书体,和下文草书形成一个互补的关系,其实是说王羲之既能工稳也能挥洒。但从传世真迹来看,指楷书应该更合理。

5.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这里的拟、比都是比较的意思,意思是说,与张芝相比王羲之的真书更佳,比钟繇则王羲之的草书更胜。这里草书真书代指张芝和钟繇。

6. 揔其终始:整体而论,揔即总。

7. 匪无乖互:匪,通非,表否定;乖互,不和谐,互差错,乖互合为差错之意,《后汉书·乐恢传》:“天地乖互,众物夭伤。”

译文:

评论者又说:“王献之同王羲之的差距,就象王羲之同钟繇、张芝的差距一样。”恐怕(我认为)这只是说了个大概,却不是真正的了解这两种差距之间的详细情况。因为元常(钟繇)擅长隶书,伯英(张芝)精通草体,两人最拿手的本领,而逸少(王羲之)集于一身。比张芝他又能写真书,比钟繇他又能写草书,虽然从专业和精通方面看有一点小不足(意思是真书比不上钟繇,草书比不上张芝),而王羲之较钟张更全面,涉足更广泛。总的来讲,他们各有长短。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忝(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1. 尺牍:信札,古代写信用一尺左右长的木片,称尺牍,后来有了纸,但是这种称谓也被沿用。

2. 轻子敬之书:这里要解释一下,谢安十分呵护王献之,两人关系融洽,所以轻子敬书可能出自谢安的客观评论,而非嫉妒或是其他外因。

(谢安轻子敬之书,或为流传过程中的误读和偏差。唐代李嗣真《书后品》有“故谢安石谓,公当胜右军,诚有害于名教,亦非徒语耳”的记载。以此言之谢安认为子敬之书不逊其父,甚至已经超过右军。记载,谢安在太极殿建成后,“欲使献之题榜,以为万代宝”,便是极重子敬之书法的有力佐证。)

(其实此处孙过庭对王谢对答的记载未必准确,《世说新语》中子敬的回答是“故当不同”,唐代许嵩《建康实录》里则又成了“故当不如”)

3. 辄:立即。表未收藏书信,马上在原书信后面就回信送回。

4. 恨:这里恨应为遗憾,王献之对爱戴自己的长辈不应是恨,应该是未能受到长辈对自己书法的青睐感到遗憾、不安。如解释为痛恨,那结合王献之和谢安的关系,则把王献之立为负面角色了,但以孙过庭把王献之立为负面典型的心态来看,翻译成“恨”也无碍。

(题后答之,似乎成了谢安不重子敬之书的表现和证据。然,《论书表》中同时又记载了“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的轶事。由此可见,谢安对子敬佳书,题后答之,并不能说明不重子敬之书。)

5. 故:通“固”,本来

6. 物论殊不尔:舆论不是这样的

7. 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权,权且;折,反驳;鉴,评价,意见。

8. 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孝子以自己的为人处世来提高父母家族的地位。资,有助于。这里说王献之用踩自己的父亲来夸耀自己,是一种批评。

9. 胜母之里,曾参不入:曾参坐车到了巷子前,但因为这个巷子名字叫胜母,他觉得这个名字不好所以就没进去,掉转车头走了。

10. 豪翰、笔札:都指书法作品。豪,通“毫”,毛笔。

11. 绍:继承。

12. 楷则:规范。

13. 未克箕裘:未能继承家业。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克,能够,这里“克”有译为“胜过”,但联系上下文还是译为不能够达到家传的水平比较好,不能胜出则有“平等”的含义,前文后文并没有体现这样的意思;裘,皮制的衣服;箕,竹制的簸箕。意为;优良的冶炼工人培养弟子,必让弟子先学缀裘,明白修补的道理;优良的制弓工人必先让第子学习编织,以掌握如何让竹条盘曲。这句话形容王献之连基础都没有过关。

14. 假託神仙:王献之曾说自己的笔法为神鸟所传。王献之《飞鸟帖》云:“臣年二十四,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经一周,形势仿佛,其书文章不续,难于究识……”

15. 家范:家传的榜样。

16. 斯:代指王献之的言论和学习态度。

17. 孰愈面墙:怎么比得上面墙之人呢?面墙,指不学无术之人,出自《尚书·周官》:“不学面墙,莅事惟烦。”意为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着墙一样什么都不曾看见,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18. 私为不忝:原释为“恶”,启功先生认为是“忝”。从草法来看,个人认为这里是个“忝”不是“恶”,从草法和意思来讲更正确,从启功先生说。忝,有愧,表示王献之擦去了父亲的字重新写了一遍一点也不惭愧。但这件事包世臣在《<书谱>辨误》中认为不真。

19. 或:副词,丝毫,稍微。

 译文:

        谢安向来就善于写尺牍书,但是却瞧不上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写了一幅(自己感觉)好的书信寄送谢安,并要谢安务必保存起来,谢安收到信却立马在后面书写回信,王献之深为遗憾。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比你父亲的如何?”王献之回答说“当然胜过他”。谢安说:“众人的说法却不是这样”。王献之又回答说:“那些人懂得什么”。就算王献之这么说是为了反驳谢安的看法,但自称胜过父亲,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而且孝子要以自己的为人处世获得成功,使父母的家教品性得到彰显。当年曾参路过一个名为胜母里的地方,因为这个名字有悖孝道而不肯进去。王献之就算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但也是粗疏地掌握了书法规则,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完全继承家学。何况他还假托神仙,说自己的书法是神仙所授,耻于推崇家学。像他这种态度,还不如不学呢。后来,王羲之去往都城,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字。王献之偷偷地把字擦掉,重新写了相同的内容,自己却毫无愧疚。王羲之从都城回来,见了这些字叹道:“我走的时候真是大醉了,怎么写成这个样子”。王献之此时才暗暗感到很惭愧。通过以上这些可以知道,王羲之与钟张的差距,是指专精与多能的差别;而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这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