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名言

 观复斋主 2019-12-23
中国古籍名言全收录

晏子春秋》

  1196、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其立恶,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胜和集。《谏上》

  1197、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谏上》

  1198、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谏下》

  1199、夫礼者,民之纪,纪乱则民失。乱纪失民,危道也。《谏下》

  1200、合升千之微,以满仓凛;合疏缕之绨,以成帏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受者哉?《谏下》

  1201、明君必务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后子孙享之。《谏下》

  

  1202、古之人君,其宫室节,不侵生民之居;台榭俭,不残死人之墓。《谏下》

  1203、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问上》

  1204、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其义,事必因于民。《问上》

  1205、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问上》

  1206、为君节养其余以顾民,则君尊而民安;为臣忠信而无逾职业,则事治而身荣。《问上》

  1207、为政何患?患善恶之不分。《问上》

  1208、羞问之君,不能保其身。《问上》

  1209、其政任贤,其行爱民;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政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而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不事骄行而尚同,其民安乐而尚亲;贤君之治国如此。《问上》

  1210、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上爱民为法,下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遗,此明王教民之理也。《问上》

  1211、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问上》

  1212、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问下》

  1213、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问下》

  1214、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强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问下》

  ----------------------------------------------------------

  《墨子》

  


  1215、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亲士》

  1216、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亲士》

  1217、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亲士》

  1218、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亲士》

  1219、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亲士》

  1220、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乔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宁也。《亲士》

  1221、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亲士》

  1222、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亲士》

  1223、江河之水,非一川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孤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不同而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亲士》

  1224、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所染》

  1225、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节用,则财足。《七患》

  1226、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食节而肌肤和。《辞过》

  1227、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也。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尚贤上》

  1228、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尚贤中》

  1229、古者之置正长也,将以治民也。譬之若丝缕之有纪而周署之有纲也,将以连收天下,禁其淫暴,而一同其义也。《尚同中》

  1230、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也。《尚同中》

  1231、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则其举事速成矣。《尚同中》

  1232、圣人之拊覆也,仁而无利爱。《大取》

   -------------------------------------------------------

  《商君书》

  1233、疑行无成,疑事无功。《更法》

  1234、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更法》

  1235、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更法》

  1236、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己矣。《农战》

  1237、国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说民》

  1238、农则朴,朴则安其居而恶出。《说民》

  1239、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地诚任,不患无财;民诚用,不畏强暴。《错法》

  1240、兵起而程敌之,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故曰:兵大律在谨。《战法》

  1241、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也,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也,则臣以言事君。《修权》

  1242、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画策》

  1243、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国皆有禁奸邪、刑盗贼之法,而无使奸邪盗贼必得之法。《画策》

  1244、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定分》

   ----------------------------------------------------------

  《慎子》

  


  1245、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责,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威德》

  1246、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因循》

  1247、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大君不择其下,故足;不择其下,则易为下矣。易为下,则民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谓大上。《民杂》

  1248、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天下,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为善以先下,则下不敢与君争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过则臣反责君,逆乱之道也。《民杂》

  1249、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于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下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民杂》

  ------------------------------------------------------------

  《老子》

  


  1250、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1251、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

  1252、多言数穷,不如宁中。《五章》

  125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1254、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二十二章》

  125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

  125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

  1257、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三十九章》

  1258、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

  125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十七章》

  126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

  1281、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则阳》

   -----------------------------------------------------------

  《列子》

  


  1282、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杨朱》

  1283、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说符》

  1284、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说符》

   ------------------------------------------------------------

  《鹃冠子》

  


  1285、天下之事,非一人之所能独知也;海水广大,非独仰一川之流也。是以明主之治世也,急于求人,弗独为也。《道瑞》

  1286、进贤受上赏,则下不相蔽。《道瑞》

  1287、仁者,君之操也;义者,君之行也;忠者,君之政也;信者,君之教也;圣人者,君之师傅也。君道知人,臣术知事。《道瑞》

  1288、富者观其所予,足以知仁;贵者观其所举,足以知忠;贫者观其所不取,足以知廉;贱者观其所不为,足以知贤。《道瑞》

  1289、无道之君,任用么么,动即烦浊;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动则明白。《道瑞》

  1290、贤君循成法,后世久长;惰君不从,当世灭亡。《道瑞》

  129、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近迭》

  1291、择人而用之者王,用人而择之者亡。《近迭》

  1292、法者,使去私就公。《度万》

  1293、影则随形,响则应声,故形声者,天地之师也。《泰录》

  1294、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雀;笼中之乌,空窥不出。《世兵》

  1295、众人唯唯,安定裤福;忧喜聚门,吉凶同域;失反为得,成反为败。《世兵》

  1296、天高而可知,地大而可宰。《备知》

   ------------------------------------------------------

  《尹文子》

  1297、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势用则反权,权用则反术,术用则反法,法用则反道,道用则无为而自治。《大道上》

  1298、术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窥;势者,制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为。《大道上》

  1299、天下万事,不可备能。责其备能于一人,则贤圣其犹病诸。《大道上》

  1300、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贵工倕之巧,不贵其独巧,贵其能与众共巧也。令世之人,行欲独贤,事欲独能,辩欲出群,勇欲绝众。独行之贤,不足以成化;独能之事,不足以周务;出群之辩,不可为户说;绝众之勇,不可与征阵。凡此四者,乱之所由生。是以圣人任道以夷其险,立法以理其差,使贤愚不相弃,能鄙不相遗。能鄙不相遗,则能鄙齐功;贤愚不相弃,则贤愚等虑;此至治之术也。《大道上》

  1301、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因圆之自转,使不得止;因方之自止,使不得转;何苦物之失分?《大道上》

  1302、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道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恭谨,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慕;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大道下》

  1303、凡人富则不羡爵禄,贫则不畏刑罚。不羡爵禄者,自足于己也;不畏刑罚者,不赖存身也。二者为国之所甚,而不知防之之术,故令不行而禁不止。若使令不行而禁不止,则无以为治。无以为治,是人君虚临其国,徒君其民,危乱可立而待矣。令使由爵禄而后富,则人必争尽力于其君矣;由刑罚而后贫,则人咸畏罪而从善矣。故古之为国者,无使民自贫富。贫富皆由于君,则君专所制,民知所归矣。《大道下》

  -----------------------------------------------------------

  《荀子》

  


  1304、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宁也,而政事之本也。《不苟》

  1305、君子位尊而志慕,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是何邪?则操术然也。《不苟》

  1306、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作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1307、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

  1308、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失;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王制》

  1309、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富国》

  1310、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富国》

  1311、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富国》  

  1312、治国有道,人主有职。若夫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若夫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王霸》

  1313、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今以一人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耗顇莫甚焉。如是,则虽藏获不肯与天子易势位。《王霸》

  1314、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彼其人苟壹,则其土地且奚去我而适它?《王霸》

  1315、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夫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极也。《王霸》

  1316、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王霸》

  1317、君人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生霸》

  1318、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君道》

  1319、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道》

  1320、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曰: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四统者俱,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君道》

  1321、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君道》

  1322、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致士》

  1323、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议兵》

  1324、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强国》

  1325、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强国》

  1326、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天论》

  1327、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1328、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正论》

  1329、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

    1330、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解蔽》

  1331、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正名》

  1332、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大略》

  1333、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大略》

  1334、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大略》

  1335、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大略》

  1336、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工贾亦然。《大略》

  --------------------------------------------------------

  《韩非子》

  


  1337、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爱臣》

  1338、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将自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君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主道》

  1339、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主道》

  1340、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存;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主道》

   1341、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己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谏。《主道》

  134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有度》

  1343、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矣。《有度》

  1344、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势使然也。《有度》

  1345、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

  1346、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二柄》

  134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二柄》

  1348、权不欲见,素无为也。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扬权》

  1349、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扬权》

  1350、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灭亡。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扬权》

  1351、主上不神,下将有因。其事不当,下考其常。若天若地,是谓累解;若地若天,孰疏孰亲?能家天地,是谓圣人。《扬权》

  1352、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法刑苟信,虎化为人,复反其真。《扬权》

  1353、一家二贵,事乃无功。《扬权》

  1354、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和氏》

  1355、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贪渔下?《奸劫弑臣》

  1356、人主者,非目若离娄乃为明也,非耳若师旷乃为聪也。不任其数,而待目以为明,所见者少矣,非不弊之术也;不因其势,而待耳以为聪,所闻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使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也。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奸劫弑臣》

  1357、世之学术者,说人主不曰“乘威严之势以困奸邪之臣”,而皆曰“仁义惠爱而已矣”。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奸劫弑臣》

  1358、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尧舜不能以为治。《奸劫弑臣》

  1359、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舟便楫也,乘之者遂得其成。《奸劫弑臣》

  1360、人主不可不加心于利己死者。故日月晕围于外,其贼在内。备其所憎,祸在所爱。《备内》

  1361、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解老》

  1362、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徒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而重变法。《解老》

  1363、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喻老》

  1364、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也。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邦亡身死。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喻老》

  1365、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君见赏,臣则损之以为德;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人君见赏,而人臣用其势;人君见罚,而人臣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喻老》

  1366、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喻老》

  1367、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用人》

  1368、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临千切之谿,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功名》

  1369、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毕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大体》

  1370、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难一》

  1371、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贱不待尊贵而进,论大臣不因左右而见;百官修通,群臣辐凑;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难一》

  1372、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管仲曰:“臣有宠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高、国之上。”管仲曰:“臣贵矣,然而臣贫。”公曰: “使子有三归之家。”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于是立以为仲父。霄略曰:“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国,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蔬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难一》

  1373、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众而土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难三》

  1374、人主之大法,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难三》

  1375、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定法》

  1376、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定法》

  1377、人皆寐,则盲目不知;皆嘿,则喑者不知。觉而使之视,问而使之对,则喑盲者穷矣。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听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责其功,则无术不肖者穷矣。夫欲得力士而听其自言,虽庸人与乌获不可别也。授之以鼎俎,则罢健效矣。故官职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六反》

  1378、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八经》

  1379、力不故众,智不尽物。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故智力敌而群物胜。揣中则私劳,不中则任过。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八经》

  1380、明主其务在周密。是以喜见则德偿,怒见则威分。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周密而不见。《八经》

  1381、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

  1382、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五蠹》

  ------------------------------------------------------------

  《吕氏春秋》

  


  1383、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令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本生》

  1384、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贵公》

  1385、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斵,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贵公》

  1386、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贵公》

  1387、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去私》

  1388、古之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得其经也。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国愈危,身愈辱,不知要故也。《当染》

  1389、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功名》

  1390、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功名》

  1391、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先己》

  1392、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先己》

  1393、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论人》

  1394、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者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论人》

  1395、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执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圈道》

  1396、天下无粹白之孤,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用众》

  1397、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从一,是以知万物之情。《大乐》

  1398、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谏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荡兵》

  1399、众正之所积,其福无不及也;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明理》

  1400、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决胜》

  1401、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精通》

  1402、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谨听》

  1403、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遇合》

  1404、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权勋》

  1405、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釐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贵因》

  1406、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察今》

  1407、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己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乐成》

  1408、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察微》

  1409、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知乃无知,可以言君道也。故曰:中欲不出谓之扃,外欲不入谓之闭。既扃而又闲,天之用密。有准不以平,有绳不以正。天之大静,既静而又宁,可以为天下正。《君守》

  1410、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从来也。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君守》

  1411、凡奸邪险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为。人主好以己为,则守职者舍职而阿主之为矣。阿主之为,有过则主无以责之,则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也。尊之为卑,卑之为尊,从此生矣。《君守》

  1412、人主以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是臣得后随以进其业。君臣不定,耳虽闻不可以听,目虽见不可以视,心虽知不可以举,势使之也。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任数》

  1413、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事哉?故曰: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则得之矣。《任数》

  1414、夫君人而知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则近之矣。凡君也者,处平静,任德化,以听其要。《勿躬》

  1415、明君者,非遍见万物也,明于人主之所执也。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明于人主之所执,故权专而奸上。《知度》

  1416、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知度》

  1417、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治乱齐则不能相正。故小大轻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祸福之门也。《慎势》

  1418、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灭;以重使轻从,以轻使重凶。自此观之,夫欲定一世安黔首之命,功名著乎梁孟,铭篆著乎壶鉴,其势不厌尊,其实不厌多。《慎势》

  1419、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此畜人之道也。故以万乘令乎千乘易,以千乘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慎势》

  1420、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不二》

  1421、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广之则极宇宙、穷日月,约之则无出乎身者也。《执一》

  1422、人主出声应容,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之为入,以其言之为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执其要矣。《审应》

  1423、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具备》

  1424、威不可无有,而不可专恃。《用民》

  1425、礼烦则不应,业烦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适威》

  1426、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故《周书》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贵信》

  1427、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贵信》

  1428、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故任天地而有余。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赡,难赡则失亲;自责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国取亡焉。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王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务贵取一也。《举难》

  1429、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召类》

  1430、凡事之本在人主。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简人,简人则事穷矣。《行论》

  1431、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骄悠》

  1432、强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强大。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藉其威与其利。非强大,则其威不威,其利不利。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则不足以劝也。故贤主必使其威利无敌。故以禁则必止,以劝则必为。《壹行》

  1433、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署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署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当赏》

  1434、冬与夏不能两刑,草与稼不能两成,新谷熟而陈谷亏,凡有角者无上齿,果实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无遂功,天之数也。故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先王知物之不可两大,故择务当而处之。《博志》

  1435、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似顺》

  1436、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以至于危。耻莫大乎危者。《似顺》

  1437、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有度》

  1438、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后皆得其所乐。《务大》

   -----------------------------------------------------------

  《淮南子》

  


  1439、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原道》

  1440、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原道》

  1441、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原道》

  1442、夫井鱼不可与语大,拘于隘也;夏虫不可与语寒,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原道》

  1443、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原道》

  1444、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主术》

  1445、古之为车也,漆者不画,凿者不斵,工无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是以器械不苦,而职事不嫚。夫责少者易偿,职寡者易宁,任轻者易权,上操约省之分,下效易为之功,是以君臣弥久而不相厌。《主术》

  1446、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明矣。《主术》

  1447、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主术》

  1448、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主术》

  1449、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同,群臣辐凑。《主术》

  1450、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执下,释之而不用,是扰无辔衔而肥也。群臣百姓,反弄其上。是故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主术》

  1451、得势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宁甚约,所制甚广。《主术》

  1452、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主术》

  1453、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而聪明。君不与臣争功,而治道通矣。《缪称》

  1454、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施于四海。《缪称》

  1455、骄溢之君无忠臣,口慧之人无必信。《缪称》

  1456、察于一事,通于一伎者,中人也;兼覆盖而并有之,度伎能而裁使之者,圣人也。《缪称》

  

  1457、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俗。《齐俗》

  1458、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氾论》

  1459、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道犹金石,一调不更;事扰琴瑟,每弦改调。故法制礼义者,治人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治也。故仁以为经,义以为纪,此万世不更者也。若乃人考其才,而时省其用,虽日变可也。天下岂有常法哉?《氾论》

  1460、夫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制法之民,不可与远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氾论》

  1461、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若其大略非也,虽有闾里之行,未足大举。《氾论》

  

  1462、论人之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则人情备矣。《氾论》

  

  1463、得道以御者,身虽无能,必使能者为己用。不得其道,伎艺虽多,未有益也。《诊言》

  1464、天下之物博而智浅。以浅赡博,未有能者也。独任其智,失必多矣。故好智,穷术也。《诠言》

  1465、圣人内藏,不为物先倡;事来而制,物至而应。《诠言》

  1466、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诠言》

  1467、圣人之接物,千变万轸,必有不化而应化者。《诠言》

  1468、江河所以能长百谷者,能下之也。夫惟能下之,是以能上之。《说山》

  1469、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说林》

  

  1471、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人间》

  1471、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人间》

  1473、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泰族》

  1474、主术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责,使群臣各尽其能也,明摄权操柄以制群下。提名责实,考之参伍,所以使人主秉数持要,不妄喜怒也。其数直施而正牙队外私而立公,使百官条达而辐凑,各务其业,人致其功,此主术之明也。《要略》

   ------------------------------------------------------------

  《法言》

  1475、或问:“道有因无因乎?”曰:“可则因,否则革。”或问“无为”。曰:“奚为哉?在昔虞、夏袭尧之爵,行尧之道,法度彰,礼乐著,垂拱而视天下民之阜也,无为矣。绍桀之后、纂纣之余,法度废,礼乐亏,安坐而视天下民之死,无为乎?"《问道》

  1476、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先知》

  1477、或曰:“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有诸?”曰:“有之。”曰:“圣君少而庸君多,如独守仲尼之道,是漆也。”曰:“圣人之法,未尝不关盛衰焉。昔者,尧有天下,举大纲,命舜禹,夏殷周属其子,不胶者卓矣。唐虞象刑帷明,夏后肉辟三千,不胶者卓矣。尧亲九族,协和万国;汤武桓桓,征伐四克。由是言之,不胶者卓矣。礼乐征伐,自天子所出,春秋之时,齐晋实予,不胶者卓矣。”《先知》

  1478、或苦乱,曰:“纲纪。”曰:“恶在于纲纪?"曰:“大作纲,小作纪。如纲不纲,纪不纪,虽有罗网,恶得一目而正诸?”《先知》

  1479、圣人之道,譬扰日之中矣。不及则未,过则是。《先知》

  --------------------------------------------------------------

  《论衡》

  


  1480、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有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逢遇》

  1481、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且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非韩》

  1482、至德纯握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禀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故有为也。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票气不一,安能皆贤?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澹,其治无为。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自然》

  1483、《易》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帷尧则之。”又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周公曰:“上帝引侠。”上帝,谓舜禹也。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慕己无为而天下治。舜禹承尧之安,尧则天而行,不作功邀名,无为之化自成。故曰:“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年五十者,击壤于涂,不能知尧之德,盖自然之化也。《易》:“大人与天地合其德。”黄帝尧舜,大人也。其德与天地合,故知无为也。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汲井决彼,灌溉园田,物亦生长。霈然而雨,物之茎叶根咳,莫不洽濡。程量封泽,孰与汲井决陂哉?故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为也,气和而雨自集。《自然》

  --------------------------------------------------------------

  《潜夫论》

  1484、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明暗》

  1485、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明暗》

  1486、夫国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则宄乱绝;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术用则公法夺。《潜叹》

  1487、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慎微》

  1488、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然后设之以禁,故奸可塞,国可安矣。《述赦》

    1489、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无常行,亦无常弛。君敬法则法行,君慢法则法弛。《述赦》

  1490、法令赏罚者,诚治乱之枢机也,不可不严行也。《三式》

  1491、夫积怠之俗,赏不隆则善不劝,罚不重则恶不惩。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者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三式》

  1492、礼义生于富足,盔窃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贫穷生于无日。圣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爱日》

  1493、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断讼》

  1494、夫法令者,君之所以用其国也。君出令而不从,是与无君等。主令不从,则臣令行,国危矣。《衰制》

  1495、夫法令者,人君之衔辔箠策也;而民者,君之舆马。若使人臣废君法禁而施己政令,则是夺君之辔策而己独御之也。《衰制》

  1496、法令刑赏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尔,未足以兴大化而升太平也。《本训》

   ------------------------------------------------------------

  《申鉴》

  


  1497、明于治者,其统近,万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治乱之本在左右,内正立而四表定矣。《政体》

  1498、通于道者,其宁约。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怒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哉!此谓道根,万化存焉尔。是谓不思而得,不为而成。执之胸心之间,而功覆天下也。《政体》

  1499、民由水也。济大川者,大上乘舟,其次泅。泅者劳而危,乘舟者逸而安,虚入水则必溺矣。以知能治民者,泅也;以道德治民者,舟也。《政体》

  1500、睹孺子驱鸡也,而见御民之方。孺子驱鸡者,急则惊,缓则滞。方其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南;方其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北。迫而飞,疏则放,志闲则比之,流缓而不安则食之。不驱之驱,驱之至者也。志安,则循路而入门。《政体》

  1501、高下失序则位轻,班级不固则位轻,禄薄卑宠则位轻,官职屡改则位轻,迁转烦渎则位轻,黜陟不明则位轻,待臣不以礼则位轻。夫位轻而政重者,未之有也。圣人之大宝曰位,轻则丧吾宝也。《政体》

  -------------------------------------------------------------

  《中论》

  


  1502、夫登高而建柱,则其所视者广;顺风而振铎,则其所闻者远。非旌色之益明,铎声之益远也,所托者然也。况居富贵之地而行其政令者也?故舜为匹夫,犹民也,及其受终于文祖,称曰“予一人”,则西王母来献白环。周公之为诸侯,犹臣也,及其践明堂之祚,负斧扆而立,则越裳氏来献白雉。故身不尊则施不光,居不高则化不博。《爵禄》

  1503、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图。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也。《务本》

   --------------------------------------------------------------

  《人物志》

  


  1504、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流业》

  1505、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余也。《八观》

  1506、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材能》

  1507、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材能》

  1508、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英雄》

  ------------------------------------------------------------

  《中说》

  
       1509、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周公》

  1510、虽天子必有师,然亦何常师之有?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训,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务,民不知其由也。其惟明主乎!《问易》 

 

             告少年
  
  扫屋勿忘扫天下,求学当求敌万人
  计利当计百姓利,争名要争千古名
  孔明博采图匡济,润之饱学为苍生
  自古圣雄无例外,读书志在展经纶
  不应常在藩篱下,少年心事当拿云
  《金声》一部千番读,九天捉月有长缨
  
  
  
   致家长
  
  诚宜诫子读书勤,更须教子择书精
  大遗小学非明智,舍本逐末枉劳心
  经穷万卷胸无策,书读半部手通神
  望儿成器非奢愿,只须教子读《金声》
  
  
  
     启蒙诸篇一瞥
  
  《论语》艰涩难远行,《菜根》清淡难养心
  《增广贤文》多腐语,《格言联璧》乏真经
  《三》《千》诸作无聊甚,百年空负启蒙名
    国学传承谁倚仗???还须拭目待《金声》
  
  
  
   经典名高实伪经
  
  诗词歌赋积如山,多是风花雪月吟
  经史子集浩如海,多是虚悬陈腐论
  人生识字糊涂始,经典名高实伪经
  欲穷真理酬家国,还须端坐读《金声》
  
  
  
   寄言考场失利者
  
  男儿岂必务雕虫,科第何足论鱼龙
  刘项原来不弄书,当年谁敢比雌雄
  莫道今朝非往日,应知真理越时空
  山重水复疑无路,百读《金声》道自通
  
  
  
   富国兴邦谁倚仗?
  
  当年言必曰西人,而今美国不离唇
  抛却自家无尽藏,独爱邻人破裤裙
  君看加州方寸地,清华学子聚如云
  富国兴邦谁倚仗?国人之外更无人
  寄语当今肉食者,民心收拾赖《金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