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培东//老师,我讲不下去了

 采菊东篱630 2019-12-23

百度百科对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文的艺术特色的阐述,第一条是“叙事视角《伟大的悲剧》文本采用第三人称内聚焦的方式。“这种视角的运用,充分地敞开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极致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中的起伏与冲突。这种叙述手法的好处是使读者能充分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绪的起伏,从第三个人的视角观察整个事件的发展,这种内聚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充分地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其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路。”《伟大的悲剧》中探险队员在面对食物与能源短缺而环境又极端恶劣的情况下的恐慌与绝望的心理活动,之所以能如此生动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都是因为茨威格采用了这种叙事视角。

苏州中学伟长部的观摩课堂,我并不打算就叙事视角来展开教学,毕竟对初一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是有难度。李政涛教授认为知识价值的实现,以“转化是否发生”作为标志。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能够转化到学生那里去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是可以被转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内容。” “叙事视角”的叙事学知识学习,更适合在高中外国小说教学中发生。《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手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其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真挚的情感与精美的语言,让读者心灵为之激荡。尤其是文本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基于本篇传记的特点,落实单元教学的目标的需要,浏览能力的培养、对“伟大”的理解、对传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丰富的想象力的体味应是七年级学生阅读学习《伟大的悲剧》的内容。

可是,教学推进过程中,我很意外地遇到了叙事视角探究学习的机会。课的后半段时期,要求学生讲文中的细节描写。一男生站起来很激动地说:“我就是斯科特(考察队队长),我想讲讲我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他开始讲述了:“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我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我给所有爱的人留下了话,在我行将死去的时刻……我的日记一直记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这个时候,同学们笑了,他也打住了。对呀,生命都到了最后一息了,你又怎么能讲述这些细节呢?男生尴尬地站着,我鼓励他再说一次,他说到“我在行将死去的时刻”再次凝滞。这时,我就意识到这就是穿插讲解叙事视角的最佳时候。“我”的故事说不下去了!看看,茨威格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选择了第几人称来写这篇文章?

对,第三人称。叙事类作品基本上都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即是以为叙述者,只讲参与,看到,听到的事情。这样写局限性很大,情节发展一旦离开我的视野,就不得不住笔。第三人称叙述则多为全知视角,但也有例外,有些第三人称叙述体也使用内聚焦的方式,限制叙述的视野。第三人称内聚焦叙述,不同于全方位的叙述。作者没有对所有事件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只是退居到幕后,冷静地记录故事,从特定的角度观察世界,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这样的叙述既避免了第一人称叙述呆板、不灵活等劣势,又能够避免传统的全知叙述的不真实感。在《伟大的悲剧》中,茨威格以第三人称内聚焦的视角来写作。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 在这里,作者以第三人称内聚焦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几个探险队员在面对食物与能源短缺而环境又极端恶劣的情况下的恐慌与绝望的心理活动。

我没有刻意去深化“内聚焦”这样的专业术语,只是从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叙述特点去引导学生比较感知。学生们点点头,撞墙后自己弹回来,很自然地学到了知识。而我,也因这个花絮恶补了相关的叙事学知识,教学相长,确实如此。

课堂总是不断地在发生故事,它会把我们引向危险,也是在等待我们顺势而变,走向更开阔更光明的境地。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师的功效在于引导,在于启发。好的课堂,应该是以教师的精彩教学、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出发点,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对课堂上富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进行讨论,在流动中生成精彩。所以,你准备了什么,你的课堂才可能拥有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