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升自我育德的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首届新时代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研讨会发言

 娲皇阁 2019-12-23


尊敬的袁振国老师,各位同仁:

很高兴能参加浙师大组织的首届新时代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研讨会。我现在也深切地感受到德育问题的重要性,感到我们远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做实,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已经明显地凸显出来,我也是在以个人的努力来回应这个问题。今天借此机会,简单谈一点点想法。

我们现在谈德育能力或者说育德的能力,这中间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其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这几年来尝试着去读一些古代经典,慢慢地也是有一些感受,我感觉这其实是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去承担德育工作,我们去教育别人,我越来越多地感觉到,当我们去教育别人或者进行德育实践的时候,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愿意把这个问题转换一下,那就是,其实我们的德育能力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德性能力,也就是我们自我育德的能力。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德育能力的本体,也即我们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德育能力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你讲得再好不如你自己做得好。如果说你自己做得不好,你自己本身是一个无德的人,那你讲得最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德育的实践一定是基于德育的本体。这就是让我去思考德育能力的第一个层面,个人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育德的能力


谈到自我育德的能力,我就很快就想起了王阳明先生《教条示龙场诸生》所说,我觉得他这个短短的演讲词,把自我育德的能力讲得非常清楚。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够做到自我育德他提的是四点,很简单,首先是立志,立大志,就是说志要正第二是要勤学,那就是要踏踏实实通过广博的学识来磨练自我第三就是改过,这个每一个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之中,都会有一些问题,有问题不要紧,重要的是有错能改;第四就是善,就是与人交往,看到别人有问题,那我怎么样来面对别人。他讲的是责善之道,就是《论语》中孔子所讲的,那就是你自己做的多么的好,别人多么的不好,责备他人要适可而止,你也不能够居高临下,是重在反省自我,宽以待人,这就是责善,我觉得他这一点讲得非常好。

王阳明提的四点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方面,第一就是立志明德,这就是大学里面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首先明明德是自己,然后才能够新民,才能够一起努力,臻于至善。所以,自我育德首先就是立志明德。我觉得我们今天,包括北大出的这些事情,最近出的这些事情,我觉得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整体上说来,我们的学生在立志上面还是有很大的问题,太狭窄,只是追求学业的成功。刚刚袁老师也讲了,我们单纯的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这种培养路径确实是有问题,这种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第二个当然就是勤学,勤学就是我们讲的自强不息,要倡导我们的学生精进不已,自强不息,不要把青春时光白白耗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之中。第三就是怎么样人我融通,融通他人就是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你看我们今天很多青年人,在恋爱过程之中经常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切切实实地表现出这种人我融通的能力太差。这就是我从王阳明先生的《教条示龙场诸生》来引出自我育德的三个方面,就是立志、勤学和人我融通。

接下来,一个人有了自我育德的能力,成为了一个德性的主体,那接下来就是德性主体的实践。德育能力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能力,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是育德的主体,每一个老师都会以自身的人格精神来影响他人。在这个意义上面而言,育德的能力是每一个老师,也是每一个师范生的重要的能力、必备的能力。那由此而来,有了这个本体之后,你怎么转换成一种实践,那教育需要一定的实践的智慧德育之的层面,也即具体的育德能力,我也想谈三点。目前而言,我觉得这三点育德的能力也是比较重要的。

在当前教育的背景之中,我觉得第一就是要有儿童立场,就是能够切切实实地去愿意理解孩子,跟他们一起思考,特别是我们现在代沟明显,要理解孩子真的是不容易,甚至理解自己的孩子也都是一样,所以,在今天我们需要一种儿童的立场而不是简单地训导儿童的方式。这是第一个,就是理解和接纳儿童,甚至是理解和接纳儿童的不完满,只有理解了他们,才能够一点点去引导他们儿童立场去理解儿童使我们进入儿童世界的基本的通道,基本的方式,也是基础性的方式。

第二就是对话精神有了儿童立场之后,第二是干什么呢?要去能够坐下来和他们平起平坐,一起对话。我所理解的对话精神,是要把教育的古典精神和现代精神融合起来,我现在就是强调古典对话精神和现代的融合古典对话强调个体的开放性,人一定要开放自我;现代就是要人人平等,要尊重个体,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教育对话精神,这是教育智慧的第二点。

教育智慧的第三个方面是具体的交流智慧或者交流技巧。怎么样和孩子说话,那还好是要有一点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教育学的知识,要有基本的技巧、基本的能力,怎么样去引导孩子,怎么样去理解他们,我把这些放在第三个层次。我谈教育智慧,主要是这三个方面。

那我们再把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前面就是讲体,后面就是讲用体与用要结合起来。我特别强调体的重要性,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育德能力的建设,一定要回到根本,就是袁老师前面所说的,我们要切切实实地培育有德性的人。单纯用的教育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单纯的育德的技能技巧知识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与此相关,单纯的德育知识能力的考核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现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我们考了之后都可以合格,都可以去当老师。确实,就真正的专业素养和内在基础而言,这种考核是没有办法的。这是一个悖论,也是我们当前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由此而来,作为师范生,这个考试我们没有办法去引导。今后可不可以增加一点,你要获得这个资格证考试,还是要有在教师教育学院必要的进修经历,特别是教育实习的经历。如果你没有一段时间实习,跟孩子们在一起,你怎样来磨砺你的育德之本?这个可不可以在今后,能够把这个作为基本要求,真正地提高教师专业特性和专业门槛,能有一些硬的条件。据说北大清华的那些孩子们,考教师资格证,很简单,就是三天,三天就解决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他们确实聪明,另一个方面也是说明我们的师范专业训练无足轻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面是狠狠地打了我们师范教育的一记耳光。

不管怎样,作为我们师范院校,我们师范教育怎么样踏踏实实整体立足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整体育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这种德育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点,一个着力点。也就是说,育德能力的提升一定要上升到自我德性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我建议除了德育能力建设课程,我们还是要加强师范生人文通识教育,就是要把师范生的人文通识教育作为育德的一个重要的根基没有深度的人文教育资源,单纯的一门德语能力建设课程,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效果,可能不好说,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如果有了一个厚的基础,再有一门课程去引导,这样的话,德育能力的提升就会更好

我是主张切实加强师范生的人文通识教育就目前我们自己所做的人文通识教育实践中做得比较多比较好的,有一点心得的,就是细读经典,包括带领学生,以及中小学教师团队。我的几个实践基地学校做得特别好,他们不仅仅是带老师们去读王阳明,还带领家长来读,有的时候不仅仅是改变了老师的生存方式和幸福体验,也让家长也改变了,让家长的心态也改变了,家庭也变得更幸福了。在这个意义上面而言,适当地引入经典,当然不仅仅是中国的经典,西方的经典也要引入我们在编书的过程之中,可以考虑大量的或者适当的引进一些中西的经典文本,特别是像王阳明撰写的那种短小精悍的文字,让孩子们去看看真的是非常好。我觉得还是要回到师范教育的初心,踏踏实实历练孩子们的心智,让他们在切切实实地读一点经典文字的过程之中整体地提升自己的德性能力,这也是一种师范教育的本位回归我们不仅仅是让师范生考一个一纸文凭,而真的是让他们作为一个师范生,成为一个具有师范人格的健全之人。

谢谢各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