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由镇升格为县后,按我国封建制度的常规,建县后一般都要修筑城墙,但上海却在建县后的262年中一直未筑城墙。到了明代中叶,江浙沿海地方不断出现倭寇偷袭骚扰,仅在嘉靖三十二年四至六两个多月间,上海县就连续5次遭到倭寇大洗劫,县市几将半成焦土,损失极其惨重。因为没有高墙而吃了不少苦头,于是就在这年,上海官民便奋起筑城,仅用三个月(9-11月)就筑起了一座周长九华里,高二丈四尺的城墙(古称),自此以后,倭寇又多次来犯,直逼城下,却始终再没能侵入城池。
说起上海的老城墙,这段在大境路口,约长30多米古城墙---大境阁,是我们一直认为的上海最后的城墙。
▼其实离大境阁不远的柳泉弄还有一段城墙。据考证,这段明代的城墙被证明是上海最老的墙根。
▼这段在人民路、露香园路路口的古城墙,隐身于周边的马路草坪、酒店公寓之中,一不留神,或许就与它擦肩而过。
 ▼拆迁拆出的沪上最古城墙:2005年,因柳泉弄的房子拆迁而露出了一部分古城墙,暴露在外的墙体部分与柳泉弄的民居连在了一起,据说,这段100多米弄堂里的房子的后墙就是依墙而建的。
 ▼城墙的横截面,可以看到墙体呈人字结构,中间填三合土,上部为实砌的两砖墙。
 ▼这段城墙高约3米,地上部分有20多米,由于年代久远微微向南倾斜,但城砖基本完好,地下基础部分亦保存完好。这段不可多得的地面文物,又给上海多添了一段文脉。

▼大境阁的这段城墙原是箭台,成“凸”字型。当时倭寇被平定后,官绅在城墙的四座高台上,造了四座寺庙:大境建关帝殿,振武供真武大帝成了真武台,制胜建观音阁,万军建丹凤楼。后人将这四处合称为“殿、台、楼、阁”。至清代,这“殿、台、楼、阁”屡经改建、装饰,成为上海名胜,一年四季,游人不绝。其中两处还被选入“沪城八景”:“凤楼远眺”(丹凤楼)、“胜景烟霞”(大境关帝殿)。

上海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由镇升格为县后,按我国封建制度的常规,建县后一般都要修筑城墙,但上海却在建县后的262年中一直未筑城墙。到了明代中叶,江浙沿海地方不断出现倭寇偷袭骚扰,仅在嘉靖三十二年四至六两个多月间,上海县就连续5次遭到倭寇大洗劫,县市几将半成焦土,损失极其惨重。因为没有高墙而吃了不少苦头,于是就在这年,上海官民便奋起筑城,仅用三个月(9-11月)就筑起了一座周长九华里,高二丈四尺的城墙(古称),自此以后,倭寇又多次来犯,直逼城下,却始终再没能侵入城池。
说起上海的老城墙,这段在大境路口,约长30多米古城墙---大境阁,是我们一直认为的上海最后的城墙。
▼其实离大境阁不远的柳泉弄还有一段城墙。据考证,这段明代的城墙被证明是上海最老的墙根。
▼这段在人民路、露香园路路口的古城墙,隐身于周边的马路草坪、酒店公寓之中,一不留神,或许就与它擦肩而过。
 ▼拆迁拆出的沪上最古城墙:2005年,因柳泉弄的房子拆迁而露出了一部分古城墙,暴露在外的墙体部分与柳泉弄的民居连在了一起,据说,这段100多米弄堂里的房子的后墙就是依墙而建的。
 ▼城墙的横截面,可以看到墙体呈人字结构,中间填三合土,上部为实砌的两砖墙。
 ▼这段城墙高约3米,地上部分有20多米,由于年代久远微微向南倾斜,但城砖基本完好,地下基础部分亦保存完好。这段不可多得的地面文物,又给上海多添了一段文脉。

▼大境阁的这段城墙原是箭台,成“凸”字型。当时倭寇被平定后,官绅在城墙的四座高台上,造了四座寺庙:大境建关帝殿,振武供真武大帝成了真武台,制胜建观音阁,万军建丹凤楼。后人将这四处合称为“殿、台、楼、阁”。至清代,这“殿、台、楼、阁”屡经改建、装饰,成为上海名胜,一年四季,游人不绝。其中两处还被选入“沪城八景”:“凤楼远眺”(丹凤楼)、“胜景烟霞”(大境关帝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