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货日记]蒿子馍馍

 老黄说史 2019-12-23

春天跑得有点小快,还没迷登过来,就农历三月三了。三月三作为节日,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今天的郑州,小雨如丝,新郑的拜祖大典仍如期举行,那份隆重,不是小家细户所能想像的。

只是,那份隆重与我无关,心中念念的,却是老家的蒿子馍馍。

为什么三月三要吃蒿子馍馍呢?这里面还有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这时,便有负责维持治安的牛头马面、黑白无常之类的鬼差出来净街,碰到那些不知死活的阳间魂魄,就捉了去,投入阴间,这人就一觉难醒,魂归那世了。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阳间的人就想法设法躲避鬼差的搜捕。传说,魂魄躲进蒿子林里,鬼差就找不到了,等警讯一过,错过还阳的魂魄就又能偷偷跑回来的。

所以,老家的乡亲们才慢慢养成了三月三吃青蒿的食俗。

另外,为了避免三月三夜间外出游荡的孤魂野鬼的侵扰,家家门前还会放上几棵青蒜,意即“算了”,这家是好人,别骚扰了。有时,也会有仇家趁主家不备,在门口偷放几根大葱,那这家就有晦气了——那大葱的谐意就是“冲”,小鬼们可以直接闯入捣蛋。

当然,三月三的“鬼节”只是个传说,但食青蒿却是兼有食疗作用的。青蒿可是个好东西,可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去年那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就是因为她成功地从蒿类植物中提起了青蒿素。

这样想来,乡亲们三月食青蒿,还是颇具科学思考的。

春天,正是青蒿萌发的季子,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到它们青葱的身影。一般,乡亲们会在三月初二的早晨,踏着晨光,趁着露水未泄之时,去野外采摘青蒿。回家后,将洗净的青蒿与浸泡了一天的大米(条件好的人家用的是糯米,一般人家则是糯米掺杂着粘米)用石磨磨成浆,让它们流入石磨下方的簸箕里,为了吸去米浆中多余的水份,乡亲们会在簸箕里铺一层厚厚的草木灰,灰上再摊一块大大的细纱白布,这样的器具,接到米浆后,很快就变成碧绿的粉块。

这就是蒿子面。三月三时,一家老小围在桌前,将蒿子面揉成小团,就是蒿子馍馍的半成坯了。这和南方的青团极为相似,只不过,青团一般是隔水蒸熟,显得晶莹剔透,可饱眼福。而老家的蒿子馍馍,则是将粉团贴进锅底烧有开水的铁锅里,盖上锅盖后,小火慢煎到馍底金黄,这才最解口馋。

中午吃饭时,还接到三弟的短信,说是家里做好了蒿子馍馍,可是,我却没口福。看来,只有周末去黄河边走走,看能否采摘些青蒿回来,以解乡思了。

长按.识别.关注

老黄的抽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