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怀】有无本一,中和之意——纪念孙禄堂先生逝世86周年

 文苑书店66 2019-12-23

谨以此文纪念孙禄堂先生逝世86周年

孙禄堂先生

孙氏武学指由孙禄堂先生创立的武学体系,其特征有三:

其一,孙氏武学是完备实战技击之能的基础,是实战技击研究的重大成就。

其二,孙氏武学是与道同符之艺,变化气质,提升认知。

其三,孙氏武学是自我实现之学,具有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能。

孙氏武学之理贯通中西。孙禄堂先生说:“拳术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武学中的中和是通过有无之间一系列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相互并立与相互转化来实现的,并成为指导武学体用的最高原则。有无二者在孙氏武学中是一,两者互相依存,通过极还虚致中和。中和的效果是产生内劲,亦称太极、先天真一之气、浑圆一气之意等。因此有无本一,唯有极还虚之道方可登临此境。

在孙氏武学中,一是活的整体。所谓是活的,就是始终处于自为、自在的动态转化中。

那么通过什么显示其动态和转化的呢?

就是通过武学体用过程中的有与无、虚与实、开与合、起与落、放伸与收缩、撑拧与松顺、逆运与顺行的并存与转化。

这些矛盾的词汇在孙氏武学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在孙氏武学的感知体验中,是圆融一体的。在体用中,有无始终都是处于变动且不可分割的整体状态,有无本一,是谓道体。这是孙氏武学对中国传统哲学中“道”的意境的揭示。

对立统一是黑格尔看待世界的视角,中国传统思维则与此不同。同样是看世界,视角不同,语境不同,所见意蕴自然不同。中国传统思维是体验式的,西方的思维是逻辑式的,因此中国思维发展出的是体验体系,而西方思维则是思辩体系。一者求感知至真,一者求思辩至真。这是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当代人若能兼通两者,必将获得新的智慧。

这种中西思维之间的对比与融通,对人类思想的启迪,对个人精神的塑造都是十分有益的。孙氏武学就具有这种穿越时空的维度。

遗憾的是,当今国内武术界的大环境,对于真正想要探求武术真理的人来说,是不那么美好的。部分从事武术研究的学者缺乏学术精神,眼中只有权势利益,这对传统武术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十分不利的。孙禄堂作为中国历史上名声卓著的一代“武圣”,其创立的孙氏武学却长期得不到的重视,能深入研究其武学与思想者甚少,实在令人扼腕。

近代以来对孙禄堂的武艺、哲思与武学体系有所研究者不多,民国时期有杨明漪、陈微明、金一明、梁漱溟、严范孙、沈钧儒等。在这里我不赘述前贤对孙禄堂及其武艺与学术的评价。武学进步,文化复兴,需要经得住实践与时间检验的文化来作为支撑,笔者认为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孙氏武学,就是经得住时间与实践检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