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隆美尔主动求死,拦住了要拼命的儿子,儿子回忆:幸亏老爸自杀了

 历来现实 2019-12-24

隆美尔因《步兵攻击》一书被希特勒所赏识,并任命其为大本营卫队长。因为离高层较近,隆美尔的军事才能逐渐被希特勒渐渐注意,在闪电袭击波兰中,隆美尔因为其优秀的表现,希特勒满足了其成为装甲师师长的请求。

在随后的法国战役中,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被评为“魔鬼之师”,一度让敌人闻风丧胆。如此优秀的人才,希特勒自然不会吝啬对他的嘉奖。很快非洲战役战事的紧张,让隆美尔再次有了大显身手的地方,1941年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非洲军军长。

在那里,隆美尔凭借灵活多变的战术打的英军节节败退,而且还俘虏了奥康诺将军,这让隆美尔声名鹊起。

因为其狡猾的战术,隆美尔还被英军称之为“沙漠之狐”。

1942年隆美尔升任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不久之后,又成功率领军队夺回了“昔兰尼加”,被希特勒升为上将。当年六月再被授予元帅军衔。短短三年,隆美尔就从一个卫队长升为一个元帅。这与自身的才能并且和希特勒的赏识有着离不开的关系。

那这么受宠的一位名将,是如何被希特勒所逐渐厌恶,并最终要求其自杀的呢?

这就要从非洲战场说起了。

因为其弹药供应不足和粮食的紧缺,并且英军派来了他的大杀器“蒙哥马利”,在这场狮虎之争中,隆美尔最终还是因为后勤的问题,被接二两三地拿下好几城。希特勒虽然没有怪他,可是还是将他调到了意大利。德军最重要的苏德战场并没有派隆美尔过去,因此可以看出隆美尔已经失宠了。

被调离南非之后的隆美尔开始思考,到底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打下去,在盟军的东西两线的夹攻下,德军在他看来必然会失败。他觉得有必要做出一些决定,比如劝说希特勒和盟军进行谈和。1944年,隆美尔执意要和希特勒谈谈政治问题,比如停战事宜,最终却被希特勒轰出了门外。

这也不是隆美尔第一次惹希特勒生气了,早在之前希特勒虐杀犹太人的时候,隆美尔就提议不要滥杀无辜,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又从小出生于知识家庭,隆美尔受到的教育和从小良好的教养,使他数次和希特勒就此问题发生争执。

此事之后,隆美尔又被卷入刺杀希特勒的风潮之中。

虽然这次事件的主谋是施陶芬贝格上校,看起来与隆美尔没有太大关联。可是在盖世太保的事后调查中发现,隆美尔显然对这件事情是知情的。知情不报显然是大罪,隆美尔显然没有保护希特勒的意思。

在事后的报告中马丁鲍曼添油加醋,說此次“瓦尔基里”事变成功后隆美尔将引领新政府。其实这只是马丁鲍曼借机公报私仇而已。怒火中烧的希特勒已经顾不得考虑这件事情的真伪了,立即下令逮捕隆美尔。

此时的隆美尔因为不久前遭受了美军的轰炸,还在床上静养。醒来之后就看见了盖世太保和他带来的死亡请柬。为了以防万一,盖世太保还封锁了周遭的道路,并给了隆美尔两个选择:

第一选择自杀,这样可以给予国葬待遇,并且不为难他的家人;第二,上军事法庭,辩证自己的清白。

隆美尔清楚地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可是为了不连累家人他还是选择了前者。

在临死之前,隆美尔有五分钟的时间和家人告别。他15岁的儿子曼弗雷德愤怒的说道:“我们不可以选择和他们拼命吗?”

“没有必要,我们的弹药并不充分,只会增加不必要的伤亡”。隆美尔淡定说到。

“只有这样,你们才能顺利地活下去,并且拿到元帅的抚恤金。”

说完这些,隆美尔便穿戴整齐,带着他的荣誉权杖缓缓地走向了在外等候多时的汽车。随着小车慢慢驶入密林,一代名将最终服毒自尽。一刻钟后,医院打来电话,宣称隆美尔因伤重不治,最终脑溢血过多而亡。

他死后,元首在乌尔姆为他举行了国葬,并且按照承诺的那样并没有为难他的家人。可以说隆美尔选择赴死,更多的是一种为家人的担忧。

隆美尔的独子曼弗雷德后来的人生比较顺利,他在战后进入了市政厅工作,慢慢做到了斯图加特市市长一职,还身兼《德国城市报》的总裁职位。

曼弗雷德对他的父亲的死一直不认同“被迫自杀”的说法,他觉得这是“自愿求死”,毕竟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而且他觉得父亲的选择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隆美尔想让儿子成为一个运动员,或者是一名数学家,他儿子没有满足他的遗愿,相反在2001年,曼弗雷德还成为了法国外籍军团的指挥官,这种“子承父业“,恐怕是隆美尔当年“自愿求死”时所没有想到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