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伯良:东汉眉山(1):归汉

 嘉绒遗民 2019-12-24
东汉眉山(1):归汉

□ 古 伯 良

    公孙述割据巴蜀称帝十年之后,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已基本扫平中原群雄。建武十年(公元34年)冬,刘秀开始水陆两路进伐蜀地。[1]
    东汉征南大将军岑彭率领的水路大军由长江水道攻蜀,建武十一年春,岑彭率军一路攻破荆门、江关(今奉节)、江州(重庆),随后继续逆江而上。八月,岑彭兵至黄石(宜宾与乐山之间),击败公孙述大将侯丹。然后弃舟登岸,日夜兼程连续行军两千多里,兵临武阳城下。
    这时,武阳守将是公孙述的从弟公孙永,他虽然官居卫尉,却不懂守城之术,十月,武阳城被岑彭一举拿下。接着,岑彭又命轻骑部队,奔袭距离成都仅几十里的广都(今成都市南)。汉军“势若风雨,所至皆奔散,蜀地震骇”,连公孙述也惊叹:“是何神也!”[2]
    岑彭攻武阳时,大营扎在彭亡山下(约今江口镇盐井沟),当他听到这个名字后,很不喜欢,便想换个地方,但当时天色已黑,没法换。就在当晚,公孙述派出一名刺客,谎称是逃亡之人前来投降,乘夜将岑彭刺杀。“由是改彭亡曰平无,言无贼也。”[3] 
    由于岑彭治军严整,秋毫无犯,所以,岑彭死后,“蜀人怜之”,在武阳给他建立庙宇,四时祭祀。
东汉眉山(1):归汉
    岑彭被刺杀后,汉军群龙无首,蜀军趁机迅速反攻,重新夺回了武阳、南安等县城,汉军一路退至僰道(今宜宾)。刘秀紧急诏令吴汉接替岑彭之职。吴汉在僰道遇上败退的汉军,立刻重整军队,组织反攻。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春,吴汉“与公孙述将魏党、公孙永战于鱼涪津(今乐山市中区关庙的平羌三峡峡口一带),大破之,遂围武阳。述遣子婿史兴将五千人救之。汉迎击兴,尽殄其众,因入犍为界。”[4]《后汉书·光武帝纪》也说,“十二年春正月,大司马吴汉与公孙述将史兴战于武阳,斩之。”[5]当时,僰道亦属犍为郡,这里说吴汉攻下武阳后才“因入犍为界”,当是指汉军进入犍为郡郡治所在的地界,由此也表明当时的武阳已是犍为郡郡治。
    慑于汉军威猛之势,犍为郡各属县或闭城自守,或开城投降。吴汉在扫平武阳周边后,继续挥师北上。九月,吴汉在广都县大败公孙述部将谢丰,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十月底,吴汉率领的南线汉军与臧宫率领的北线汉军一道,对成都形成了合围之势。
    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汉军北路大军在臧宫的率领下,进军成都西北面的咸阳门。公孙述占卜,说“虏死城下”,大喜,以为这兆头应在吴汉、臧宫等人身上。于是一边派延岑抵挡臧宫,一边亲率数万人出城与吴汉大战。
    延岑率部与臧宫三战三胜,占着上风;吴汉则派护军高午、唐邯率领数万精锐迎击公孙述。公孙述率兵从早上战到中午,军队吃不上饭,疲困不堪,以致兵败回逃,高午趁机奋勇追击,冲进敌阵挥枪猛刺,刺穿公孙述胸部,公孙述坠马,被手下人抬回城去。
    重伤的公孙述将兵权交给延岑执掌,当夜死去。第二天,延岑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吴汉斩公孙述首级传送洛阳,蜀地遂平。[6]
    经过约23个月的艰苦征战,东汉大军终于灭亡了存在了12年的成家政权,而今眉山之境,也在公元36年年底,纳入了东汉帝国的版图。
    东汉平定巴蜀后,对巴蜀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蜀郡守将史歆在成都叛汉,宕渠杨伟、朐䏰(qú rěn,今重庆云阳县)徐容等起兵响应;二十一年,益州的蛮夷也起事叛乱。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些打击巨室豪门、保护平民百姓的措施:建武十二年三月,诏令陇、蜀两地的百姓中被抢掠去当奴婢、自己到官府诉讼的,在司法官员未予判决之时,全部免为平民。十三年冬十二月,诏令益州的百姓凡是从建武八年以来被抢去做奴婢的,一并都放免为平民;有依托别人为妻妾、想离去的,听凭她们的意愿;对敢于滞留不放的人,按抢掠人口的刑法治罪。十四年十二月,又诏令将益州、凉州的奴婢,自八年以来凡到官府自己申诉的,一律放免为平民,卖身为奴的人不必把卖身的钱还给主人。十八年秋七月,吴汉平定史歆之乱后,还诏令赦免在益州所属地区犯斩首罪以下的人。这些诏令,不仅有利于破除奴隶制度,保护了底层百姓的利益,而且解放了劳动力,发展了生产力,对恢复和发展包括今眉山在内的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东汉政府还在巴蜀地区“搜求隐逸,旌表忠义”,朱遵就是在这时被“赠以将军,为之立祠”的。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巴蜀吏民守职供事,不复有乱,于是“西土咸悦,莫不归心”。[7]

参考文献
[1]《后汉书》卷一·本纪第一·光武帝刘秀
[2]《后汉书》卷四十七·列传第七·岑彭传
[3]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2页
[4]《后汉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八·吴汉传
[5]《后汉书》卷一·本纪第一·光武帝刘秀
[6]《后汉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公孙述传
[7]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