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

 刚开始7ezvf36d 2019-12-24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

【读史杂记】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老家许昌

文‖马炎心

朱自清在他的《沉默》一文中说:你的话应该象黑夜的星星,不应该象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运用适当的语言,可以互通信息,加深了解,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增添乐趣,促进工作,然而如果话说得太多,也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翻开史书,古人“言多必失”、“多言必败”、“多言多患”、“多言失德”、“多言招嫌”之类的告诫比比皆是。

避免多说话的办法很多,如多看少说、多听少说、多思少说、多干少说等等,还有就是看透别说透。

清代名臣曾国藩重视收罗人才,手下三圣七贤高人甚多。有一名先生叫高踽,自夸人品齐天,人格超众。

他写了一篇自白叫《不动心说》,呈送给曾国藩。自我评价其品行是:“使置吾于妙曼蛾眉之侧,问吾动好色心否?曰不动;又使置吾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曰不动。”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

看,美女面前绝不动心,高官面前绝不动心,厚利面前绝不动心,人间一切诱惑摆在面前,对他都不起半点作用!这是何等超类拔群的高华人士啊!

然而有人看不惯了。这人叫李眉生,是曾国藩的幕僚,聪明俊朗,才气纵横,年少倜傥,不矜细行,曾国藩非常喜欢他,“视如子侄”,甚至可以随意出入曾的办公室。

有一天曾国藩外出接客,李眉生又溜哒进来,见桌上放着一封信,拿起来就读,读完不禁哈哈大笑。原来这正是高踽先生的那篇大作。

李眉生想,你高踽既然心态如同古井无波,不计名不较利不爱色不攀官,那么你到曾大人这里干什么?你写这篇东西又是为什么?这人简直太虚伪了!于是便提笔在《不动心说》的页眉上写了一首打油诗:“曼妙蛾眉侧,红蓝大轿旁,万般皆不动,只要见中堂。”题毕掷笔大步跨出门外,步态里满是对高踽的鄙夷和不屑。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

曾国藩送客回来,见了案上的眉批,立即派人将李眉生找来问清是他写的后,便劈头盖脸地将其臭骂一顿。曾国藩说:“这人嘴上说的与心里想的表里不一,你以为我不知道,知道其名实两乖,但不必说出来。为什么还要养着他?这类人没揭穿其心,他仍然是朋友;如果揭穿,很可能摇身一变就成为敌人。如果两人翻脸,这人会成为仇人与敌人,乃至杀人的心都会生发的!”

应该说,李眉生能透过一篇短短的文章看穿其人华衣衮服层层包裹的内心,洞穿其人幽暗之深处,确实慧眼金睛,聪明绝顶,而且又写诗使其昭然若揭,更不失率真直爽。但与曾国藩这块老姜相比,他还是毛嫩了点。因为识破朋友腋窝里藏着的“小”再一口说破,多半情形下朋友是难做成了。至于会不会严重到成为杀身之敌,曹操与杨修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

杨修是东汉太尉(国防部长)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修为人好学,非常聪明。《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四则杨修展才之事,均属“看透”又“说透”一类。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

有一次,左右请曹操去看刚刚为他修建的花园,看他有什么需要修改的。曹操看完园内的景物,比较满意。可是当他走到大门口时,却停住了脚步并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头。同行不知为什么,只见他从侍从手中拿过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

在场的人都不知道丞相是什么意思,就去问杨修,杨修想了一下说道:“门中加‘活’字是一个‘阔’字,丞相说门太宽阔了,应做窄一点。”于是工匠们按杨修说的把门改得窄了一些。曹操看后,十分满意,并冲杨修神秘的一笑。

又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在盒上写了“一盒酥”三个字,放在桌子上,让大家看。别人都看不懂什么意思,只有杨修看了以后把酥糖盒打开,将酥糖分给大家吃了。

有人担心这样做会得罪丞相,恰巧曹操从室内出来,见杨修分酥糖给大家吃,就说:“为什么把我的糖吃光了。”大家都为杨修捏了一把汗,只见杨修不慌不忙地说:“丞相亲笔写了‘一盒酥’,拆开就是一人一口酥的意思,我正在执行您的命令呀。”曹操听了后,就再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哈哈一笑。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

还有一次,曹操与杨修同行,正好从曹娥碑旁经过。曹娥是传说中的孝女,因为父亲被淹死而投江自尽,后人为她立碑,可是在碑后面却写了八个令人费猜的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看后不解其意,问杨修:“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说“知道”。曹操止住他:“你先别说出来,让我想想。”他们策马而行,一直走了三十多里路,曹操终于想出来了。

他和杨修约定同时写出来,只见他们各伸出左手,四个相同的字“绝妙好辞”映入眼帘。原来黄绢指有色的丝,色加丝是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少加女是个“妙”字,外孙,是女之子的意思,合起来是个“好”字,齑臼是辞的意思。把四个字加起来正好是“绝妙好辞”。曹操感到不如杨修机敏,说:“我不如卿,想了三十里,才猜出来。”虽面带微笑,却掩饰不住内心的不悦。

最后有一次,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

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

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您真是明白魏王的心事啊!”就也收拾行装。于是军中诸位将领都开始准备回去的事务。曹操得知这个情况后,传唤杨修问他,杨修用鸡肋的意义回答。不过这次之后就再没以后了。因为“曹操大怒:‘你怎么敢造谣生事,动乱军心!’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看透别说透,其中道理有三。

其一,饶人是福得理要饶人。不言而喻,人活在世上应该向高雅靠拢,但不可避免会与低俗为伍。包容他人原谅他人的错误,事情就不至于向复杂化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趋于和谐。一些无关紧要的矛盾,隐藏在彼此内心还是朋友,可一起吃饭,可一室相处,可一路同行。也就是说,维持表面的朋友状态,总比表里皆是仇敌的情形更好些。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

其实,有些事情只能心照不宣,说透就失去了其意义。世上没有谁希望别人能看穿自己的一切,也没有谁愿意把自己赤裸裸地摆在别人面前。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隐衷,就算你看透了,又何必把它说透呢?曾国藩对那位高踽先生识破其内心而不说破,这是尊重世俗,悲悯人生。能识破,那是精明,不说破,那是厚道。

其三,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要学会去伪存真,但人至察则无智,人不能自以为聪明且为之沾沾自喜。维护他人尊严,也是呵护自己。对于一些事情要看透而不说透,说透不见得是聪明的表现。死在曹操手下的杨修,想必是因他对什么事都看透却又喜欢说透吧!谁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最终还是栽在曹操这个高手面前。

然而世上的事情又是复杂的,有时该说不说也不行。《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情节:公元198年,曹操联合刘备合力击败占据徐州的吕布,俘获了一些吕布的部将,其中大骂曹操的张辽受到了重用,沉默不语的高顺反而被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曹操是一个不怕骂的人。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

张辽被抓后,大骂曹操,众人以为张辽必死无疑,可曹操却说他是忠义贤能之人,亲自为他松绑,最终收降了他。而高顺被绑到曹操面前时,表现却是“不语”。

这可是触到曹操的逆鳞了,要知道曹操最想要的是所谓存在感而不是什么名声。当年他被相面先生说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时却“大喜”,因为他的存在感得到了承认。而高顺在面对曹操时,一句话也不说,这是对他的无视,是他最不能容忍的,所以大怒,疾呼左右将高顺拉出去处死。

其实,高顺也是相当了解曹操内心的人,而这种了解,远远高于杨修那种猜测曹操心思的小把戏,所以尽管曹操爱才也不能容忍他。

高顺之死虽然可惜,但其义可嘉。因为在那个把跳槽当家常便饭的不以为耻的时代,他的选择是相当罕见的。对这样忠义贤能之人,值得大书特书。

多言必败:看透,为什么一定要说透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