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歌诀详解——清胃散

 烟云红雨hhj980 2019-12-25

清胃散

《脾胃论》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
【歌诀总括】
清胃散由升麻、黄连、当归、生地、丹皮组成,可加入石膏加强清胃热之功,治疗胃火引起的牙痛、牙宣出血、口疮、吐衄等症。
【歌诀详解】
清胃散为治疗胃火牙痛之方。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如果胃中有积热,就会化火循经上攻,出现牙痛牵引头痛,局部头面面颊发热。若邪热循经上炎阻滞血络,还可致热伤血络而致牙宣出血。热壅成毒,可致牙龈溃烂。针对上述病机,胃火循经上炎,症状集中在上部,所以在治疗方面,循经上炎的火要清降,胃中积聚的郁热要发散。
方中黄连擅长清降胃火,同时还可以燥湿,因为牙龈溃烂、唇舌腮颊肿痛的治疗需要消肿,燥湿有助于消肿。升麻升阳散火,可使得胃中积热发散。黄连得升麻,其苦寒不致郁遏中焦气机,而升麻得黄连,不致使其升散太过。生地和丹皮都可以凉血,生地又可以养阴,丹皮又可以散瘀,可以防止寒凉太过而新瘀形成。当归养血活血。诸药相伍,具有清胃热和凉血之功,使得郁热得散,火热得降,诸症悉除。
【应用点睛】
本方可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于胃中有积热循经上攻者。但如果是风寒牙痛或肾虚牙痛、牙宣,不宜使用本方。
清胃散
《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各6g)牡丹皮半钱(9g)黄连六分(6g),夏月倍之升麻一钱(9g)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经上攻,故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唇舌腮颊肿痛;胃热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宜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再加玄参、花粉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附方】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又名泻脾散)  藿香叶七钱(2lg)  山栀仁一钱(3g)  石膏五钱(15g)  甘草三两(90g)  防风四两(120g),去芦,切,焙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 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功用:泻脾胃伏火。主治: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脾胃论》卷下:“治因服补胃热药,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火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乃是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热。”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舌胎,烦躁,此伤气分,热聚胃腑,燥其津液,白虎汤主之。若醇饮肥厚炙焯过用,以致湿热壅于胃腑,逆于经络,而为是病,此伤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滞,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臣。佐之以当归,入血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为本经捷使,引诸药直达血所。则咽喉不清、齿龈肿痛等证,廓然俱清矣。”

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回复'1' 查询“十四经全部穴位”

回复'2' 查询“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回复'3' 查询“常用中药药性”

回复'4' 查询“常用中药方剂”

回复'5' 查询“ 中医治疗常见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