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概念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空中漫谈王新 2019-12-25

谈谈概念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的方法,即形式逻辑和数学的方法,是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推理和运算。

    辩证法研究的是有关概念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概念,如何把概念运用到客观事物中去。

    把客观事物抽象为概念,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把概念运用到客观事物中去,也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为了深入地理解概念生成和使用的条件,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概念自身的特点,概念和概念体系的关系,以及在运动、联系、分类、数学、人工智能、系统等哲学范畴,概念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连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桥梁。

    概念是精神建筑的细胞和砖瓦,思维的基本单位,最小的独立单元。

    概念蕴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基本关系的萌芽。对概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它们的基本规律。

    各民族的语言可能不同,但概念是相通的。翻译语言的实质是翻译概念。

    概念和概念体系产生的过程

    人们认识世界首先是通过感觉,把具体的客观事物,抽象为概念。人的感觉器官是有一定精度的。如视觉的色彩分辨力,视觉暂留时间等。正是这种有限的感觉精度,把原本连续的一定频率范围的可见光,抽象为红、橙、黄、绿等各种确定的颜色概念。把连续的运动抽象为有限的静止画面。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在抽象概念的时候也是这样。辩证法在考察概念和客观事物的关系时,就要考虑这个抽象的过程可能带来的误差。

    通过比较两个物体在空间互相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抽象出上下、高低、前后、左右等对立的概念。辩证法在考察这些对立概念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它们生成时的具体条件,在两个物体位置之间进行相互比较这个条件。要考虑到如果换成另一个位置进行比较,结果会不会发生变化。

    随着一定数量概念的积累和相互联系,逐渐形成概念体系。这就是婴儿学习思维和讲话的过程。

    概念和词

    概念用词来表达。语音和文字是概念的形式,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内容。在数学中,数字和符号都表达一定的概念。

    在同一种语言里,同一个概念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些词叫同义词。在汉语里,同义词并列在一起,叫同位语。同位语可以互为解释,互为定义。它们都表达同一个概念。

    定义也是一种同位语。从这个角度看,概念还有更广阔的外延。不仅是词,短语,句子,定理,公式,文章的段落,甚至一篇文章,一本书,都可能表达某一个复杂的概念。书名或文章的标题一般就是要表达的概念。如资本、矛盾、实践、哲学、辩证唯物论、社会主义等概念,就是写一本书也不能说是解释详尽了。有些复杂的、抽象的概念,没有适当的词来表达,只能用短语或句子来表达。如数学定理、物理定律、哲学论断等。汉语中,有些单字也可以表达概念,这些单字也可以叫词。通常我们主要讨论它的最小单位词的概念。

    在同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这些词叫多义词。多义词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判断它表达的具体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的本质属性,是质的方面。我们通常叫概念的含义,对象的本质。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应的本质的对象,即概念包括的范围, 适用的范围。

    内涵和外延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小。

    概念明确的必要性

    人类的思维、思想交流和科学研究都要求概念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概念之间要互相区别,界限分明,既不容混淆,又不容偷换。

    概念变化的必然性

    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反映该事物的概念就会发生变化。

    有时客观事物没有发生变化,但随着人们对该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该事物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

    概念的变化,可能是内涵的变化,可能是外延的变化,也可能是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变化。

    概念的种类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对象的数目多少来看,概念可以分为普通概念,两个以上的对象,如国家。单独概念,仅一个单独对象。如中国。

    从对象的集合情况来看,概念可以分为集合概念,如森林。非集合概念,如树。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是相对的,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判断。在一定的条件下的集合概念,在另一个条件下也可能是单独概念。

    两个概念之间可能是外延完全相同的全同关系;一个外延包含了另一个外延的包含关系;部分外延重合的交叉关系;外延不重合的全异关系。全异关系又可以分为矛盾关系,如金属和非金属;和反对关系,如上和下。

    概念的定义

    定义一般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但对于单独概念和有些外延最大的哲学概念,只能采用描述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要求定义必须明确。可是我们对定义只能用形而上学的方式才能实现。列宁说,“所有的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各方面联系。

    集合关系的相互转化

    当我们把森林和树作比较时,我们说森林是集合概念,树是单独概念。当我们把树和树叶作比较时,我们说树是集合概念,树叶是单独概念。当我们把森林、树、树叶放在一起时,就清楚地看出它们的集合关系了。其实许多所谓集合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单独概念。同样,许多所谓单独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集合概念。在不知道原子核和电子以前,我们认为原子是单独概念。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还有比原子核更小的物质形态,如质子、中子、光子、夸克等。定义概念只能和我们认识世界同步,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过程。

    反对关系的相互转化

    当我们讨论投影屏幕是黑色还是白色的时候,不能离开具体的条件。当没有投影的光照在上面的时候,我们习惯用比它深色的物体作参照,说屏幕是白色的。当投影仪工作的时候,我们习惯用有强光照射的部分作参照,说没有强光照到的部分是黑色。在这里,事物的本身没有变化,参照的条件变了,结论也就变了。

    一但我们引入了由浅到深的灰度概念,我们知道,一切物体都处于确定的灰度。黑白只是两个不同灰度的物体的相对概念而已。

    同样的道理,数字的大小,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人口的多少,房价的高低,国力的强弱等等,都要在具体的条件下来讨论,离开了确定的条件,就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

    概念和参照系

    人们使用概念,不是孤立地使用,而是在使用一个概念体系。

    要解释概念A,只有使用与之有关的一组概念B才能做到。而概念B中的每一个概念,只能由另一组概念来解释,如此循环不已。

    概念之间互相联系着,互为解释,成为一个立体的网。概念就是这个网上的结。在这个网中,任何两个概念之间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整个网络就是一个参照系。

    在几何学中,人们用坐标来表示点的位置。这个坐标系就是参照系。在物理学中,人们用坐标描述运动的轨迹或各种物理量,这些坐标也是参照系。

    人们掌握了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一个概念的参照系。没有稳定、明确的概念体系,和表达概念体系的符号体系,就无法有效地交流思想,甚至无法进行思维,当然也谈不上辩证的思维。正如列宁所说:“用相对的概念是无法进行任何思维的。”

    数学是抽象的、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是公认的,约定俗成的,几乎不产生歧义。在这样的条件下,数学可以有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在这里,条件已经省略在人们约定俗成的理解之中了。

    概念体系越严密,约定俗成的成分越多,表达就可以越简洁。各种语言的严密程度不同,对科学的表达就有不同的要求。歧义越多的语言,越要注意尽可能避免歧义和误解。

    运动

    我们常说,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其实任何运动也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离开了一定的、相对静止的参照系,就谈不上具体的运动。宇宙中没有无参照系的所谓绝对的运动。说运动是绝对的,是我们设想了用一个静止的参照系来观察宇宙这个条件。是我们对宇宙总的看法这个条件。是我们从抽象的角度而不是具体的角度看问题这个条件。

    把运动绝对化,不承认运动的条件,不符合辩证法的特征,只符合形而上学的特征。对立统一才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象辩证法的其他范畴一样,运动和联系并不是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只是它研究的对象。

    辩证法只有先承认静止,然后才能观察运动。任何运动都必须以静止为前提。如果说运动存在于一切过程的始终,那么静止也存在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如果说运动是绝对的,那么也等于说静止也是绝对的。承认在一定条件下的静止,就否定了所谓无条件,即一切条件下的运动。因为运动只能是“除了有条件的静止之外”这个条件下的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条件和参照系。任何事物都是在确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运动。时间的坐标轴往前没有起点,往后没有终点,空间坐标轴向任何方向也没有终点。我们研究的具体事物都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轴中的某个点或某一段,即某个确定的范围内运动。

    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他们互相依存,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同一个物质,在一定的参照系中是运动,在另一个参照系中也可能是静止。水波中水滴运动的轨迹,可以看作波这个物质的形态。运动形态可以转化为物质形态。

    同理,对一切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看作是对事物的研究。如果说辩证法是研究运动的学说,形而上学是研究静止的学说,那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正包含在其中,它们既可以看作是辩证的方法,也可以看成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具体如何看要根据具体的条件而定。

    联系

    辩证法告诉我们,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和相互制约之中。联系是多样的,有空间、时间的联系,有作用力的联系,有各种特殊关系的联系,如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联系。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

    联系只有在一定的参照系中才存在,离开了参照系,也就谈不上什么联系。毛主席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联系,联系是对立面的关系”。现代系统论认为,联系是事物在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同样两个事物,在一定的参照系中有联系,在另一个参照系中可能没有联系。从空间位置上看有联系的两个物体,在化学反应的参照系中也可能没有联系。

    辩证法只有首先承认独立,然后才能研究联系。联系和独立是对立的统一,他们互为存在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世界上没有什么无条件的联系,只有有条件的联系。不讲条件,把联系绝对化,也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数学

    自然界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模型。

    数学是最抽象、最简洁的思维符号体系,是形而上学最顽固的堡垒。但恰恰是数学本身,又包含着辩证法的萌芽。

    加和减是对立的运算方法,但加一个负数又等于减一个绝对值相同的正数。加和减被统一了。因为条件变了,参照系变了,所以结果也变了。

    高等数学是在初等数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初等数学的运算规则是高等数学的组成部分。离开了初等数学的规律,高等数学也就不存在了。高等数学不仅是对初等数学的否定,首先是对初等数学的继承和发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正如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关系。用形而上学的规律,加入必要的条件,就可以推导出高等数学包含辩证思想的结果。

    微分中,在弦的长度趋于零的条件下,弦的斜率变成了切线的斜率。绝对和相对统一了,有限和无限统一了。任何统一都离不开统一的必要条件。

    求导是辩证法在数学中的运用。但这个过程又可以通过形而上学的方式来实现。一旦根据辩证的原理求出了导数,导数又成了形而上学的公式。高等数学的运算规则仍然和初等数学一样,是严格遵循形式逻辑规则的。离开了形而上学的表述方法,我们还没有其他的表述科学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教材在表述上的不断改进,是不会一劳永逸的。任何表述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

    常数和变数

    人们测出了地球表面的自由落体加速度g=9.8米/秒,并普遍运用于实践。当我们知道了g是由两个物体的质量和以及他们之间的距离来决定的以后,我们才更深刻地认识了g,当物体在地球表面降落时,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实际上一直在变化着,g也一直在变化着,并不是真正的常数,只是这个变化很小,不足以影响到我们的使用精度。

    其实任何所谓的常数,在一定的条件下也都可以成为变数。曲线也可以变成直线,有限可以变成无限。毛主席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一定的条件是讨论任何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分类

    自然界包含着无限的分类原型。世界既是复杂因素的统一体,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既是连续的,又表现出不同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层次、类别。划分的标准是主观的,但又包含着客观性。

    当我们采用一定的参照系,即分类标准,把连续的事物切为不同阶段时,如切馒头或锯树那样,切口两边处于不同阶段的断面是完全一致的,重合的。

    当新中国成立的一瞬,中国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有的话,只是因为我们还无法观察到没有时间长度的一瞬。但通常,我们以此为界,把历史切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当一个人入党、受处分的一瞬,生、死的一瞬,情形也是这样。

    自然界首先给人类提供了无数有明显差异的分类标准。这是形而上学分类标准的客观依据。自然界也提供了无数无法用现有分类标准进行归类的原型。它使人们猜出了生物进化论和辩证法,把被割断的自然又还原为连续的过程。

    在数学中,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人为地设定某个分类标准。这些分类概念是我门主官划分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问题。当目的和分类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分类的方法。

    为了研究,为了把科学推向前进,人们不断探索更精细的分类方法,来解决已经出现的矛盾。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辩证法给我们指出了采用新的参照系的可能性。形而上学按照新的参照系进行研究,辩证法给我们指出了探索科学的方向,形而上学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探索方法。

    人工智能

    计算机运行的规则是按形而上学的原则制定的。键盘可以直接输入形而上学的信息,即概念。机器人则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增加了模拟输入和输出设备。输入和输出是电脑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声音输入以及其他感觉模拟设备的输入,则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即通过一定精度的取舍,把无限转变为有限,把自然信息转变为形而上学的概念。机器人的辩证思维证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

    系统 

    系统论是对世界动态的,比较精确的描述。系统论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系统中的运动,联系也是在一定系统中的联系。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参照系。参照系就是具体的条件。

    系统并不是简单的部分的罗列,它让部分在系统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使它们为了系统的总目的而起着适当的作用,有输入、加工、输出。输入和输出是系统与外部的联系,加工和控制是系统内部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控制的主要手段是反馈。反馈是原因转化为结果的直观模式。输出信号转化成了输入信号。负反馈是否定的否定,是自动控制和思维模拟的重要原型。

    系统在世界上有无限的模型。一个晶体管的工作回路、一台计算机或一个计算机网络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人是一个系统,人又可以分为神经、呼吸、消化等系统,一个国家、地区、企业都是一个不同层次上的系统。大系统包含着小系统,大系统又被包含在更大的系统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世界又可以分为生态、经济、政治等许多不同性质的系统。事物的运动和联系,都是遵循一定系统规律的。

    系统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把运动和联系的观点形象化,把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更加直观化,它给抽象的哲学提供了带有更多形象思维性质的模型。

    系统论是对世界形象的、动态的描述,也是对辩证法的形象描述。但是系统论仍然是以有限的精度,对客观事物作近似真实的描述。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概念之间的推理和运算。辩证法研究的是有关概念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辩证的思想方法就是在运用形式逻辑方法的同时,考察有关概念、定理、定律、论断的使用条件,看它是不是超越了适用范围。

    在运用形式逻辑方法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从语言的角度,看表达相关概念的词是不是多义词,表达的概念有无歧义和误解。

    要注意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综合、归纳、运算、推理、演绎的过程,是否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则,即形而上学的原则。

    在运用辩证思维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概念生成时的精度能否满足实际需要。注意概念生成时与之相比较的事物和实际运用时的事物有无本质区别,对概念的本质有无影响。要从逻辑的角度检查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包含关系和对立关系在具体条件下有无变化。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假说是一种常用的形式。因为人们往往是先猜出公式、原理,后弄清适用范围。精确的适用范围往往要等到更高层次的规律被认识以后才能知道。所以如果不谨慎从事,而是拿着书本或公式到处套用,不注意新情况,就可能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两种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

    如果我们深入地理解了有关概念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使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养成从事物的总体和系统的观点看问题,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人和社会的特点来看待问题的习惯,就容易做到头脑清醒,思路开阔。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少犯错误,多出创新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