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王羲之《书论》,悟其书道

 牧羊人1958 2019-12-25

历史上留下的王羲之书论真假存在异议,不过,这和我们学书的人关系不大,不管是否假托王右军所作,我们只管拿来主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足矣!

《书论》的内容和《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内容相似处较多,我们合并“同类项”,试做分析:

  1. 先要构思,意在笔先

夫欲书者,先乾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不仅仅是创作新的作品要打腹稿,就是临帖也要先想明白,然后再动手,带着想法和问题临才会精进。至于“无意而为而为之”的境界,要到书法成为你生命中融于血脉的一部分时才能谈及。

王献之《中秋帖》
2.字的布排要有变化。

懂书法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有些人会和你赞美某个人书法写得好,会说:“某某某写得像印刷的似的,大小,粗细都一样,真是工整,我一看就买下来了!”如同你身边的人评价油画:“画的和照片一样,太厉害了!”真是哭笑不得!所以,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那应该怎样安排呢?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勾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3.点画技术的要求。

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籒;或竖牵如森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尖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王羲之是集大成者,把篆籒,隶书,八分等等书体融入行草中,自成一体。五十三岁游历大江南北,从众碑中学习。


《姨母帖》用篆籒之笔法多,看前边的横画,逆入中锋行笔。

4.每个字要有变化,对立统一。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5.纸笔阴阳的搭配用法。

若书虚纸,用强笔;弱书强纸,用弱笔。软的纸用毫硬的笔,反之亦然。当然,不同的书体对笔的要求也不相同,米芾的字我感觉适合用蓄墨多毫略软的笔,怀素的字适合锋略长存墨更多的笔。

有些专家把这个变通的问题格式化,在媒体上宣讲一家之言,因为有社会地位,又是博导之类,误人子弟更甚。所以劝君在学习的时候要听众家之言,分析和选择,不能盲从。

比如:古人讲临帖当如照灯影,和原帖的字完全一样。但是,时代进步了,印刷技术的发达,会把帖放大。所以,有博导就出来批评,不能买放大和缩小本,我就信以为真,然后和书友们也这样说。后来,真正学书法了才明白,细节必须放大看才能看清楚,放大镜的效果肯定不如高清放大字帖。就《书谱》来说,我买了好多版本,有原帖和各种不同放大本,把同一页对比看就会明白,如果临放大帖学会了笔法的规律和细节,再写原帖才会丰富准确有内容。

可能讲坛者出于公心,但是是否正真悟透书法的脉络和规律很难说,如果以一概全,定会适得其反。

6.书写速度和节奏。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线质的弹挺和行笔速度节奏关系密切,深入读帖,从字里行间里读到速度和节奏,照此练习,在正确的笔法基础上,方能练出线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