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诗人以海纳百川式的胸襟气度尽力吸纳异域美学因子

 123xyz123 2019-12-25

大唐诗人以海纳百川式的胸襟气度尽力吸纳异域美学因子,打破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单一美学风格,表现出丰盈鲜活、生气流注的多元美学特质,大力开拓了华夏诗歌美学畛域。1.“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岑参《轮台即事》)雄奇壮阔的风物美。传统诗人囿于中原,摹山范水,不免陈陈相因。边塞诗人“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岑参《碛中作》)“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岑参《宿铁关西馆》),西行万里,渺绝人烟,“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岑参《过碛》)。黄沙莽莽、寥廓戈壁、白草遍地、火山、热海、长河、落日、孤城、险关,种种迥异于中原的异域风物进入诗人审美视界,激射出雄奇壮美的色彩。(1)空间的审美意义。

大唐诗人以海纳百川式的胸襟气度尽力吸纳异域美学因子

落日美学

诗人身处绝域,以中原为立足点形成的空间意识被打碎了。“孤城天北畔,绝域海两头”(岑参《北庭作》),审美主体一时尚难完成空间意识的转换,仍不免时时回眸中原:“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置身广漠而回首长安,不免滋生孤独、苍凉、无所依归的审美情绪。因为视点变换,昔日熟悉的长安彰显出另外一种美。(2)时令的审美意义。四季轮回、水起花落、潮涨云飞,审美主体在时令流转中体验到人生的悲喜浮沉,并将这种审美体验物态化为一组组艺术意象,赋予其丰富的美学蕴涵。边塞诗人西行万里,时令与中原迥异。主体审美体验突入旧的审美世界,产生全新的审美意义。“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岑参《登凉州尹台寺》),“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岑参《河西春暮忆秦中》),渭北春老,草长莺飞;边城仍春寒料峭。

大唐诗人以海纳百川式的胸襟气度尽力吸纳异域美学因子

边塞美学意境

新异的体验是在与中原节令的比照中产生的。而春晚夏迟、春意清浅甚至不度玉关,便使边塞之春带上了荒寒冷落以至被遗弃的审美新质。“二庭近西海,六月秋风来”(岑参《登北庭楼呈幕中诸公》),“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岑参《首秋轮台》)以至“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奇异物候,均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义。2.“蕃书文字别,胡俗语言殊”(岑参《轮台即事》)—开放热烈的异域风情美。边疆少数民族独特的游牧文化景观构成边塞诗奇崛美的又一个层面。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花果构成边塞诗又一道亮丽的审美风景线。游牧民族独特的人文景观因与中原文化迥殊,一度引起一些保守者的否定性审美评价。张说《谏泼寒胡戏疏》云:“泼寒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相反往来边地的诗人如高、岑等却在诗中尽情讴歌胡人文化。

大唐诗人以海纳百川式的胸襟气度尽力吸纳异域美学因子

边塞诗人绘图

范文澜指出:“唐代域外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封建文化已经衰老没落,相反,是因为它正在高度繁荣,具有充分的吸收力和消化力。”(《中国通史》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98页)少数民族转徙不定的生活方式和苍莽壮阔的自然环境,滋生了狂放、劲健、开放、苍凉、节奏强烈急促的歌舞艺术,并通过陇右煽风内陆,流播遐迩“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堪断肠,风萧萧兮夜漫漫”(岑参《凉州城中与诸判官夜集》),琵琶、羌笛、胡琴、胡笳等都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少数民族乐器,尤以琵琶为最。这几种乐器常相和奏,配以歌舞,热烈之极:“琵琶羌笛曲相和,羌人胡雏齐唱歌”(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悲者莫如胡笳:“胡笳一曲肠堪断,座上相看泪如雨。”

大唐诗人以海纳百川式的胸襟气度尽力吸纳异域美学因子

塞外壮阔的自然环境

(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古意》)。“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以至到了“向月胡笳谁喜闻”(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的地步。其次,对于习惯于舒缓优雅的内陆音乐的人们,这“曼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铤右铤生旋风”的神奇乐舞,的确是“世人有眼应未见”(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这刺激了他们的艺术神经,开拓了他们的艺术视野。他们就以极大的热情来描述带给他们惊奇感受的乐舞:“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写了表演者的语言和装打扮(桐布轻衫,葡萄长带,珠帽软靴),“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李端《胡腾儿》),

大唐诗人以海纳百川式的胸襟气度尽力吸纳异域美学因子

塞外壮阔的环境

写出了舞蹈动作的扬眉动目、东倾西倒、环行急蹴,反手叉腰的动作特征。再如元稹的《胡旋女》:“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龙星,虹晕轻巾掣流电”,通过草、白根、骊珠、龙星、虹光、闪电等自然物的鲜明形象,表现出快速旋转的胡旋舞此外还有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拓枝词》等。这些诗作展现了西来乐舞服饰奇特、节奏鲜明、活泼轻快、动作有力、表情生动的特点,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在赞叹之中获得奇美的享受,此类诗作极大地开拓了唐代边塞诗的美学境界。主体对胡人乐舞的审美评价与社会政治态度紧密关联。安史乱后河湟尽没,国难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态度。胡人成为国之大敌,故其乐舞也失去了夺人的魅力。主客体和谐的审美关系被打破,此时胡人歌舞只能激起唐人国土沦丧的痛苦,引发的是其否定性意义的审美反感而非快感。

大唐诗人以海纳百川式的胸襟气度尽力吸纳异域美学因子

胡人歌舞

何意天乐中,至今奏胡曲”(戎昱《苦哉行》五首其一)。“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白居易《西凉伎》)“连城边将但高会,每听此曲能不羞”(元稹《西凉伎》)广德元年,吐蕃“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岷、秦、成、渭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资治通鉴》卷二二三),自此安西路断不通。陈寅恪先生云:​“凉州陷蕃,安西路绝,西胡之来中国者,不能归国,必有流落散处于边镇者,故当地时人取以为戏,此后边将遂徇俗用为享宾客,犒士卒之资也。”《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

大唐诗人以海纳百川式的胸襟气度尽力吸纳异域美学因子

边塞遗址

于是一些中晚唐边塞诗人在描写胡乐胡舞的诗中塑造了众多“胡姬”、“胡儿”等形象,在他们身上注入路断思乡之情绪,寄托了中晚唐边塞诗人悼念失地的苦痛如“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胡乡路断知不知?”(李端《胡腾儿》)“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道是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泣向狮子泪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白居易《西凉伎》)类似的诗作还有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等。这些诗作的重点不仅向人们展现歌舞的美好新奇,而且通过故乡路断,胡儿空舞,“故乡路断知不知”,“哀吼一声观者悲”,“西顾忽思乡路远”,既写胡儿胡姬家国不能归的悲痛,更寄寓了诗人对失陷山河的伤感,渲泄他们心中的愤懑。

大唐诗人以海纳百川式的胸襟气度尽力吸纳异域美学因子

边塞悲凉的意境

​太宗曾经提出“悲乐在于人心,非由乐也”(《贞观政要·礼乐》)的主张,认为音乐本身并无情感因素,只是由于欣赏者自身心理中喜怒悲愁等情感,才使人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在初、盛唐时代,胡乐胡舞的盛行,既反映了唐人宽广的心胸和充足的自信,又点缀了如丽日中天的盛唐时代的斑斓多彩的社会风貌。但到中晚唐,时代条件的变化,使边塞诗人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突出了胡乐胡舞的地域色彩和政治因素,将它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中晚唐时代描写胡乐胡舞的诗作,它带给人的不仅是一种奇异的美感,而且它所具有的深刻政治内涵体现出伤感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让人在情感的共鸣中领略诗作的奇崛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