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123xyz123 2019-12-25

唐人社会文化心理是一个包含了多种矛盾、多种质素的复杂系统:他们积极追求功业、报效国家的理想与社会不公、功业难酬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他们离家万里、从军击胡的宏远志业与两地分离造成感情痛苦的矛盾;他们勤王报主、戍边卫国的爱国情操与边塞艰苦生活带给他们一定离心力之间的矛盾;壮士们不顾安危、殒身报主与统治者刻薄寡恩、不恤将士之间的矛盾;战士们阵前拼死苦战而后营主将却花天酒地所构成的军中苦乐悬殊的矛盾;以及朝廷边策失当、将非其人等现实黑暗与诗人理想形成的巨大冲突。这种种矛盾激烈斗争,错综交织,相互冲突,使诗人时而心绪明朗,时而痛苦伤感;时而豪情满怀;时而大声疾呼、奋身不顾;但其中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总体上呈现为一种豁达狂放的风貌。这种精神特征正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云: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王翰《凉州词二首》

葡萄美酒,夜光玉杯,本应好好消受一番;正欲饮时,琵琶弹奏,引起无限愁思。所以很快就酩酊大醉,其情其态,疏狂不羁。充满了自嘲、无奈等种种复杂情绪:既有对“秦中花鸟”(其二)及亲人的思念,又有欲归不能的无奈,甚至也包含着军功难成、人生失意的浓重伤感,以至及时行乐之意,并劝观者莫要嘲笑,意为:我并非痛饮狂歌的酒徒,如此散浪盖有深重的苦恼、悲凉、愁绪。试问:“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里有对生命、青春的无限珍惜、留恋,有献身报国的悲壮慷慨,又有前途未、难以把握生命轨迹的悲剧感。这一切糅合起来,却出之以豪放疏狂的外衣。极度的放浪不堪下,不知掩藏着人生多少的感触和意绪。而不以生死为意的豁达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失意的浓重伤感意境

这惟有盛唐人才能如此中晚唐则“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狂豪之情已经消泯,只剩下凄凉怨叹了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所写略同,本来诗中人物愁情满怀,却伴随着琵琶翩翩起舞;本为遣愁却“总是关山离别情”,悲壮出之狂放。其间包含着人生伤感的杂音。王维《老将行》中老将苦战功高却遭弃置,昔时飞将如今却路旁卖瓜、门前种柳,古木穷巷、寒山虚牖,一片苍茫。虽然困窘如此却仍壮心不减:“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颖川空使酒”,“愿得燕弓射大将”,“犹堪一战立功勋”,慷慨任气,极能激发人意。同时,老将之狂放悲壮的心态也能感知。另如高适《燕歌行》艺术地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的戍守生活,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中的多方面矛盾。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王昌龄绘图

单于寇边,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壮士横行,以纾国难的爱国豪情与艰辛的征戍生活形成矛盾;沙场上“战士军前半死生”,后营“美人帐下犹歌舞”,军中苦乐不均形成阶级矛盾;身当恩遇、为王前驱,然因主将荒淫等种种因素却力尽而未能解围;辛勤远戍、相思苦绝;边庭飘摇,烽火不息,理智与感情形成矛盾虽然有种种矛盾,但战士“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其不计安危、杀身报君的可贵情操却一日不忘领衔全诗的仍是那种健举进取的思想追求。全诗内容深刻,格调悲壮,既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历史、人物心理世界的多方面内容,又感人至深,催人奋发。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边塞艰苦环境

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抒写西行万里的乡愁:“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遂以酒消愁:“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苦念家人,却并不以苦为苦,醉里题写家书,悲壮狂豪之态跃然纸上其《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感情激烈,格调升沉跌宕,有功业及时、立身宜早的追求,有感激忠义、越乡万里的情怀,有对唐朝士马殷盛的歌颂,有边塞风土断肠、飘风鼓怒、白骨纵横引发的悲伤;而战争结束后又置酒高馆、宰牛烹羊娇歌艳舞、穷乐极欲,尽情发泄着人生的种种复杂情绪,读之令慷慨感叹其《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云:“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边塞艰苦的环境

边塞在许多人的想象里,是实现人生价值理想的最佳去处。然而一旦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环境之艰苦,乡思之熬煎,接踵而来;尤其军中不公、长策难伸使得诗人痛苦异常。夜闻琵琶,悲从中来。不觉感慨万千,人生苦恼良多,能有几回开口大笑?今日遇到故交,还是珍惜这美好短暂的时光,来个一醉方休。狂豪之情尽见。不过诗人还是怀有极大的自信:“岂能贫贱相看老”,丈夫富贵会有时。积极的情绪仍在主宰着诗人老杜《前出塞九首》组诗写征夫“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其一),“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岗,俯身试搴旗”(其二)被迫出征,本非情愿。但已到军营,生死不测,家恩未断,却也无奈心中无限悲感伤怀却出之狂豪:手挑青丝,脱辔走马;苦练武功,以便杀敌。狂放的举动下掩盖着种种矛盾复杂的心理;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诗歌中伤感的画面

这里有“戚戚去故里”(其一)之离愁,有“亡命婴祸罗”(其一)之恐惧,有“丈夫誓许国”(其三)之豪情,有“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其一)之愤惋,但却出之以“愤惋复何有”(其三)的壮词,表明征人已克服种种低沉的心理情绪,以国事为重,打算“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其八)了。我们再来具体看看唐人面对人生种种痛苦磨难时态度如何。面对环境艰苦却能乐观豪迈。骆宾王《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风势险恶,水气逼人,环境如此酷烈,而悬想一戎衣天下大定的凯旋场面,又是何等热烈!短短一首小诗极真切地传达出初唐人的豁达情怀。他们面对艰苦,并不悲观失望,美好的追求、憧憬,热烈的向往,拂却了天地间的寒气。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天地间的寒气

初唐人衣被旧风,其边塞诗尚多渲染环境艰苦,如辛常伯《军中行路难—与骆宾王同作》等写征役无期,毒雾淫雨,“昔时闻道从军乐,今日方知行路难”,“弃置勿重陈,重陈多苦辛”,但征人们“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崇高的使命,以国事为重的情操使他们具备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至盛唐,诗人们甚至不再过分强调条件艰苦。在他们眼里,举凡飞沙走石、危关险隘、飓风大雪,以至热海冰山都成为奇险恣肆、美不胜收的壮景,逗引诗人无穷的审美快感。如岑参《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云:“爱尔青青色……留向碛中栽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荒寒边塞却以春色春风为意象,显得生机盎然。而“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岂不也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坚毅顽强、不为自然霜露和人生风雨所摧垮的品格么?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生机盎然的景象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诗道破心迹:“火山六月应更热”,“岂能愁见轮台月”,虽有愁苦,却能克服和超脱掉,所以虽苦犹甘。这就是盛唐人的心态。初盛唐诗人写相思、离愁、年华易逝这些人生精神苦恼,同样表现出健举进取、豪放乐观的态度。相思。初盛唐人即使写相思和愁泪,也显得亮丽动人,鲜有滞涩晦暗之气。刘希夷《捣衣篇》云:“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风清玉露”,虽然写其思量如烟,不绝如缕,但清风明月的境界何其轻清幽美!所以诗中“莫言衣上有斑斑,只为思君泪相续”等句,并不显得沉重。虽然感情痛苦,但抒情主人公以国为先,能恰当处理公事与私利的关系,体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可贵品格。沈期“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结以“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杂诗三首》其三);李白“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结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都表现了这种可贵品操。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思念故乡之意境

别愁、乡愁。边塞诗中送人之作多以建功凯旋的祝辞替代沾巾歧路的离悲。杜审言《赠苏味道》前半首写边塞苦寒,似给离别添上一层灰色;但后半首笔锋一转,以“舆驾还京邑,朋游满帝畿。方期来献凯,歌舞共春辉”作结,寄美好祝愿于叙写中结以祝词,本人之常情,亦文之程式。但初唐人如此真挚宣写,投注热情,表现出开阔宏大的胸怀。那么,是不是唐人缺乏感情呢?恰恰相反,初盛唐诗人都深刻体验着人生各种精神痛苦,包括离别之悲。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曰“怅别”,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曰“离魂”,《独孤判官部送兵》“嗟远别”,《送董秀才赴临洮》云:“怅望日千里”,《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云:“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别董大》一开篇便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一足见诗人们离思深婉。但这些诗篇一律结以建功立业的壮词。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陈子昂绘图

虽有痛苦,却不以苦为苦,而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扫除了一切黯淡情绪,显得开阔雄大。至于乡愁亲思,那些身在边塞的诗人更是体味良深。单就岑诗来看,言及乡愁、往往缠绵悱恻,动人心扉。岑参写乡愁之作惯见的三个意象是“”、“”和“”。如“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宿铁关西馆》),“汉一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沙碛人愁月,山城犬吠云”(《岁暮碛外寄元》),“晓笛引乡泪”,“昨日梦清溪”(《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题苜蓿烽寄家人》),“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送人赴安西》),等等。初盛唐时代的诗人情感丰富,同样是性情中人,壮夫离家万里也会涕泪涟涟他们背井离乡,明月尤能勾引乡思,所以“”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至于岑诗中多写“”,是因为诗人“辛勤方在公”(《安西馆中思长安》)勤王不敢道远,所以只好“私向梦中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了。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乡愁意境

诗人们体味到深刻的痛苦,却又能够超脱它。因此写愁言悲,而格调终究是轻快明亮的。无疑这种丰满而又健康的心理内涵是构成盛唐精神的有机成分。再看初盛唐人如何描写青春易逝这一主题。此时的文士深切感受到青春可贵和年华易逝。张说《巡边作》云:“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由人生苦短引出的并非六朝人“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的及时行乐,而是“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的永恒追求。因此,他们格外珍惜年华,主张“战伐有功业”,“及壮当封侯”(老杜《后出塞五首》其一),普遍具有“功业须及时”(岑参)的紧迫感。

初盛唐时期的士人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是初盛唐健康时代的产物

古战场遗址

生与死。唐人认为人生当以建功立业来支撑,所以活着就要不断奋斗。面对死亡,亦极达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从军行》),献身报国,虽死犹荣,这是唐人义以舍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观。盛唐边塞诗中鲜有叹老嗟悲、恐惧死亡之作。这种作品是在中晚唐多起来的。张祜《雁门太守行》云:“城头月没霜如,速踏沙人似鬼”,刚写到行军就选用了“”这个极富恐怖意味的意象。曹邺说得更为决绝:“乃知七尺躯,却是速死具”(《出自蓟北门行》)。很明显,初盛唐人在生死观上的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已经渐渐难以再看到了。总之,初盛唐诗人面对种种痛苦以至死亡的威胁时,均能以积极进取的功业追求超脱它们。这种豁达豪放的心理特质构成边塞诗思想灵魂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