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唐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杏坛归客 2016-04-20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唐诗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千古流传。唐诗在艺术性方面继承了先秦、秦汉、魏晋等的诗歌创作的精华,将诗歌中的比兴表现手法提高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本文拟在综述唐之前诗歌中比兴成果的前提下,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歌的比兴艺术成就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 

一、唐之前的艺术成就为唐代诗歌运用比兴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古代文论中多次论及在诗歌创作中应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例如,《论语》的“兴、观、群、怨”说,《文心雕龙》的“比兴”说,《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诗品》的“诗有三义”说。其中,“兴”,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是指诗歌要有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比”,比喻,即“因物喻志”,指的是诗人的情志要曲含在物象的描写之中。比兴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衡量诗歌品位高低的主要标准。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多用本义,比较单纯。例如,兴的运用:“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前两句写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景物,继而写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最后写诗人与少女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交相辉映。

    至魏晋,诗中比兴的运用则隐晦曲折。例如,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堪称比兴佳作,全诗用比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曹丕称帝后迫害异己势力,杀死曹植的好友丁仪等人,此诗是在诗人无力营救,异常悲愤的情况下写的。诗中用“见鹞自投罗”的黄雀来比喻自己和友人的处境十分危险,幻想有一个“拔剑捎罗网”的少年来解救自己和友人逃出困境,以质朴恳挚的语言,哀怨与激昂交织的情调,表达了对友人遇难无力救援的悲愤心情。再如,正始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多用比兴手法。其中的第一首中“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形象描写,渲染深夜凄凉的气氛,衬托诗人孤独的心情。 

二、唐代的诗歌创作继承与发展了比兴艺术

    初唐的诗坛,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举起了诗坛革新的大旗;至盛唐,诗歌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晚唐诗歌虽然不及盛唐繁荣,但也出现了杜牧、李商隐许多著名诗人。唐代诗人的创作,各有其风格和特色,但大部分有艺术成就的诗人,都创造性地继承了前世的比兴艺术表现手法,并将其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一)初唐时期诗坛中的比兴艺术手法

    初唐“四杰”中的王勃,首先继承了前世诗歌创作的比兴艺术手法,他在《咏风》中写道:“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如宋玉的《风赋》所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风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 “驱”、“卷”、“寻”、“出”、“有情”、“为君”等将其拟人化,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作者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意在以风喻人,托物言志。“四杰”的共同特点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诗人渴望在政治上建功立业,但屡遭打击,壮志难酬,因此,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另外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因比喻贴切,深蕴哲理,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骆宾王在侍御史任上因向武则天进谏而遭诬入狱,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的一、二句是对偶句,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己,高唱的秋蝉两鬓乌玄,而自己却增添了白发,“白头吟”是双关语,一指白发,一指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巧妙用典,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心。五、六句纯用“比”体,以蝉喻人,“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第七、八句仍用比体。秋蝉居高树,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诗人品性高洁,含冤入狱,又有谁来替诗人雪冤呢?只有蝉能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长吟。此诗譬喻贴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继“四杰”之后,陈子昂举起了诗坛革新的大旗,他在其文论《修竹篇序》中对齐梁诗歌“兴寄都绝”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著名的“兴寄”说。所谓“兴寄”,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这正是对前世比兴手法的弘扬。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并且兼有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例如,《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首托物感怀之作,前四句赞兰若的秀美与幽独,正是写自己的怀才与高洁;后四句感叹兰若的凋谢,是写自己在现实中备受摧残与理想破灭的悲愤。全诗物我融合,寓意深婉,风格清新,生动感人。

(二)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手法

    边塞诗派的比兴具有清刚之美。唐代疆域辽阔,为维护和平统一,安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因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尤为繁荣。岑参是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作笔力雄放,擅长用比,且多用明喻。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以花喻雪,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新颖贴切,颇富有浪漫色彩。又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比喻与夸张连用,极写唐军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胡兵亦必将败如山倒,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再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岩石色红如火,尤其时当盛夏五月,气候炎热。在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之后,接着便写刘判官过人之勇,使读者如临其景。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马飞掠而过,向火山扑去。以鸟比马,极写其疾如飞,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王昌龄是边塞诗派中专攻七绝的高手,诗风雄浑跌宕,爽丽自然。例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以无边的烟雨起兴,第二句以孤峙的楚山自比,后两句临别叮咛以冰心玉壶自喻以蔑视谤议,从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将精巧的构思融化在清空明澈的意境中,余韵无穷。

    

    李白堪称为大唐盛世的歌手。他的诗歌除了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之外,运用新奇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抒写炽热情感也是其突出的艺术成就。首先,他的诗歌常用比喻。如在《古风》其三十九中,用“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比喻社会不公;《古风》其三十七中“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和《送裴十八图南归蒿山》中“风吹兰芳折,日没鸟雀喧”,都是用来比喻腐朽黑暗的统治者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其次,李白诗歌中的 “比”,不只是比喻,也包括比拟。例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中的“尽”与“闲” 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灵性相通,浑然一体。实际上,诗人写山的“有情”,是为了表现世态炎凉和人的“无情”,并以此表述其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心境。又如,《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为抒写感情服务。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例如《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把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明月当成可以解答问题的挚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盛唐的李杜在比兴的运用上均有突出的艺术成就,但李白注重用比,而杜甫善于用兴,抒发不忘故国和忧时伤事思的情感时,多半通过感物兴怀来表述。例如,杜甫的旷世之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托物寄兴,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寄兴的目的是极力渲染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后四句抒情。三联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全诗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三)中唐时期诗歌中的比兴艺术

    中唐时期,名家辈出,著名的韩孟诗派比兴运用得出神入化。其中韩愈就是突出代表。例如,《南山》就连用了五十多个新鲜比喻:“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覆若曝鳖,或颓若寝兽。或翩若船游,或决若马骤。”仅以上三句就足以表现出诗人善于捕捉并描绘山石光怪陆离的奇特景象。《青青水中蒲三首》其一:“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这首诗描绘了夫妇送别情景。上联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反衬思妇的孤独。下联写在中原的河边送君到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谢榛在《四溟诗话》叹为“托兴高远,有风人之旨”。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优秀诗人,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为“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例如《竹枝词九首》(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此诗把比兴揉而为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热恋中的农家少女置身于生机盎然春色中,幸福之感顿被触发,因而首先托物起兴,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山桃花开,山头红遍,一江春水拍山流过。这两句并非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复杂的情意,用意隐微;继而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直接吐露少女的心绪。“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她的担心小伙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容易凋谢? “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怕他变心的淡淡清愁。就象绕山流淌的江水一样无尽无休。比兴的运用将人物的思想情感巧妙地展现出来。另外,刘禹锡用比善于抓住类比事物的突出特征。例如,《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四)晚唐时期诗歌中的比兴艺术

    晚唐时期的诗坛,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号“小李杜”,但李商隐的诗歌成就更高。他的诗虽刻意求深,造成诗意晦涩,但善于运用比兴,写得感情深沉,语言含蓄。例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一首追叙生平、自述身世的诗篇。开头由锦瑟起兴,象征着自己悲凉的一生,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古瑟花纹锦绣,声调凄凉。接下来以庄生梦蝶,望帝化鹃的典故比喻自己华年已逝,生如梦幻;继而以沧海遗珠、蓝田韫玉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酬,因而怀念哀伤,怅惘无已。另外,《初食笋呈座中》以嫩笋为象征,抒发对社会的愤慨和自己前途的忧虑;《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以为雨所败的牡丹象征自己,表现自己的不幸遭遇等等,都是运用比兴手法的佳句。

    杜牧目击了晚唐帝国的内忧外患,其诗作交织着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形成了一种俊爽的风格。例如,《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首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以早雁惊飞四散南逃为喻,反映北方人民因外族入侵而避难南逃的苦难生活。诗中句句写雁,处处喻人。寓意深远。尤其是“仙掌”一联,写的是雁过长安,孤苦冷寂,比的是流民四散‘朝廷冷漠,更写出了诗人忧愤的深广。

    唐代诗歌题材广泛,在社会黑暗、人民疾苦、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方面都有所反映;体裁多样,包括五言七言、乐府歌行、古风近体、律诗绝句各种体裁;诗风各异,飘逸、雄沉、幽闲、绮丽、险怪各有特色;但在表现手法方面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恰如其分地运用比兴,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唐诗的艺术境界,还惠及我国古代、现代、乃至当代诸多文学题材的创作,比、兴表现手法在我国文学长河中的延续和发展将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 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

[2] 褚斌杰主编:《诗经与楚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3] 葛晓音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大学出版,2002年5月第一版

[4] 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5] 金振邦主编:《阅读与鉴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6] 韩传达等编写:《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2月第1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